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生智慧:组成部分、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
儒家人生智慧:组成部分、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
摘要:儒家人生智慧是中国传统人生智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注重仁与礼、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入世儒家人生智慧:组成部分、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以天下为己任。儒家在人生智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定位与取舍,以及人的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探索。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其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并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关键词:传统文化;人生智慧;仁;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儒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人类文化蓝图。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人类文明的碰撞和民族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文明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掘儒家人生智慧,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儒家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哲学最高境界的体现。儒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注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构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探索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之学或天人关系。在古代,天人关系主要是探究知天的问题和易居周易,也是探索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探索儒家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儒家的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精神和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纵观先秦到明清时期中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可谓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有《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观点等。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主张天人和谐。在他们看来,天人是和谐的,天道与人道以及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意思是说,无论事物呈现怎样的高深莫测,都要深入的探究。这样才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这种“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万物,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儒家哲学思想蕴含着哪些人生智慧,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二、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依然面临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人生哲学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对待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儒家主张“修己以安人”,即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促进人际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人际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仁”的精神是儒家人生智慧的象征。
“仁”既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重迁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儒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和谐儒家哲学思想蕴含着哪些人生智慧,“和”与“中”在儒家文化中意味深长,在《论语》,中有“和为贵”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礼的作用来保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价值的思想,纠正错误看法,不盲目行事,力求公平正确,这就是“和而不同”的观点;而小人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会随声附和,这只能是“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阐述了对古人对和谐关系的追求。宋代张载的《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有对立面,两者是有矛盾、有斗争的,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仇必和而解”中体现了儒家人生智慧,以和谐的方法来解决争端,消解矛盾。这种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
《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哲学思想蕴含着哪些人生智慧,“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适当的“度”,处理事情,要合乎“度”,所谓“庸”,就是传统、规律,是实现“中”的规律法则和途径,也是“中”的最高表现。中庸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艺术。儒家文化所蕴涵的“和”、“中”的人生智慧,为我们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对儒家人生智慧理想与目标的最佳表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儒家人生智慧:组成部分、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情怀。总之,儒家人生智慧,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实现、解决精神的寄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应更加需要汲取儒家文化和人生智慧。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咱1暂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袁2004.咱2暂冯友兰.论人生中的境界[J].北京院中国青年出版,1996.咱3暂易中天.中国智慧[M].上海院上海文艺出版社袁2011.(作者简介:吴瑞环渊1982-冤袁女袁山东菏泽人袁哲学硕士袁中学二级袁西藏民族学院袁研究方向院先秦哲学遥文化纵横谈113儒家的人生智慧作者: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刊名:群文天地英文刊名:(1)参考文献(3条)论语译注20042.冯友兰论人生中的境界19963.易中天中国智慧2011引用本文格式:吴瑞环儒家的人生智慧[期刊论文]-群文天地2013(1)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