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儒家,不中国——儒家哲学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儒家,不中国——儒家哲学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无儒家,不中国。儒家学说自汉朝以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地持久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文化心理甚至是生活方式。虽然在中国文化的组成中,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有虚幻超脱的佛家,但佛道两家始终作为儒家哲学的补充,而未能如儒家思想一样持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本质的特征。

那么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儒家哲学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儒家眼中的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是谓大同。”

这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互帮互助,社会充分就业,每个人都被尊重,社会秩序安全和谐。

从个人理想来说,儒家规定了一远一近的两种理想人格模式。远的是圣贤,近的是君子。圣贤殊为难得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在历史上也寥寥无几,连孔子都认为自己算不上圣人。于是就有了君子人格,按照孔子的要求,君子要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优点。

从本质上来说,儒家追求圣贤和君子人格,其实是要求每个人能约束提升自我,成为一个道德境界高尚的、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因此,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积极入世提升自我贡献社会,在群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儒家产生了人生哲学的四种模式。

第一,是从自我提升做起。儒家哲学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说“为仁由己”,一切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觉承担起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任务。社会由人组成,每个人都完善了自我,那么社会也就是“大同世界”了。由此理论出发,儒家提出了“三纲八目”的道德修养的路线图。

“三纲”是《大学》中提出来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明德根本,亲民是手段,而让人生臻于至善的境界才是最终目的。理想的境界已被划定,接下来就是划定人生修养路线图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儒家人生观的鲜明逻辑,欲正人,先正己,欲治国,先治身,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特色。

第二,是“内圣外王”的理想。有趣的是,“内圣外王”并非儒家提出,而是激烈反对儒家的庄子。简单的说,“内圣”是把握好内心的善无儒家,不中国——儒家哲学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外王”是把内心的善推而广之,运用到国家治理中去。“内圣外王”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是培养了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负面则是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束缚在封建王权的锁链之下,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同时导致知识分子过度重视内心的改造与完善,忽略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改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正人正己与“勿施于人”。正人才能正己,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优秀传统。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仁人君子。其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若想成功要先帮助别人成功,因为君子成人之美。再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就是孔子的正人正己成己成物的思想。

第四,理性对待人生的进退。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仕途也不可能一直青云直上,有得意就有失意,如何对待情与穷与达,是儒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儒家强调社会道义担当,不主张退守山林推脱社会责任,无论多难都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也说过,如果一个社会黑暗“道之不行”之时,他也愿意“乘桴浮于海”,是否进退,要看“道”是否存在。

这种思想为孟子提供了启发,孟子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进退的标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仕途顺畅时胸怀天下,失意时则独善其身完善自我洁身自好,保持君子般的心静如水与心理平衡。

总之,儒家的人生哲学其实体现了一条鲜明的内在逻辑无儒家,不中国——儒家哲学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先正己再正人,先成己再成物,然后贡献自己,服务社会,条件好时努力干,条件不好时,就做一个道德高尚心灵平静的普通人。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家口记忆编辑部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投稿邮箱:

,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