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我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我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在我国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盛开着一朵美丽的奇葩,就是我国的中国传统音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中,出现了被后人所熟知的很多学派,最著名的当然是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墨家,等等。而各个学派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也在这一时期里反映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儒家,道家,墨家的观点。他们各自就音乐与政治,社会作用,审美情趣之间的联系发表里各自的观点,并且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们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理解的痕迹。那么儒家,墨家,道家,他们各自对音乐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呢,他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相同之处于不同之处呢,下面就来浅述一下。
首先是儒家与墨家之间的比较。相同点上,两者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承认音乐有政治作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 “安上治民道家音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80页)。孔子认为要以“礼”来约束人的各种行为,“乐”则可以调和上下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其统治作用。墨家对音乐的观点是在谴责贵族奢侈享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我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乐,这一政治作用的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不同点上,两者的结论是相反的。儒家的音乐思想是肯定音乐的,没有音乐,社会政治就会不稳定。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孔子把“仁”看做他音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他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还赋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工具。而墨家的结论是否定音乐,墨子认为音乐对人民是有害而无益的,如果庶民百姓都热衷于音乐,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人力,可能使国家灭亡。“非乐”是墨家的对音乐的主要观点。
再者是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比较。相同点上,两者都是热爱音乐的。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就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人,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道家音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中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他热爱音乐,学习音乐,重视音乐教育。而道家的老子提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在不同点上,两者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儒家热爱的音乐是具体的,实在的,之前也说道孔子学古琴,几乎每天都会练习。老子则表示,最高最完美的音乐,是音乐的总体,而总体是人们听不到的,人们听到的只能是具体的音乐,不可能是大音,只是音乐的一个部分,不管有多么好、多么美,总赶不上音乐的本体、音乐的全部。“大音”的音乐不只是单指它无声道家音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无为而自然、朴素、虚静的特点,它与儒家热爱的具体的音乐不同,是不会由美变丑的,它是永恒的具体音乐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我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乐,绝对的音乐美,人为的音乐是可欲的、有害的,它与美是相对的,而无为的音乐是天然的、有意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所以说儒家崇尚的是具体的音乐美感,而道家则推崇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最后是墨家与道家的比较。总的说来两者的相同点是,都采取非物质的态度。墨家是摒弃一切音乐,认为音乐是不好的,会迫害老百姓,当然就是非物质了。道家也是摒弃世俗音乐的,他认为认为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没有了真正的美感,认为没有音乐就是音乐了。而他们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点,墨家排斥音乐是因为音乐就是一种纯属浪费的行为,影响社会生产力,浪费自然资源,王公贵族沉溺于音乐中,百姓就会受到痛苦,政治便会混乱,国家动荡直至灭亡,其观点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道家这是采取一种非功利的态度,他不认为推崇热爱音乐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国家不太平。而是但是正处于政治动荡期,于是老子便采取一种“无”便是“有”的消极态度来应对当时社会环境。道家的另一位代表庄子也表示,对音乐,他不像墨子那样完全否定,只是否定人为的去造作音乐,他推崇的是纯天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最终求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墨家,道家三者之间的比较复杂而深刻,在此只能做一些浅显的论述,但是通过这样的比较,还是可以看到三者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直至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对我国的音乐领域,甚至是其他领域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