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 修身养性 人际关系

一、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无为而治”,“治”是目的,是对社会组织的有条不紊的成功的管理,“无为”则是手段和途径,即要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有人对老子的这句话觉得奇怪,觉得不理解,既然要达到“治”的目的,那就应该去努力,去有所作为才对,为什么反叫人“无为”呢?无所作为怎么能达到管理的效果呢?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所说的“无为”两字的含义没有搞清楚。其实老子的许多术语,都有他特定的含义。当代英国科学家兼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仔细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后,他认为老子“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做违反自然的行为,即不要违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使事物完成它们不适合的功能。李约瑟的这个理解,应该说是比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无为”二字,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做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动,不要强求,不要去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胡作非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像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天地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万物却都在天地中茁壮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而这样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个人修身上,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试着用“无为”来修身,平衡我们的人际关系,培养气质,提高综合素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的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他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是的,人在青年,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境界,但却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1.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智慧,变得深刻。

首先,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辩证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其次,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只躺在那儿睡大觉,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这里面包含着大智慧。

譬如一个木桶,有人认为所谓的木桶就是实的木质结构,这是根本性的理解错误。一个完整的木桶是由实的桶壁和桶中的虚无部分共同组成的,木桶中的虚无部分和实的桶壁一样必不可少道家思想治国思想,而且以老子看来道家思想治国思想,这虚无部分远比实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说实是虚有用的条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虚无的部分。正是这种虚无结合,而以虚无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

当然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属于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一点,然后你才可以躺在那儿睡大觉。你若是少做了一点,桶就会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点,你就是用实的部分把虚无部分填满,此时,这个木桶还盛得了水吗?完全填满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

可以看出,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字,但要想达到“治”的目的,对“无为”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的有关“无为而治”的经典言论。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 “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家思想治国思想,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歪曲不了,遮蔽不了。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辩证的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供后人借鉴。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着从容,淡定,有大气量,追寻自然之道。

修身,修的是行为,宗旨在于内心。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内心触及灵魂。

道家的“无为”提倡以柔克刚的辩证法,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人要走出思维的局限性,减少内心的彷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有一次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惠施(那时候做了官,很威风,带了一个车队来看庄子)来看他。庄子看到这个老朋友,带了一个车队来以后,他不跟惠施说话,只拿了一条鱼,然后其他的鱼全倒进水里去,就走了。什么意思?他实际上首先是对惠施的一个讽刺,你那么夸张干吗,是不是?你需要坐十几辆车?人在文化习俗里边养成的人和世界关系,它就是一个占有的心态,不是说我占有了要用,而是拿来对比,占有的越多越好。庄子对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他对惠施的讽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我要那么多鱼干吗?我一条鱼就够吃了,把其他鱼都倒掉,这就是回到自然。有的时候,随意的生活,你不要老想着,我要占有一些东西。庄子对占有的否定是贯穿始终的,假如没有这一层,你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所以在这意义上说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样的,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率真,有真性情。但是真正的老庄,比如从老子开始,由庄子阐发出来的这种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调动你的生命的潜能,是对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生活的这种障碍,社会习俗、文化规范的条条框框,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做到超脱世外。

3.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张扬个性的社会,但过分的竞争,夸大的张扬,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社会不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们自己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灵保持平和冥昧状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现在看来,老子倡导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日益涌动着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我们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宁静的、虚明的心,谦下礼让,宽厚待人,守柔处弱,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化解人际的紧张关系。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化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试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周薇薇,刘宾,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01-347-01

【2】梁海明《老子心译》远方出版社.2002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4】周远成.《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管理境界论》[ J ].衡阳

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5) : 111 - 115 .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The to

【 】 : "doing " this is by the Lao tze to the of the tao to "as the basis out for the first tim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of , is a state of mind. "Non- is the of the , is the" doing " to the of" ". "" for the idea of our young one's a , has .

: of self- a sets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