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中华民族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
《论语》中的中华民族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
公元五世纪,最大的佛经汉译者之一的鸠摩罗什说,翻译工作就像喂人吃的一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咀嚼自己的食物,他就只能吃别人咀嚼过的食物。但是经过这样的咀嚼,米饭的味道和香气肯定比原来的要乏味得多。
他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感受生命,所以他的哲学有特定的强调和省略,构成了这种哲学的特点。
个人如此,全国如此。本章将讨论中华民族的地理和经济背景,以从总体上解释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如何以及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论语》云:“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长寿。” (《永夜》) 读完这段话,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它暗示了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之间的区别。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中文有两个词可以翻译为“世界”。一是“天下”,二是“四海之内”。海洋国家的人,比如希腊人,可能不明白这些词是同义词。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中文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孔子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没有一个思想家有出海的经历。如果用现代的标准看距离,孔孟都住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但孔子在《论语》中只提到过一次海。他的话是:“路不顺,浮在海面上。跟着我走,各有各的道理。” (《论语·公业长》) 钟佑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着称。据说,钟钰听了很高兴。只是他的过分热心并没有得到孔子的好感,孔子却说:“你有胆量超过我,也无能为力。” (同上)
孟子对海的提及也很简短。他说:“望海难如水,游圣门难言。” (《孟子·全心全意》) 孟子不比孔子好,孔子只想着“浮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海洋国家,从一个岛到另一个岛旅行,应该有多么不同!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而且生活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能以农业为生。即使在今天,估计有 70% 到 80% 的中国人口从事农业。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因此,贯穿中国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思想和政策中心始终围绕着土地的使用和分配。
在这样的经济中,农业不仅在和平时期很重要,而且在战争时期也很重要。战国时期(公元前480-222年)在许多方面与我们这个时代相似,当时中国被划分为许多封建王国,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当时所谓的“耕作和战争艺术”。最终,七英雄之一的秦在耕作和战争中都获得了优势。结果,其他国家被成功征服,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在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所谓“根本”与“目的”是有区别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商业。区别的原因是农业是关于生产的,而商业只是关于交换的。在有交换之前,必须有生产。在农业国家,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社会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重本轻后”的尝试。
那些做最后工作的商人,因此受到鄙视。社会上有四个传统阶层,即学者、农民、工人和商人,其中商人是最后的,也是最低的。学者通常是地主,农民是真正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个光荣的职业。如果一个家庭能够“种田读家”,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士大夫”本身并没有真正耕种土地,因为他们通常是地主,他们的命运也与农业息息相关。收成的好坏,就意味着他们命运的好坏,所以他们对宇宙的反应,他们的人生观,本质上就是“农夫”的反应和看法。再加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他们有能力去表达和表达那些真正在耕种的“农民”的感受,却无法表达自己。这种表达方式采用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
《上农》
公元前三世纪,有一部《吕氏春秋》,其中一部题为《上农》。本文比较了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从事“初级”职业的人,即“农民”,以及从事“最后”职业的人,即“经商”的生活方式。农民很简单,所以很容易打电话。他们像孩子一样天真,所以他们不自私。他们的财物复杂难搬,所以如果国家有难,他们也不会舍弃家园逃跑。另一方面,尚心肠不好,所以不听话。他们有很多技巧,所以他们很自私。他们的财产简单易转移,所以当国家陷入困境时,他们总是逃到国外。因此,本文断言,不仅农业在经济上比商业更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农业比商业更崇高。这就是“上农”的由来。这篇文章的作者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经济背景的限制;他对农业的评价表明,他本人受限于他所处时代的经济背景。
从鲁迅《春秋》中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思想的两大流派——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磁极中国哲学简史新道家,但是是同一轴的磁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愿望和灵感,但方式不同。
《反道运动》
在考虑两者之间的区别之前,让我们引用一个他们都支持的理论。这个理论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话,万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据之一,也是儒家对《易经》的主要论据之一。这无疑是受到日月运动和四点更替的启发,农民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变化,才能开展自己的工作。《易传》曰:“寒来夏来,夏去寒来。” (《喜辞传》下二)曰:“日满则食。” ("
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很大,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功克服的诸多困难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中也很谨慎,即使在极端危险中也充满希望。在最近的战争中,这种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大多数人仍然充满希望,而这种希望就用这句话表达出来:“黎明来临了”。正是这种“信仰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这场战争。
这一理论也为儒家和道家所赞同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不要走得太远”一直是两家人的座右铭。因为根据两家公司的说法,少总比太多好,没有总比太多好。因为太多太多,有事与愿违的危险。
自然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在将小农生活合理化或在理论上表现的方面有所不同。小农生活简朴,思想幼稚。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家理想化了原始社会的朴素,谴责了文化。他们还把孩子的天真理想化,鄙视知识。《老子》说:“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国,……让人系绳子并用它,享受他们的食物,美丽他们的衣服,安居乐业,享受他们的风俗。邻国互相看,鸡犬犬声。闻相闻,人不相通,直至老死。” (第80话)这不是小农国的田园画吗?
农民与自然打交道,因此他们赞美和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喜爱,被道士们发挥到了极致。什么属于天,什么属于人。介于两者之间,介于自然与人工之间。他们产生了明显的不同。在他们看来,属天的就是人间幸福的源泉,属人的就是人间痛苦的根源。它们就像儒家荀子所说的,“隐于天而不知人”(《荀子·介事》)。道家认为圣人修行的最高成就是与整个自然、宇宙相一致,是这种思潮的最终发展。
家庭制度
农民只靠土地为生,土地不能移动,作为学者的地主也是如此。除非他有特殊的天赋,或者特别幸运,否则他只能住在祖辈居住的地方,那是他的子孙继续居住的地方。这意味着,出于经济原因,家庭必须几代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家庭制度,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最完善的制度之一。儒家大多是为这种制度辩护,或解释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
家庭制度曾经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社会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其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外两个,虽然不是亲子关系,但也可以从亲情的角度来理解。君臣关系可以理解为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可以理解为兄弟情谊。通常人们是这样理解的。但这些只是主要的家庭关系,还有更多。在公元前,有最早的中文字典《尔雅》,其中有100多个代表各种家庭关系的名词,其中大部分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
出于同样的原因,祖先崇拜也得到了发展。居住在某个地方的家族的祖先,通常是家族中最先在此定居的人。就这样,他成为了家庭团结的象征,对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来说,这样的象征是不可或缺的。
儒家的大部分是为了论证这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或者解释这个制度的理论。经济条件奠定了它的基础,儒家解释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个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这个制度及其理论解释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儒家自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代欧美工业化入侵。改变了中国人生活的经济基础。
入境和出生
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因此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而道家强调人的自然、自发的事物。《庄子》说,儒家行内,道家行外。方,指社会。三、公元四世纪,道教再次流行起来。人们常说,孔子强调“名教”,古朴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思潮大致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期(公元八世纪)的伟大诗人,
因为儒家“游在里面”,所以显得比道家要多一点;因为道家“外游”,似乎比儒家还要生。这两种趋势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两者行使权力平衡。这让中国人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出生之间有了很好的平衡感。
在三、四世纪,有道家试图让道家更接近儒家;在十一、第二世纪,也有儒家试图让儒家更接近道家。我们称这些道家为新道家,称这些儒家为新儒家。正如我在第一章所指出的,正是这些运动将中国哲学带入和带出世界。
中国艺术与诗歌
儒家将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无艺术专着,但对精神自由运动的推崇和对自然的理想化,深深地启发了中国艺术大师。正因为如此,难怪中国的艺术大师大多关注自然。中国画的杰作大多是山水、羽毛、花草、树木和竹子。在山水画中,在山脚下,在河边,总能看到一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之美,领悟天人合一的妙道。
同样在中国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到像陶谦(372-427)这样的诗歌:
小屋处于人文环境中,没有马车的喧嚣。
问君禾能儿,离自己远点。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
夕阳下山间空气好,鸟语花香。
这里面是有真意的中国哲学简史新道家,要区分的话我已经忘记了。
道教的精髓就在这里。
中国哲学方法论 农氏的视野不仅限制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如“对立运动”,更重要的是,它也限制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斯罗普()教授说,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凭直觉获得的,一种是通过假设获得的。他说:“一个直观的概念是一个表示直接理解的事物的概念,其全部含义是由直接理解的事物赋予的。‘蓝色’作为一种感知颜色,是一个直观的概念……从假设中得出的概念是一个演绎理论中出现的概念,其全部含义由该演绎理论的假设指定。......“蓝色”,在电磁理论中波长数量的意义上,
诺斯罗普还说,存在三种可能的直觉概念:“有区别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确定或不可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同的概念”(同上《论语》中的中华民族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第 187 页)。据他说,“儒学可以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确定直觉的多方面概念被移入知识背景。其相对的、人道的、短暂的‘来去去去’之间的具体区别构成了哲学内容” (同上,第 205 页)。但在道教中:“构成哲学内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或无差别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同上)。
我不太同意诺斯罗普在这篇论文中所说的一切,但我认为他在这里抓住了中西方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当一个中国哲学的学生开始研究西方哲学时,他很高兴地看到,希腊哲学家也区分了存在与不存在、有限与无限。但令他惊讶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没有什么和无限不如存在和有限。在中国哲学中,情况恰恰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与有限之间存在差异,而无与无限之间没有差异。从假设概念出发的哲学家更喜欢有区别的,而从直觉价值出发的哲学家更喜欢冷漠。
如果我们将诺斯罗普在此指出的内容与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内容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有区别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未分化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和区分的概念(同上, p. 187),这基本上是农民的概念。农民要处理的东西,比如田地和庄稼,是他们直接理解的。他们单纯而天真,他们重视他们如此直接地感知到的东西。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把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知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我看到面前的那张桌子,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我脑海中的一个想法,还是占据了一个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的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是找不到的(除了佛教,它来自印度),因为认识论问题只有在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时才会提出。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知者和知者是一个整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哲学中使用的语言是暗示性的,而不是清晰的。这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不代表演绎推理中的任何概念。哲学家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他所看到的。正因为如此,他说的也一样雄辩。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话是暗示性的而不是明确的。
海洋和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它依靠商业来维持其繁荣。他们基本上是商人。商人必须处理的第一件事是用于商业账户的抽象数字。然后是具体的东西,只能通过数字直接把握。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斯罗普所说的假设概念。所以希腊哲学家也以这个假想概念为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学推理。为什么他们有认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清晰。这就是为什么。
但商人也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一起住在城市里。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基于家庭的共同利益,而是基于城市的共同利益。为此,希腊人围绕城邦组织了他们的社会,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社会制度可以称为家庭国家,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是从家庭的角度来理解的。在城邦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资产阶级内部,没有道德理由认为一个人应该比另一个人更重要或更优越。但在家庭国家,社会组织是专制的、等级森严的,因为在家庭内部,父亲的权威自然高于儿子的权威。
中国人曾经是农民的事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只有通过工业革命,我们才能进入现代世界。《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宋代君王曾请巧匠将一块玉雕成一片叶子。两年后,它被雕刻了,当雕刻的叶子被放在树上时,没有人能分辨出哪个是真正的叶子,哪个是雕刻的叶子。所以国王很高兴。但列子听到这话,却道:“如果三年后天地万物都变成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人就少了!” 的意见。农民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很容易满足于他们的单纯和纯真。他们不 不想改变,他们无法想象改变。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发明,但我们经常看到它们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碍。
对于海洋国家的商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有更多机会结识不同国籍、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人;他们习惯变化,不怕新奇。相反,为了销售他们的商品,他们必须鼓励制造工艺的创新。在西方,工业革命首先在依赖商业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英国发起并非偶然。
在本章前面中国哲学简史新道家,关于“吕氏春秋”的商人的话,可以说是海上国家的人民,但要说他们是邪恶的,诡诈的,而不是说他们非常精致而聪明。我们也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国的人是智者,陆国的人是仁者,那么按照孔子的话:“智者乐水,仁者人喜山,智者动,仁者静,生。”
一方面考虑希腊和英国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另一方面考虑西方科学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证据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超出了本章的范围。外部。然而,希腊和英国的地理和经济条件与中国完全不同,这一事实足以构成我在本章中关于中国历史的论点的反证。
中国哲学中的常变要素
科学进步突破地域,中国不再孤立于“四海之中”。她也在工业化,虽然比西方世界晚得多,但迟到总比没有好。说西方侵略东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正是现代人入侵了中世纪。中国要在现代世界生存,就必须实现现代化。
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息息相关,那么中国哲学所说的是否只适用于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和否定的。任何国家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有一部分只与那个国家或时代的经济状况有关。但总有另一部分比这个值大一点。不相关的部分具有长期价值。我不敢说是不是绝对真理,因为要确定什么是绝对真理,这个任务太大了,任何人都无法承担,如果真的有神,就应该交给神。
让我们以希腊哲学为例。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辩护只能被视为与希腊生活的经济条件相关的理论。但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哲学没有什么不相容的。中国思想也是如此。一旦中国工业化《论语》中的中华民族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旧的家庭制度将被废除,为其辩护的儒家理论也将被废除。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儒家社会哲学中没有不相容的东西。
事实上,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但都属于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总范畴。因此,任何对希腊社会或中国社会的理论描述,也都包含着对“一般社会”的描述。虽然其中一些完全属于希腊或中国社会本身,但必须有更普遍的东西属于“一般社会”。后者不是相对的,而是具有长期价值的。
道教亦然。道家认为人类乌托邦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社会的理论是绝对错误的。我们现代人有进步的观念,相信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只能在未来创造,不会在过去消失。但是一些现代人类存在的理想,例如无政府主义,与道家的思想完全不同。
哲学也给了我们生活中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哲学所赋予的理想的一部分,必然只属于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生活。但也一定有“一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是相对的,而是具有长远价值的。儒家的理想生活理论似乎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这一理论,理想的生活是这样一种生活,尽管对宇宙有深刻的理解,但它仍然在五种基本人际关系的范围内。这些关系的性质可能因情况而异。但理想本身并没有改变。所以,说要废掉五种关系中的一部分,要废掉儒家的人生理想,那就不对了。如果说,既然这种理想的生活是可取的,那么所有的五种关系都必须如此保存。这也不是真的。为了区分哲学史上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逻辑分析是必要的,每一种哲学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所有五种关系都必须照此保存。这也不是真的。为了区分哲学史上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逻辑分析是必要的,每一种哲学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所有五种关系都必须照此保存。这也不是真的。为了区分哲学史上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逻辑分析是必要的,每一种哲学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为了区分哲学史上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逻辑分析是必要的,每一种哲学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为了区分哲学史上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逻辑分析是必要的,每一种哲学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所有的哲学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可以相互比较和翻译的原因。未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会发生变化吗?也就是说,新中国哲学会不会不再局限于“直观的概念”?它肯定会改变,而且没有理由不应该改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没有理由不应该。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没有理由不应该。事实上,它已经在发生变化。我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介绍这种变化。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