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兰一条的境界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求圣不朽的模样
李水兰一条的境界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求圣不朽的模样
文/李水兰
2018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一木的哲学著作《儒家生命哲学研究》。“生命哲学”是一个人人可以意会但难以解说的“大词汇”,众声喧哗,甚至嘈杂混乱。作者选择一条看似笨拙却极其明智的理论途径:一一梳理儒家关于“生命哲学”的种种言说,来澄清“生命哲学”在当下生命、生活、生存所具有的特殊含义。通过这种踏踏实实的繁难的清理,作者把儒家生命哲学归纳为七章,解读、阐释、论述“生从何来,死向何处去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人生有什么意义”的生命哲学问题。他没有走新儒学“重构”“方案”的路径,去期许儒家文化的复兴,成为当今人类的精神资源之一。有人或许会质疑他没有走理论创新之路,但这种老老实实的理论概括,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现代意识却不得不令人赞许。
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研究》立足当下,倡导积极入世,以生命的姿态,做人的工夫,君子的修养,求圣的境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社会,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求当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活得有价值,活成不朽的模样。可以说,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研究》是从古至今的显学——人学的研究,从这个层面上讲,为笔者从人文学的立场,审美现代性的视野去凝视、解读这本哲学著作打开了一扇窗。
“人文学是一门对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义最贴切也最直接的学问。当然,我们可以说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都和人的自我了解有关系,但人文学对‘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等课题时,肯定是最贴切而且最直接的一种学问。”所谓的“人”,可以说是具体的个人,也可以说是人的群体。因此,语言学、文学(包括文学批判)、艺术如美学、历史、哲学、宗教,甚至文化人类学,都可称之为人文学。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切入王一木的《儒家生命哲学研究》,为深入儒家生命哲学内部来分析其思想的丰富性提供一个独特的契机。首先,审美现代性提供一个独特的现代性角度。审美现代性所体现的价值论上,“在审美与现代性的繁复关系中高扬感性、自由和审美理想,”特别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其次,审美现代性从功能论上,突出审美救赎功能,将审美视为一种相当积极相当主动的生存态度。审美以一种对理性中心主义和宗教中心主义的批判立场,又不凸显其审美中心主义的追求,力求达到康德知、情、意三元并列的西方启蒙真义,同时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再次,审美现代性有助于深入认识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研究的精神本质。既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又不走向个人主义;既强调感性的意义,又不导向价值虚无;既强调根源意识,又不带来相对主义。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阐释。
王一木生活照片
一 学术敏感——现代化进程中的内核
文艺理论家王杰教授从百年文化中国确证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意识:“近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冲击波,是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和观察到‘文化中国’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许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论证,文化,特别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文学、美术、 音乐和哲学等,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同时,王杰也明确指出哲学人类学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危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在危机,其实质不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中的‘形而上学’和学理上的哲学人类学问题,即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的情感和精神的依托问题或者说信仰问题。”王杰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解决中国危机:“作为一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传统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层面,或者说哲学人类学层面的存在,这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伟大的文明古国的根本原因……重塑中国文化的脊梁,重新形成中华文化富有凝聚力、可以支撑现代化的强大冲击的‘内核’……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看,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内核可以形象地归纳为一个双螺旋结构,由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机制的‘乡愁乌托邦’和从欧洲、苏联传入的‘红色乌托邦’所构成。这两种乌托邦在历史哲学维度上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
王一木生活照片
王一木的学术敏感是建立在“现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从儒家生命哲学角度找到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早已大江东去,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一条很清晰的社会规律……儒家生命哲学研究者就主张在优秀文化遗产中寻找安身立命的依据,寻找我们生命的‘根’……信仰很重要,它是一种文化的前提条件,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预设性前提……善就是我们文化的预设性前提或‘根’。”关注中国人的标识和民族基因,挖掘已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元素。认为这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根,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而这种根和依据是儒家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换句话说,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从来就是优秀中国人的内在精神资源,一直没有断开过。注重根的培育和根文化的素养有助于当下的成长,根深方可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之所以为人,可以顶天立地生死两不朽,来源于自己的根提供的滋养,来源于根绵延而来的血液基因。
说到根,王一木从西方生命哲学入手,认同“时间是最好的生命”“生命是世界的本质”,结合这种生命的价值所最需要的是一种直接了“悟”的论述,得出结论:“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儒家生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这个生命的学问,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生生’。”生命生生不息既具“生物”的物质性,又具“冲动”“变化”“创生”的运动性。不仅回答了“生从何来”问题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又区分了佛教和道教等以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来对生命张力结构的回避和漠视。这种差异使儒家生命哲学从安详宁静的和谐境界中不消极不被动,总是积极主动地融入环境,参与社会,活在当下,奋力拼搏,独立自信,专一精进。这就和审美现代性“总是那么轰轰烈烈,在生命的沉醉当中相当积极相当主动地领受着审美的欢欣”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可见,王一木的生命哲学研究具真实性、实在性,注重现代意识或当下意识,而不是悬浮空中的精神实体。
王一木的学术敏感还与他的理论视野分不开。他没有仅就思想来谈思想,而是重构历史语境,试图于特定的语境中解释历史李水兰一条的境界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求圣不朽的模样,还原现代化进程中的“内核”真貌。其中,值得一提的历史语境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呐喊;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过于理想化,而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是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而已。(第二章)”孟子“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人人利欲熏心,“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第二章)”于是,理解孟荀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仁”的本质一致。张载生处内忧外患的北宋初期,“文化上,三学归儒的问题是当时的一个焦点。(第六章)”“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华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六章)”张载当时提出的呐喊兼负了“反佛道,兴儒学”的社会担当和文化使命。由此可知,张载的生命境界不是关乎一己之利害得失,而是从“‘人之所以为人所当尽之性分’,来考量人在天地之间的存在价值(第六章)”。了解王阳明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下了很大功夫,后来被贬贵州龙场,在绝地困境中顿悟圣人之学。就会学习王阳明的修身工夫:“求其放心”“静坐”“常惺惺”,追求儒家高深的境界(参见第六章)。离开了历史语境,儒家生命哲学的观点立足就没有那么稳了。
重构历史语境固然提供了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情景,但不能保证能够准确把握历史,真正了解历史还必须要亲身体验。这正是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特色:他不是只皓首穷经去翻找资料,他更是用“心”研究,用“心”思考。在论证某个观点时,他会列举儒家典籍上的例证,其间穿插自己的分析、阐释和解读,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智慧让人击节称快。在每一节和每一章的末尾处,都有概述或总结本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个人深刻的见解,显现出来的儒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立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己”“成人”决心让人感同身受。
二 审美救赎——内外超越达人生境界
文艺理论家叶世祥教授从现代稿酬制度的建立、现代文学制度的确立、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论证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认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完全不同于古代孤芳自赏的士大夫的审美情怀,是“建立在坚实的安身基础上的安心,不至于远离大地而凌空蹈虚,使他们能像在农田里辛勤耕耘的农民一样脚踏实地地在文坛笔耕”。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在‘现代’的意义上把握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审美现代性认同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性”和“物质性”,却并不是“面对审美与现实携手共谋‘同流合污’这一现实”,“将审美视为批判文化工业现实的利器与将审美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审美现代性的审美救赎功能,主张“审美化生存”和“生存审美化”,既对儒家美学急功近利的缺点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又对道家美学奉为圭臬的淡泊宁静境界保持足够的警惕。可以说,审美现代性和应对中国文化内在危机的儒家生命哲学,都立足“现代”,都是实现身与心,灵与肉,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王一木的《儒家生命哲学研究》论述“儒家生命哲学的精髓是关于人的生命基本问题的反思和智慧”,即“生从何来,死向何处去,如何做人等”。
生从何来。“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经》)”人由天地万物孕育而来,所以极其珍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具备自然生命(形)和社会属性(神)。“贵”在哲学上指高尚值得尊重的品质。王一木因此界定儒家的价值观主要是“内在价值观”,并不十分重功利。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人必须珍爱自己的自然生命,除了为国捐躯可以不惜性命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奉公守法,不犯刑律,保全身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更为重要的是道德生命,所以,“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凸显的是人的社会性这个本质属性。”这就理解了古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群体利益,为了社会利益,可以“舍生取义成仁”。
死向何处去。王一木论述了张载“存吾顺是,殁吾宁也”的生死境界,认同张载的气化论,回答了“死向何处去”的问题:“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李水兰一条的境界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求圣不朽的模样,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篇》)”显然,王一木借助张载“气之凝聚生成万物,气之消散回归太虚”不光回答“生从何来,死向何处去”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做人才有意义”的问题。“生死存亡虽是有形之物的必经过程,然而若将目光提至永恒之天理流行处,当可知天之道是以‘生生’彰显其德。换言之,天展现其价值之处,并不落在生死现象之两端,而在无限‘生生’之德。”“人真正应当重视的部分是道德生命。只有道德生命可以超越死生气化之必然,成为即有限而可无限之存在。”
如何做人。儒家生命哲学“贵生不畏死”,敬畏生命,重视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有三个维度(自然生命、道德生命、精神生命)来支撑方可在大千世界站立不倒,并且生机盎然。认为“人一生一世不易,应当不停地奋斗和用心——或拼搏终生、自强不息,或平淡守拙、厚德载物,或科学发现、感悟真理,或刻苦修炼、身怀绝技,或鞠躬尽瘁、肩担道义……如是,一朝感动‘苍天’,就有了永世长存的理由,‘生命’获得了永生,也就活在‘精神生命’里——充分演绎了先哲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因此,在有生之年,人要获得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如:仁、义、礼、信、智。并把这些意识和智慧内化于心,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修炼自身,成就自己。通过层层向内的生命工夫达成“仁”和“善”成就“内圣”,“内圣”再通过层层外化“仁”与“善”成就“外王”。即到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不难看出,“内圣外王”的内外超越与前文所述的审美现代性主张的的审美生存化与生存审美化是一样的途径。目的也都是实现内与外、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等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是审美现代性调和了“内圣外王”中急功近利的一面,更像儒家生命哲学中的“和生”原理和“乐生”境界,即以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村”为基础,尊重生命,突显生命的灵动,享受生命,张扬生命的个性。其实,大部分人只有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没有或仅有很微弱的精神生命,他们终其一生无法达到“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但是,他们也可以悠然自得、自得其乐、其乐融融。王一木在论述个体生命在群体存在的无限中追求不朽的解决方案时,就认为立言应该放在立功和立德之前。说明儒家生命哲学中的“内圣外王”境界在当下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和生”“乐生”为主流。
三 审美价值——筑根基践行生命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审美的现代性问题也就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文艺理论家马大康教授认为审美现代性“从价值论上,在审美与现代性的繁复关系中高扬感性、自由和审美理想”。也就是说,审美现代性在现代在当下一定会有所建树,它一定根植现实社会,切实地发挥审美价值。它的作用可能没有那么及时显现,就像前文王杰教授所说指向的是哲学维度上的“过去”和“未来”。但是,审美现代性主张的积极主动的“审美化生存”和“生存审美化”, 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下我们可以去践行。
王一木的《儒家生命哲学研究》直接指向“现在”,应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危机,对症下药,开出的“药方”,笔者认为可以填补审美现代性指向“现在”的部分审美价值。
虽然大部分生命是常态,但人因“得天独厚”而具“人性”。王一木认为“人性”就是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对善的信仰是儒家文化及儒家生命哲学的预设性前提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非常重要。没有孔子的仁,没有孟子的性善论,也就没有儒家文化或儒家生命哲学。”孟子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当然,这需要后天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拼搏,等待认命肯定不行,消极避世绝对不成。
作者李水兰生活照片
王一木认为人要实现本质上的“善”,必须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报恩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意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担当意识。同时,还必须内化于心“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生命智慧。再经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工夫;“身任天下”“浩然正气”的“仁义”工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工夫;“君子之为德,有始有终”的“慎独”工夫。方可达到或者“君子义以为上”的孔子境界;或者“孔颜乐处”“道冲为贵”的周敦颐境界;或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境界;或者“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境界。
儒家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或当下意识,莫过于做现代的儒者、当下的君子、眼前的圣人。王一木立足“现代”,行儒者之风,对社会上的假恶丑严厉批判,希望国人以儒学为精华,构建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行“伦常日用之道”,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
尤为可贵的是,王一木把目光投向当下的教育,认为要筑牢根基,必须践行生命教育。他指出“儒家生命哲学经历几千年的薪火传承,在生命智慧和生命境界上,形成了非常丰富完备的民族精神体系。”如:“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格物致知”的穷理精神;“舍生取义”的气节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勤劳勇敢”的勤俭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为此,他提出当下应该以儒学为核心,构建阶梯式的生命教育体系。“如在小学阶段采用生命价值的初步认知系统和抗挫折系统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则可以采用生命价值取向、生命意识激发和生命智慧挖掘的系统教育;大学阶段就可以进行生命工夫的练达和生命境界的超越教育。使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接受细致而温馨的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健康的灵魂、智慧的头脑和充满魅力的人生境界。”这种循序渐进,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模式,如果运用到今天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坚信一定可以达到王一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小受到正规的阶梯式的生命教育,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一定可以塑造美好的现代人格,丰满自己的道德生命,完善自己的生命境界。”
作者李水兰生活照片
结语
现代意义上儒家生命哲学,不一定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贤人”“圣人”,但是,一定可以让每个人活在生命的常态,“成己”“成人”。践行儒家生命哲学,只要工夫深,成为一个有自然生命、道德生命,甚至还有精神生命的“人”,不是不可能。
作者李水兰生活照片
王一木简介
王一木,1972年生,江西莲花人,中共党员。哲学硕士、法学博士。做过报刊编辑记者、执行主编,现为江西人民出版社重点图书出版中心主任。江西省政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西省旅游摄影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散文诗作家;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首届“十佳编辑”,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奖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长期从事意识形态和哲学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多元文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儒家生命哲学研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当代中国政治伦理丛书》(全5册)副主编;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周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江西日报》《江西社会科学》《求实》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作者简介:
李水兰,1974年9月生,江西莲花人。文艺学研究生,文学硕士。江西省文字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柔兰评论》。在《名作欣赏》《海燕》《人民政协报》》《创作评谭》《安徽文学》等发表评论文章30多篇。1994年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