司马迁:道家是儒家之争的根源,你知道吗?

司马迁道家是儒家之争的根源,你知道吗?

从《史记》中看出属于儒家思想的事,他对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摘取资料,证明其说,他是道家亦是儒家,这是长期以来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的根源,小编本次就来解析一下司马迁。

综合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属于道家,也不属于儒家,但对儒、道二家都有所继承和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体系。先说司马迁与道家。道家,从历史的意义说,称为“老学”;从时代的意义说,称为“黄老”;从学术的意义说,称为“道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变。在先秦时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庄子。

其思想核心是:“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为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所贵道属于儒家思想的事,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而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这时的道家是狭义的道学,其要是取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中老子亦谈自然无为,亦谈政治:而庄子只谈自然无为,不谈政治。到了汉初,道家学说成了治政的主导思想,称之为“黄老道学”。

这种黄老道学,因推崇黄帝和老子而得名,其内核是老子的清静无为但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吸取了其他各种学说中有益于治的成分,成为一种以道家为主体,兼容并包的“新道学”,其代表之言要算是可能作于汉景帝末、汉武帝即位初的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其中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司马迁:道家是儒家之争的根源,你知道吗?

这种新道学由老子的清静无为转而强调因循为用,无所不为,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对于治政,比老庄道学更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司马迁对这两种道学的态度是什么呢?可以说,他都是比较赞成的。但推崇的程度则于新道学胜于老庄道学。对于新道学,司马迁对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都十分称道;对积极推行黄老政治的汉初辅臣萧何、曹参陈平、张良以及汉武帝时的汲黯等都极为赞赏,流露出敬仰之情。

汉兴七十余年中实行黄老政治所取得的政绩,在《平准书》等篇中啧啧称赞,认为是国家无事,人给家足司马迁:道家是儒家之争的根源,你知道吗?,财货丰余,等等。而对先秦时的老庄道学,司马迁取其积极的一面,批判其消极的一面。他在《曹相国世家》《伯夷列传》《管晏列传》《扁鹊苍公列传》《酷吏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等篇中引用老子之言或是运用老子道学之精神来评论世事人物;在《齐卓惠王世家》《魏世家》《五帝本纪》

《韩长孺列传》《准南衡山列传》《张仪列传》《孟尝君列传》《齐太公世家》《儒林列传》等篇中比较重视自然、客观、地理的力量司马迁:道家是儒家之争的根源,你知道吗?,有时甚至认为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一些有悖于老子之道的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抨击,如对汉武帝的多欲政治,对方土迷信神仙之说

对“天雨粟,马生角”、“罪地脉”、“天亡我”,“昆仓之体泉瑶台”等,都是持批判态度的。对先秦老子道学中的消极成分,司马迁给予严厉的批评。在《货殖列传》中,他开宗明义地说:“《老子》日:‘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对老子的这种小国寡民、“孤岛”而治的消极治世的论调,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综上可见,司马迁对道学,有继承吸取属于儒家思想的事,有批判,其继承的成分多,批判的成分少。于先秦道学与汉初道学,尤其推崇汉初道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