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考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关系,形成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中国哲学思考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关系,形成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如果说孔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都建立在现实之上,那么老子就避免在现实世界之上建立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中国哲学思考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关系,形成对本体问题的讨论,始于老子。因此,与孔子哲学、墨子哲学相比,老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围绕着“道”展开。 “道”本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律或规范。与天相对的称为“天道”,与人有关的称为“人道”。 “天道”是指日月星辰等天象运动的规律。 “人性”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
老子哲学思想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道”首次被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得到系统论证,从而在人们的思想之上开辟了另一个“道”。现实世界是形而上的世界。
所谓形而上学的世界,是指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思辨世界中国哲学思考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关系,形成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是哲学家们所建构的。这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开启了中国超越的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早期常常以宇宙论的形式出现。宇宙学的特点是确认宇宙万物同源,用同源生物化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存在条件和变化规律。可以说,老子创立的以“道”为最高源泉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观。
第一节“道”形而上世界的开启
1.“道”:本体的开启
在老子看来,“道”首先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比现象世界更根本的存在。万物生于“道”:
有一种混合的东西,与生俱来的。寂静相惜,独立而不变,游历无危,可天地之母。不知其名,字曰道,强者名曰达。
“道”创造万物,为万物之母,但其本身无形无相,非从何而生。具体的事物是有限的、多变的,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才能存在,而“道”是独立的、未经处理的,不会被外力改变。如果“道”也依附于其他事物,那么它就成为有限的事物,而有限的事物总是有形有象,有生有死,所以不能作为万物之根。
《老子》一书一方面用很多形容词来说明“道”不同于“万物”的特性。的区别。 《老子》一书开头说:
“道可以是道,但很道;名可以有名,但很有名。”
这意味着如果可以说,它就不是永恒的“词”;能称得上,就不是永恒的“名”。
因为“道”是无形的,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掌握:
不见则谓之卫,闻之谓习,斗则谓夷。这三者不可置疑,故混为一。上面没有蝼蚁,底下没有无知,绳索和绳索难以形容,归于虚无。名为无形,无形,名为恍惚。遇见它的时候看不到它的头,然后你就看不到它的背。
“微”是无形的,“习”是无声的,“易”是无痕的。用这三个词来形容“道”,是为了强调“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完全超出了感觉的范围。这样的东西当然是没有名字的,也不可能给它起名字(“无名”)道家和哲学,因为没有名字就足够了。称其为“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为了表达方便。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道是绝对空的。 “道”自有其存在:
道是一个东西,但只是在恍惚中。恍惚间,里面有一个形象;恍惚间,里面有东西。有本质;本质很真实,有信仰。
“道”虽恍惚,深邃而神秘,难以用言语形容,但“有象”“有物”“有精”“有字” "更进一步。对层次的强调,足以说明,在老子的内心深处,他坚信“道”是真的存在的。
王弼的注解很能揭示老子《道》中隐藏的低效:“欲言则无恶,则物成;欲言则恶,但你看不到它的形状。”
从感官体验的角度来看,“道”看似无形、真实无形的特性,确实是非常神秘甚至荒谬的。但从老子自己的体系来看,这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当然,源头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道”一定是无限的,无限一定是无形无形的,不能以名字命名;但源头不能一无所有,“道”必须创造。一切都必须是真实的。何况“道”不是经验发现的,也不是经验发现的。其实是老子超越经验,突破有形世界,进入无形境界。
明白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老子的那句名言了:
“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讲的是万物的创造过程。一个常见的解释是,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绝对的虚无中产生的。这是一种误解。在老子里道家和哲学,“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你”,是“万物”的基础和起源。只称“无”是因为它不是“那里”或“一切”,很难形容。
从老子对道身的描述来看,他不可能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空或无),这里的“无”实际上是无名的缩写,“无名”是对 道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整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名天地所化,天地皆为“道”所化。
2.“道生万物”:宇宙学的出现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整个宇宙都是由“道”转化而来的。并将这个生化过程总结为一个公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阴抱阳,冲气以和。”
其中,“一”、“二”、“三”描述了“道”创造万物的过程,“一”大概是指混沌之气,“二”是指分阴和阳二气,“三”是指阴阳结合形成的和谐。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万物都是由“道”从无形到有形的层层落实和渗透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盛行的“天”或“神”在老子所描述的宇宙学模型中并没有一席之地。在老子看来,“道”创造万物的过程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意志也没有目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大道宽阔,可左可右。万物服侍而生不罢休,成败不可知,衣养万物而不主宰。常无欲,可小名。万物皆有颜无主,堪称伟大。
道而生,德而生,物而形,力而生。所以,万物尊道,有德。道为尊,德为贵,伏魔的性命常顺。
不仅“道”造万物的活动是自然的,而且“道”生万物后,也不干涉万物,而是任其随性自由发展。
这样的创造过程,自然是容不下天命、有感情、有目的、能赏善罚暴的鬼神存在的。在《老子》一书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天”,但基本上都是指自然的天空,没有神圣的意义。说到鬼神,老子说得更好:
以道入世,其鬼非神。
道抢不用,元熹似万物之宗,湛熹似有,不知是谁的儿子,似天子之首。
“道”不仅先于皇帝,如果用来治理天下,就连鬼神也无济于事。用“道”代替天命和鬼神权,使老子成为春秋后期人文精神觉醒过程中的又一重要奠基人。当然,也不能说老子的宇宙观完全脱离了神秘主义的痕迹。
3.“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总本源,也是“万物”的总规律。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是以“道”为准则的。是“道”在制约和规范“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老子》中,人、天、地都遵循“道”的一般规律,而“道”是基于自然规律的。 《老子》说:
“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状态,而不是自然界。也就是说,人、天、地都应该遵循这种自然状态,以此作为自身存在的规律。
这样,“道”一方面是不活动的,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间万物,另一方面是活动的,“万物”必须顺应这个自然规律法律。因此:
“道总是不活跃的,不活跃的。”
也就是说,“道”对“万物”的作用是“生而不存,行而不依,生长而不宰”。
在老子看来,“道”通过这种“无为而无为”来约束和规范“万物”,确立了现实世界的秩序。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必须遵循这个顺序。
4.老子“道”的意义
“道”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老子》在现象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道”的世界,这表明中国哲学的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五行论和阴阳学说相比,对万物起源的解释是一大飞跃。
第二,《老子》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和标准,是对传统命运观念和鬼神权威的有力否定。
第三,《老子》本体论将“道”视为“万物”的总本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强烈的宇宙起源意义,具有明显的宇宙学特征。这种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反道运动”与体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
对于“道”所蕴含的能量,老子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山谷、众神、仙女被称为神秘女性。玄女之门,名为天地之根。如果持续存在,则不努力使用。
“玄衡”是比喻,“谷”指虚无,“神”指神用,“不朽”指永恒存在。这意味着“道”就像女性的生殖器。中间虽空,却蕴含无穷生机,天地万物皆可从中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那么,“道”是如何创造宇宙的?
一、“造反运动”揭示的生化规律
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生化,就是“道”的运动。但需要注意的是,“道”的运动并不是单向的、线性的运动。 “道”造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终归“道”。这是一个反复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老子将“道”运动的这一特点概括如下:
相反的运动。
“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另一种是重复。前者认为,“道”的运动是对自己的反面转化;在后者看来,“道”的运动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到:“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是一个反方向的运动; “道”生万物,万物归于“道”,循环运动。
在“对立”和“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注重“重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道家和哲学,但字是道。强为大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逆。
老公芸芸,答案归根结底。回归本源,叫静,叫重生。照常恢复。
“道”浩瀚无边,万物生于“道”(“大”)。万物脱离“道”后,便不断流动(“过”)。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至于极,物极必逆,万物归于“道”(“逆”)之本。对万物而言,回归本源其实是一个回归生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二、经验的对立面和对立面的辩证展示
“道教对立运动”是老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也成为他观察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处理生活和政治问题的法宝。老子如何借助“道教对立运动”处理生活和社会问题,后面会详细介绍。以下是老子从观察现象世界中获得的一些见解的简要描述:
风永不止息,阵雨永不止息。这是谁?世界。天地不能长久,人呢?
这意味着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按照老子的观点,作为本源的道体,依然在不断的运动,那么它的产物,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中国哲学思考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关系,形成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哪有恒常!不管是大地还是人,现象世界都像风雨一样瞬息万变,没有什么可以永恒。
《老子》说:
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美是美的,但它是邪恶的;谁都知道好就是好,但不好。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辅相成,长短相成,高低倾斜,声与声相和,前后相随,恒常不变。
这就是说,凡事都有它的反面。变化的前提是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和对立。 “道”本身就是蕴含着自我分化的潜能,何况天地万物。因此,在经验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美,就没有邪恶;没有好,就没有坏;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
老子又说:
不幸之处在于祝福;幸运在哪里,不幸就在哪里。
真符为怪,山符为魔。
这意味着事物的对立面往往相互转化,源头的“道”可以由无形变为有形,再由有形还原为无形,充分说明了本源的“道”。对立面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例如,不幸是不幸的,但不一定没有导致幸福的因素;而积极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能是消极的。
我也说过:
一棵被拥抱的树在一毫米的尽头出生;一个九层的平台,从顶部开始;千里之行,从脚下开始。
困难比它容易。世间难事,必化为轻;世间大事,必做于细节。
这意味着事物转化为对立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怀抱的树从蛾子渐渐长出,九层高的平台是一点一点的土堆起来的。很容易的事情,一不留神,就会变成大事;小事,如果你忽略它们,就会变成大事。
第三节:“对立运动”的辩证矛盾观
《老子》对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运动进行了哲学总结,包括丰富的辩证思想。这种丰富的辩证思想体现在老子“反道运动”的辩证矛盾观中。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 2024-08-02中华善本再生性保护网络传播活动:古代典籍的珍贵传承与保护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