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王万顺 袁建国

一个国家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内容,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而能翻身的民族,史无前例。 ——国学大师南怀瑾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民俗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易学文化的折射。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春节,作为中国的民俗节日,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和延续,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和体现。正如中国的民俗学家钟敬所说, 民间的某些节日,是民族现在成员与伟大的祖国和先民创造的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民族凝聚力! 民俗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自然是与“大道之源”的《易经》分不开的。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元代表开始,亨利贞分别是亨通、吉利、贞正。也就是说,初一,作为全年的开始,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意味着一个好的结果正在等待。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一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月有“三阳开泰”的说法。源自《周易》第十一卦《泰卦》,其上卦为坤为地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内容,下卦为乾为天,地在上天在下,阴气下沉阳气上升,天地相交,使阴阳交泰。“泰”,指的就是阴阳平衡,顺畅沟通,吉利亨达。 《周易》认为冬至是“一阳生”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此时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民间几乎月月有节,延续了几千年。民间较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九九重阳节,出现了两个“九”的阳数,就是来自于《周易》。另外,还有好多的一般的节日,如立春迎春节(咬春日)、五月节、入三伏、立冬日、冬至日。也有许多地方特色的节日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如神话传说的七夕节、天穿节(女娲生日)等。传统节日祭祀、纪念的对象基本上有三个方面:神灵、先人和贤人。神灵,古人先是由对自然的崇拜,而后向神的崇拜转化。岁时、节气的节日与先人、贤人的偶像崇拜,神话传说的节日融合。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吃喝玩乐、亲友欢聚、礼尚往来等。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多元文化造就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一种潜文化,常常以潜意识的形态体现在社会之中。《周易》之中也有多重观念。如《周易·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内容,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这种弃恶扬善的观念对于个人的修养,对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厉。”意思是说,人们不能恒久保持美德而感到羞愧。把以道德律人,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民俗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汉书》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表现的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民俗面向未来,是朝前看的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人活着总是充满着希望,“生生之谓易”。《周易》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生存智慧,孕育了古代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应该是《周易》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沃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