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中承载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缩影和物质缩影,记录历史的语言也需要有着足够的文学性,才难呢过够真正的流芳百世。

文学是每一个坐着所处历史时代的产物,孟子所处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他长于论辩、气势浩然的散文风格。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变化迅速的同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铁器等生产工具的使用使得经济空前繁荣,从宗族到家族土地所有制的转化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斗争激烈。

诸侯纷争给百姓带来灾难,征战频繁,同时繁重的赋税劳役压在人民身上,“男不得耕,女不得织”,苦不堪言。

百姓之苦与王公之奢对比鲜明,阶级对立愈发尖锐。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伴随地主经济的形成,社会阶级也在发生变化,“士”阶层便应运而生了。

此期士阶层非常活跃,或争权夺势,或著书立说,或游说诸侯,一时之间“百家争鸣”。

各家学说虽有不同,但他们的核心多是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者地位。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要表达观点,维护立场,实现政治理想,就需要进行论辩,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表现出在当时不得不进行论辩的社会风气。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孟子性格刚正不阿、大胆泼辣,为黎民、为苍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救民于水火。

他精研论辩方法,有一套自己的论辩技巧,“长于论辩”是其文章的主要特征,逻辑推理、譬喻、寓言等的运用,使其散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其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亚圣。

他不仅宣扬“仁政”,还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洗去了诸如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派思想,纳入到儒家学派的思想中来。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孟子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由于周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庶出的贵族在经历几代之后,如果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话,的地位就非常低微了。

孟子的祖先孟孙氏就经历了这一过程。孟孙氏衰微后,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搬迁到了向邻近的邹国。

在孟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孟子的父亲就去世了,只有母亲一人培养他长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虽然由于家道中落,母子二人身份变得低微,但孟子的母亲仍是有着贵族的眼界和修养。

她深知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就有了后来“孟母三迁”的典故。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也正是有了母亲对孟子的严格要求,孟子在启蒙阶段就经手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后来师承孔子嫡孙子思的弟子门下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系统的学习了儒家思想。

冰兼有学习其他各家思想,相互比较、相互对照参考,才有了后来孟子身后的文化功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孟子对孔子当年的周游列国举动十分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于是孟子也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在学成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周游齐、宋、滕、魏、鲁等国,遍访名师、百家和不知多少人进行了学习讨论,擦出了思想的火花。

当然也在一次次的辩论当中逐渐摸出了规律,有了清晰的理论推理和胸怀后的论据做支撑。

一、类比推理,引人入彀

孟子善用类比推理,往往顺水推舟,巧设陷阱,将对方引入预设的结论中。

《梁惠王下》中,孟子先引齐宣王答如何对待不义之友和无能之臣,得到意料之中的答案后再步入主题,“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设问问答引导齐宣王,再类比推理,最终使王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设问巧妙,请君入瓮,缓缓道来,辞意无迫切之感,意义目的便已达到。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又如,告子说“生之谓性”,孟子从告子的理论出发,以颜色作类比,通过白羽、白雪、白玉的颜色同样白,反问告子狗性、牛性、人性是一样的性吗?

顺水推舟,运用对方的结论一步步将其引入“圈套”,使其自我矛盾。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二、两难推理,左右逢源

孟子游走各国,与他人辩论时也常常会遇到诘难,凭借机智灵活的反应和二难推理得心应手的运用,孟子在论辩中常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孟子在齐国不接受报酬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在宋、薛却接受,陈臻便由此对孟子提出诘难:“之前不接受是对的,现在接受就是错的,现在接受是对的,之前不接受就是错的,您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使孟子陷入两难,而孟子答“皆是也”,对两者都给予肯定,因两件事先决条件不同,从而巧妙化解困境。

《离娄》中,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符合礼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举出嫂溺、天下溺的例子欲诘难孟子。

孟子回答:“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想要救援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嫂嫂淹入水中,只是伸出一只手去救,——你想让我用一只手救援天下百姓吗?”

语言平易晓畅,道理明白透彻,不仅巧妙化解二难境地(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反问淳于髡,反使对方无言以答。

三、善用譬喻,以理服人

赵岐《孟子章句·题词》中说,“孟子长于譬喻”,道破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孟子》中形式各样的比喻俯拾即是,抽象深奥的道理在生动的比喻中也会通俗易懂。

一些比喻推理逻辑上或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能使孟子的散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离娄》:“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怕死却乐意做不仁的事,就像怕醉却喝很多酒。

将“死亡”与“不仁”比作“醉”与“酒”的关系,强酒即醉,不仁也会导向死亡。“民之归仁也,如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民众归仁如水往下流,野兽走向旷野。

孟子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表现民众归仁是必然趋势,通俗晓畅,非常有说服力。

孟子在运用比喻时,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就近取譬,如梁惠王好战,孟子就以战争中逃兵“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喻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同时在不得罪君主的情况下起到劝谏作用。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四、寓言说理,生动有趣

孟子还善于将寓言故事与自己的论辩结合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佐证观点,生动有趣。

《离娄》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齐国人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外出回来都说自己酒醉饭饱才回家,还对妻子说与其吃喝的都是显贵。

妻子告诉妾后,表示不曾看到有体面显赫的人到家里,决定跟踪丈夫,发现原来丈夫是讨了扫墓人的残羹冷饭。

回家告诉妾,两人大哭,丈夫毫不知情,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耍威风。

这个故事简短易懂,结构巧妙,人物毕肖,讽刺了官场当中钻营富贵之徒,揭露其丑恶行径,可以称得上短篇小说。

“骄其妻妾”的故事流传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现代生活中为“面子”表面威风的人大有,便如故事中的齐人,逞一时之强,最后不免落得“妻妾犹羞”的下场。

(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

除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散文还具有风格气势浩然、语言明白晓畅的特征。文章的浩然气势从根本上来自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做到藐富贵,轻物质,刚直无畏,气势非凡,他的文章也因此文气磅礴,如决堤江河,沛沛然而莫能御之。

孟子散文的语言平实而又精准,不同《尚书》之古奥,承继《论语》《左传》等语言形式,文辞简练,深刻的道理常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对我国古代书面语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结语:

在论辩中,孟子善于随机应变,运用灵活多样的技巧常使对方哑咽无言,从而表明观点,维护自身的道德观念。

虽然时代背景的限制使孟子的思想不免存在糟粕,但他人格修养的浩然正气、他沉淀了千年的辩论技巧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都十分值得后人总结和学习。

历史发展,时代更替,直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孟子》中看到一位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是孟子的魅力,也是历史的魅力。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竞相出现(每日一题)自古文史不分家,予岂好哉辩,他们都是历史大浪潮之中脱颖而出的一群人。

他们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去拯救这个混乱的时代,尝试各种方法将这个混乱的时代拉回正轨。

在诸子百家的争鸣当中,孟子就是在和一中的对手相互切磋较量之中锻炼出来的理性而不失趣味的语言风格,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历史财富。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