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四端孟子:扶不扶了人早摔了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这是孟子提出的儒家四心 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依据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 是孔子之后 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尊称为“亚圣”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称为儒家四端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人皆有 与生俱来的 由四心引发仁义礼智的四个发端 这四端就如同人的四肢一般 少了哪一个 都不能算是正常的人
比如恻隐之心 如果身旁有人要摔倒了 很自然的就会扶一把 这是身体的自然反映 根本没有经过思考 也没有时间去思考 等想明白扶不扶了 人早摔那了 由此可见这是人本能反映 这就是仁爱的发端
凡是有这四端的人 都知道要扩充它们 就像人知道要锻炼身体一般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 便足以安定天下 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现在很多人见有人摔倒不敢去扶 是看见有人摔倒以后 经过思考决定的 虽然心里很想去帮忙 但是因为怕被讹诈而不敢去 因为曾经的著名法官王浩说过:不是你撞的 为什么要去扶儒家思想四字概括?
所以说不扶不是出于本心 而是因为没钱 这要家里有矿 当然能随便去扶 一天不扶十个都算没完成指标 回家都睡不着觉
但我有时在想 这四心真的是人人都有嘛?就比如现在都说是坏人变老了 这是因为以前的人经过文化大革命 知识份子遭受迫害 老师都被关牛棚了 孩子从小就没有人教育 导致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没什么文化 没读过什么书 也就没什么素质 没什么善心善念
人的善心 究竟是天生的 还是读书明白事理以后才有的呢儒家思想四字概括?
我记得我小时候打架 根本就不计后果 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 反而是岁数大了以后 才慢慢的明白了事理 懂得了很多事情要控制自己 不能去做
对于人性本善 同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荀子 名况 字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认为 人性本恶 其善者伪也
其善者伪 并不是说人行善都是在做伪假装 这里的伪是人为的意思 荀子认为 人性本来就是恶的 在行善以前 都是经过思考的 是人为的经过了学习和修行后 才有的善心善念 才有的利他之心 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
就是因为人性本恶 才更需要后天的学习和修行 如果人天生就是善的 那学习和修行又有何意义呢儒家四端孟子:扶不扶了人早摔了?
在远古时期 当人类遇到危险时 本能畏缩逃走的 大多能活下来遗传后代 悍不畏死的很难存活下来 所以人类天生畏死的基因传了下来 这不光是人类的本能 更是动物的本能
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 懂得趋利避害才能活下去 这才是人的本性 人是有利己心的 在触及个人利益时 大多数人都会思考取舍
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 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学习 没有人的教导 又怎么会有是非观念?
神学家朋霍费尔曾说过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愚蠢的人不可能真正善良 因为愚蠢的人是非对错不分 奉恶魔如父母 视良知如仇寇 愚蠢本身 就是一种不可救药的邪恶
愚蠢是需要学习才能变得有智慧 孩童也是一样需要学习才能明辨是非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他不会明白什么事是对的 什么事是错的 自然也不可能说 是非之心是智之端也
人都有阴暗的一面 这是做为动物本能传下来的 人性其实就是兽性加神性 儒家思想认为 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佛家思想是成佛 都是达到心中一点恶念都没有的境界
修行可以说就是去除兽性 达到神性的过程 一般达到这种境界的人 被称为圣人 神仙 佛
而往往穷凶极恶的人 也都有善良的一面 比如说当年抓捕悍匪白宝山 警察直接去他家抓的他 当时他手里是有枪的 可还是束手就擒了 后来审问时他说 他不忍心当他母亲的面杀人
如果白宝山不是有这么点恻隐之心 恐怕当年去抓捕他的四个警察都得死在他家里 而杀人如麻 根本不在意别人生死的悍匪 还能在意母亲的感受 是不是说明在恶的人 也心里会存那么点善念呢儒家思想四字概括儒家四端孟子:扶不扶了人早摔了?
人性真的很难用善恶来概括 毕竟人都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只用善恶来概括 难免会有失偏颇 人性中总是恶中带善 善中有恶
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