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陶渊明的心中素有“猛志逸四海,蓦翻思远翁”的壮志雄心,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他希望走上仕途,实现人生抱负。怎奈五次出仕,都不被重用,最后都无功而返。既然无力改变世界,只能去适应世界,陶渊明冲出仕途的枷锁,归隐田园,守住了内心的那份宁静。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一、儒家思想影响

由于教化是儒学的主要功能,在封建时代一般学童,特别是士族之家,早年都接受过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他在三十九岁作《饮酒》诗时周易学院,就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表明了陶渊明在壮年时期十分崇拜经常,并把他当作自己生活的道德规范。

陶渊明在《荣木》中写道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种自我激励的儒家思想,使陶渊明奋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并进德修业。这首诗写于晋安帝义熙四年戊申,当时渊明四十岁,对于当时的东晋,刘裕起兵击败桓玄,这给读书人注入了希望,陶渊明此诗写完不久便去任镇军参军,可见他当时的意气风发,心中满腔热血,想要出仕,干一番事业。然而,这种热情和豪气却在他十二年的出仕生涯中逐渐被消磨吞烛。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二、道家思想影响

魏晋乃一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群雄混战中陶渊明道家思想的诗,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三纲五常”,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在这样的时代里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人们转而关注的是个体存在,而老庄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苦恼,从中找到了心理的依附和精神的皈依。

老子之虚静,庄子之旷达能化解时人精神上的苦痛而使之有所寄托。于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玄学兴起,成为时代之思潮。避世隐居,远遁山林,成了士大夫逃避风险的最好出路。他们向往老庄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游览山水的同时得到自身心灵的释放。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除受时代影响外,还受到祖辈的影响。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彪炳,但功成不居,外祖父孟嘉自然心性,且皆为陶渊明所秉承,故陶渊明冲默抱朴,其一生之立身行事,处处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要追求“道”的玄妙,就必须自己投身到大自然当中去,与大地、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山水自然成为玄学人生态度得以展现的最佳场所。陶渊明诗歌旷远清空之境与道家人格理想的“自然之道”相契,他将老庄精神融入自己的心灵之中,接受玄学的感召,并用之来消解生活中的苦痛和不顺,继承并发展了在魏晋玄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自然审美意识,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在领略山水玄趣的同时,获得自身的自由与超脱。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三、内心的煎熬

陶渊明受儒家教育影响,怀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魏晋以来社会的动荡不安,使陶渊明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实中举步维艰,内心十分煎熬。几度进退,让他难免心潮起伏,他幡然意识到才德于乱世中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他洞见了内心的渴望,开始以道家自然观探索寻求并构建和谐的自由的精神家园,构筑起一座超出表象的精神家园。

在陶渊明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执着求善、严正律己、固穷守志的儒家品格,也看到了自然超脱、飘逸潇洒的道家风范。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又渴望出仕建功立业,五次出仕五次归隐,在出仕和归隐之间,我们可以体会到陶渊明内心的煎熬陶渊明道家思想的诗,这种煎熬也正是陶渊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儒家济世的理想失落后,陶渊明成为老庄思想的实践者。既然无力改变世界,只能去适应世界,陶渊明冲出仕途的枷锁,归隐田园,隐居后,又无法达到庄子式的逍遥陶渊明道家思想的诗,进而又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志,转化为独善其身的品格。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四、归隐田园

归隐山林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古就有之,东晋时期,很多有识之士归隐山林。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便出自隐士之家。陶渊明选择“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他花了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放开仕途的牵绊,回归了自己的本性,让个体生命得到了一种诗意的艺术化的生存状态。

躬耕之余陶渊明爱读书、常抚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这样和谐的自然心态与田园的自然相得益彰。陶渊明追求简单生活,洞彻人生的大智慧,书中的意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琴中的趣都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内涵,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趣。农耕之余读书,弹琴,为之乐。陶渊明读书是“不求甚解”,重在“会意”,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为读书而读书,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

儒家经典的教育,心中洋溢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豪情!

陶渊明找到的归宿是田园,是自由。在生活贫困的时候,陶渊明依然坚守,因为他已经将儒家的建功立业道家化了,他宁可去讨要饭菜,也绝不进官场一步,在出仕和入仕之间,陶渊明曾一再的徘徊,最终他解脱了,他倾向于道家的价值观,自然万物才是他的追求,就算是“固穷”也不再受制于外物,他要走合乎自己心意的道路,听从内心的召唤。

人从出生开始便在探寻这个世界,带着心中的追求从一个孤独走向另一个孤独,浮华、流光终是过客,在追逐梦的过程中,经过内心的煎熬,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陶渊明探寻了半辈子,仕途虽然华丽却终究是虚幻,他只能离开,踏遍山河,历经沧桑之后,静静地归于平静,归于尘土,他只属于那片田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