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国思想史十讲的核心是什么?
南怀瑾老师:中国思想史十讲的核心是什么?
01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与其他国家的人有什么不同?国人普遍追求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是一个儒教社会?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思想史十讲》中找到答案。
02
《中国思想史十讲》是金观涛和刘青峰合著的,他们“从大历史观去思考问题,去探讨人类轴心文明的形成和他们各自演化的路径。”
在开篇第一讲,作者就用以下三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历史精神的核心:
第一,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第二,中国人对道德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主流。
第三,两千年来,儒家道德是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接着,作者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线索佛家哲学经典书籍,从先秦诸子讲起,讲述了道家、玄学、佛教和理学的思想发展。并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来验证和说明这三点。
03
秦朝由于采取了残酷的法家思想来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内部不稳定,国运短祚。
汉代反思秦朝的经验教训,不再采用严苛法家思想,汉初开始采用守柔的黄老之术,讲无为,社会得以修生养息。
汉武帝为了寻找统治的正当性,转为儒家。因为先秦是诸侯国,所以儒家是不讲大一统的,到了汉代就必须为大一统的国家提供各种理论依据,这就包括定五经,引入《周易》,写《孝经》,重新解释《春秋》,撰《春秋繁露》。
于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天人感应学说:上天是皇权的来源,是不能随便推翻的。且上天是有道德意志的,当皇帝统治失“德”时,上天就会彰显各种“异象”来警告皇帝佛家哲学经典书籍,比如地震南怀瑾老师:中国思想史十讲的核心是什么?,比如干旱,比如水灾等灾异。
此时皇帝就要表现从改进的态度和措施:一般来说就是皇帝下罪己诏、丞相引咎自杀,于是上天就停止降灾。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宇宙论儒学,此时天人之间变成一体的关系。
到了汉末,天灾特别频繁,丞相不断自杀,还是无法让上天息怒,于是天人感应的学说被怀疑,儒家思想被放弃,转向儒家的反对派老、庄。于是出现了道家和魏晋玄学。
04
中国文化有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式佛教就是用中国文化独特的道德哲学思维模式对印度佛教吸收、消化而演绎出来的另一套思想文化系统和宗教,这就是禅宗等中国佛教流派。
隋唐五代是灭佛运动最多的时期,到宋代,由于宋明理学融合了佛教,儒生再也不用佛学的修身手段了,就再也没有灭佛运动了。
05
宋代程朱理学理论体系和佛教划清了界限,并回到天人合一结构,只是此时不再有天人感应的问题,而有常识理性作为后设层面。
程朱理学由于征服力很强,宋代就成为显学,并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科场考试的内容。
由于程朱理学能够消化佛教,传到朝鲜、日本后,直接影响了东亚的思想史。之前唐朝传到韩国、日本的基本上是佛学,这使得他们一举从佛教社会变成了儒教社会。
程朱理学在中、日、韩三国的发展差异,直接影响到三个国家的近现代转型。
06
道德来源不止一个,既可以从朱熹的天道推出,还可以从孟子的道德心推出,于是出现了跟程朱理学对抗的阳明心学,但王阳明的推演逻辑是从内到外,跟程朱正好相反。这两支儒学的流派成为宋代以后儒学的主流。
当时游学会讲之风大盛,名儒四处讲学佛家哲学经典书籍,沉迷于争论理学两派的义理之是非高下,满街都是圣人,动辄有成千上万的讲学辩论场面。
明朝著名的东林书院
甚至国家都快亡了,还在那坐而论道,认为辩论天理的意义是什么更为重要。
因此明朝灭亡后,儒生们都觉得理学应该对明亡负责任。
07
于是清初儒生痛定思痛,构建全新的几个理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船山、戴震、黄宗羲的“气论”,他们把朱熹的“理”、“气”关系做了个颠倒,认为“理在气中”,这样就把“道德实践”提到首要位置,道德理想的境界层面就不重要的了,这就是儒学的新思想。
只是这些新思想还没等广泛传播就变成了遗迹。因为满族人占领天下以后,很快地就汉化,并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统治天下,广大儒生很快又进入科举考试的仕途中去了。
打掉了天理境界层面的儒学新思想只留下“穷经”的目标,于是清代考据学非常发达。
洋务运动的产物
到了清末,由于太平天国动乱的冲击,有抱负的儒生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等人找到被埋没的儒学新思想做武器,掀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潮,镇压了太平天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加上此后的庚子事变,社会的大动荡令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大冲击、大觉醒,思想大潮涌向新文化运动。中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
08
作者使用观念与社会互动的方法,把中国思想的起源、形成、特质和变迁贯穿起来,使我们对中国思想史有宏观的认识。
在金观涛看来,儒家将道德视作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判断每个人言行对错的标准,从而塑造了至今为止,牢不可破的中国文化历史传统。
在孔子之后,所有的制度和事物都与道德有关,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泛道德主义大传统,特别是以儒家道德作为社会组织正当性基础的基本原则。
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哲学,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态,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下,顺利将家庭道德伦理扩展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原则,从而使儒家经典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
09
经过作者的系统梳理,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也看到了中国思想史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从中深刻地感受到思想存在的价值和力量。
作者简介:本文原创作者天道酬勤南怀瑾老师:中国思想史十讲的核心是什么?,开设头条号和公众号等自媒体号“凡人书悟”,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读书感悟,向您推荐好书。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