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来华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报道以及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为德国思想家、文学家和汉学家深入地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以及深邃的传统哲学思想等无不激起这些思想家、文学家以及汉学家的好奇,他们试图揭开这个异域国度神秘的面纱,一探究竟。

当王公贵族们正盲目地追逐中国潮流,迷醉在“中国趣味”中时,德国思想家的头脑,“却仍然可以很安静地戴着睡帽,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高度热爱和极力推崇,早在17世纪就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在莱布尼茨的推动和影响下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18世纪德国的思想界也掀起了“中国热”。

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德国启蒙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追随者。沃尔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莱布尼茨是一脉相承的,他充分肯定中国儒家思想,致力于对中国儒家哲学的研究。

1722年,沃尔夫在哈勒大学发表的《中国的实践哲学》演说中,将东方的孔子伦理学和西方的伦理学相提并论:“如果我们把他(孔子)看作是上帝派给我们的一位先知和先生的话儒家是哲学还是伦理学,那么中国人崇尚他的程度不亚于犹太人之于摩西,土耳其人之于穆罕默德,我们之于基督。”

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他对孔子及儒家伦理学说的尊崇和盛赞引起了天主教徒的排斥和驱逐,因而不得不离开哈勒市。

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

直到1740年,他才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召回,盖因腓特烈大帝对中国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沃尔夫的学生布尔芬格尔(Bü)也从事介绍研究中国哲学的工作。

他在1727年出版了《由儒家典籍所见的政治与道德的学说及其实例》,表达了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称誉中国是一方乐土,中国的众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他希望在欧洲境内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追逐中国潮流,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政治和哲学能够合为一体。

然而,德国思想界也不乏时代潮流的逆行者,他们对“中国热”和中国文化持批评态度。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赫尔德(r),他认为中国的道德学说是一副枷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国的历史早已停滞不前:“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儒家是哲学还是伦理学,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所以,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

然而,19世纪初赫尔德开始回归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对中国的态度也有了逆转。他在杂志《报应女神》中发表了《中华帝国的基督化》一文,赞赏耶稣会士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并就“礼仪之争”问题做了客观的评价,对某些教士及罗马教廷无视中国礼仪、违反中国风俗提出批评。返回搜狐儒家是哲学还是伦理学,查看更多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