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的社会结构特色就是「家、国同构」

上古中国的社会结构特色就是「家、国同构」

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难以讨论。我这里只讨论社会伦理和信仰最敏感的问题。

那么,一个想法的放弃或保留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让“中国”保留或放弃某种观念。我主要是列举想法,评判优劣,谈个人看法。

一、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是真正在社会上大规模运作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

1.儒家的本源是人性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表现形式是封建主义。

在中国古代,没有希腊式的城邦,没有高度集权的权力,也没有超验的宗教和哲学。人们按血缘组成大家庭,一个地区的大家庭组成一个国家,无数大小国家组成整个“世界”。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 “天下”是大家族“国”,皇帝是父亲; “国”是家“族”,诸侯是父;而在一个家庭中,以继承顺序出生的族长是一家之主。

人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人际关系”中,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小黑屋把自己关起来,思考哲学或宗教的怪事。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而与人相处之道的核心就是了解人性。孔子讲的“仁”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处处为别人考虑。能做到“仁”的人,基本都是圣人的层次,正常人就算一辈子都领悟人性也做不到(孔子和燕子估计是这样的。而且,仁的状态也只能维持下去)短时间)。

礼 儒家_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_什么叫思想封建

儒家基本上是一种以“家国同质”社会形态为基础的伦理学。他们对“父”、“诸侯”、“天子”的要求基本一致。他们道德高尚,责任心强,对下面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同情。庄严不能失态,等等。 “官”和“子”的要求基本一致。他们需要以高度的尊重、孝顺、忠诚等来报答统治者和父亲。

维持这套伦理的手段就是“礼乐制度”。在某些场合,甚至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有礼仪和法律的规定,也有诗歌或音乐使之显得庄重,陶冶人心。 .

礼乐制度无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维持。孔子出生在一个“毁礼乐”的时代,很多人做的事都是不合规矩的。这在今天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时破坏基本的社会道德却是一件大事(使用不恰当的类比,美国法律的程序正义就是这样。似乎无关紧要外人,但如果被破坏,后果很严重)。

孔子一方面感叹礼乐的崩溃,另一方面开始总结礼乐体系的核心。孔子领悟了每一种礼法背后的道理,深入人性,最终化解了礼法的束缚,达到了“为所欲为,不破规矩”的境界。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朝的礼制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得出“一者一致”的结论。孔子虽然尊重周礼,但在《论语》中却很少提及具体的周礼。它们都是关于 Rites 背后的人性和原则。这是儒家的初步成就。

随着秦灭六国,原来的“家国”社会结束了。至少在“天子”这个层次上,已经不再完全依靠儒家了。在社会底层家庭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直到清朝和民国。在一些地方,“家法重于国法”,“县官现在管得好”。到了近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封建时代的礼仪。这种封建主义充其量是“地方自治”,最坏的是“缺乏民族观念”。

礼 儒家_什么叫思想封建_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

在这种封建制度下,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父亲和族长的道德水平和眼光。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清朝末年以后上古中国的社会结构特色就是「家、国同构」,用儒家道德欺压子弟的案件越来越多,儒家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一门新儒家试图摒弃那些过时的礼节和道德,通过原始的“人性”和“论语”重新分析现代社会,建构(或观察社会的自然生成)新的仪式和音乐。

2.法家的起源是富国强军的愿望,表现形式是专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于是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严法”代替“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物质、名衔的诱惑,以刑法的威慑使人们服从命令。

这样的改革社会肯定比繁文缛节的儒家社会更有效率。秦朝基本摒弃儒家,将法家带到了极致。结果太残忍了,让人们无法生存。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斗争,秦灭。

自秦朝以来,中国上层社会的制度基本上是法家制。君臣关系从儒家“君臣有礼,臣臣忠于君”,演变为一种压迫性的“主奴”关系。形式上,自宋以来,大臣和君王说话时只能站着,而清朝人人都要跪下。君主的惩罚手段,从当初的“不惩治医”,变成了当众脱裤打板,羞辱国家要员。最高官职,从有足够权力牵制君主的丞相,逐渐变成了军中整日瑟瑟发抖的低级大臣。

中国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贵族”逐渐解体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在清朝,可以说全世界的生死大权都集中了。中国的官场导致了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今天仍然如此。

同时,儒家的生存空间主要集中在下层宗族,毕竟“皇权不能隶属于郡县”。儒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家国天下”的完整体系向“个人修身”的方向发展。

二、我观察中国当代思潮

1. 儒家伦理的残余。比如,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上古中国的社会结构特色就是「家、国同构」,对孩子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控制感。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努力比自己多。

2. 民族主义。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根本上是民族主义,可以说这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意识形态。儒学没落后,很多人从“一切为了家庭”变成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民族主义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很强烈。

3. 理想。很多人会为了一些崇高的理想实现自我超越,比如共产主义理想、自由民主理想、科学领域的成就理想等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不一样。

4. 个人主义。当以上三者都无效时,很多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完全自由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或者进入颓废的生活状态。

5. 政治上,是法治的延续。目前还是离不开这套。了解现状的人都知道,如果突然取消自上而下的权力,马上就会混乱。

三、未来

虽然现代性与个人主义密不可分,但我认为过度的个人主义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制定了完善的法律,给了每个人的行为界限,如果夫妻、父母与儿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份契约,每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那也一样作为自古以来的中国。情绪是完全矛盾的。

据说,在自由主义兴起、宗教衰落之后,欧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所有能让人超越自我的信仰也开始没落(儒家和民族主义还有很多,但都面临严峻挑战),当代中国文化思维水平不高,未来问题非常严重。可能比欧洲差很多。

中国现在是古今中外交汇之地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各种思想在一片混乱中涌现。我认为未来应该是现代化后的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所以了解传统的本质很重要。

我不认为中国会成为一个宗教国家。宗教即使逐渐兴盛,也无法取代几千年来的基本认识。

其实,西方的民主、法制、宗教在中国都很难,一个开放的台湾也很难学得淋漓尽致,更何况大陆不开放。就算学了点皮草,也很难用这些东西建国。

几千年前的西方是一个城邦,在一个满是陌生人的城邦里,法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是熟人社会。自古以来,法制精神一直是次要的。今天,任何场合都需要人的恩惠。它是关于为朋友而战和杀人的。父亲挪用了一分钱,留给儿子。

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每个人都独自面对上帝,所以即使他们有很强的自主权,他们仍然有良好的道德。中国的道德伦理源于人际关系。人高度个性化后,一切都会出错。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