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以德报怨”,又叫“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孔子也曾被弟子问及“以德报怨”,《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对“以德报怨”持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老子是肯定,而孔子是否定。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对怨的行为我也回报以德,那么对德的行为,我又该拿什么去回报呢?

很显然,孔子的观点更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思维。提到“以德报怨”,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迂腐。难道敌人侵略家园,也要以德报怨吗?难道别人欺负上门,也要一味忍让吗?难道面对侮辱挑衅,就不能抵制惩戒吗?

在我们看来,“以德报怨”是无条件的忍让,是软弱和无能的代名词,是封建社会用来愚弄百姓做顺民的洗脑工具。更有甚者,对《道德经》和老子产生反感,认为道家思想是“龟缩哲学”,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其实这便是误解了。首先,“德”并不是一味忍让、打不还手,更不是滥好人。老子非常推崇“慈”,然而接下来就说:“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能打能守,都是慈的表现,又哪里是滥好人呢!

所以墨家提倡“兼爱”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又提倡“非攻”,但他们却到处帮人守城,帮人打仗。原因就在于:守,便是“兼爱”,便是“非攻”。我没有侵略之心,我只是在自保,在自我守护而已。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而二战的胜利者却被认为是正义的一方,区别也在于此。我想侵犯你,你也想侵犯我,那打起来就是“无义战”;我没想侵犯你,你却来侵犯我,那我打你是理所当然,我只是在守护自己的家园。

守护,便是“慈”的表现。一味忍让退避放弃抵抗,这并不是守护,也不是慈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更不是“德”,又怎么能说这种行为是在“以德报怨”呢!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其次,“以德报怨”的“报”字,不是回报的意思,而是“制服、处置”的意思。“报”是会意字,左边是一个刑具,右边是一只手抓住一个人,表示治人之罪,本意为制服、判决罪人。

“报怨”的意思,类似“制服、判决、制裁怨恨”。用什么来制裁怨恨呢?以德来制,而不是忍让求和,更不是怨怨相报。因此前文才会说“大小,多少”,大是从小发展至大的道家是哲学吗,多是从少发展到多的,从根源上消解怨恨,就需要有“德”。

这也符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所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用忍让求和的方法来和解怨恨,必然会有余怨难消,又怎么能说这种方法好呢?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所以《道德经》,并不赞成“和怨”的行为,忍气吞声去求和解,也不是老子的意图。那什么才是可以消解怨恨的“德”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讲:“善者道家是哲学吗,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一个真正的“善者”,对任何人都是以“善”待之。打个比方:卖东西,对知道行情的人,和不知道行情的人,我都是同样的价格。并不会因为他人无知,而去坑骗他。公正坦诚行事,又怎么会引起怨恨呢?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依照自然规律行事,又怎么会招来仇怨呢?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对于有信的人,我以信待之;对于无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信,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信”。否则的话,如果一个人守信还要看对象,对一部分人守信,对另一部分人不守信,那我们能说此人是个“信人”吗?明显不能。“信”,是一种品性,而不是行事的权宜方法。

因此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能说他是个“德士”吗?明显不能,因为他的“德”是分对象给予的。对我不好的人,我就不会对他表现出德;对我好的人,我才以德来对待他。

所以孔子的“德”与老子的“德”并不一样,他是把“德”当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用于交易交换,而不是品性的自然呈现。

就像别人对我笑,我才对他笑,这便是把笑容当作了交换,而不是内心欢乐洋溢的自然呈现。这样的人,是欢乐开朗的人吗?并不是。他的笑容,只是一种程式化的“礼貌”,是“礼”而已。

南怀瑾老师:“以德报怨”是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

而老子的“报怨以德”,是不论你怎么样,我都是这样,这才是“信人”,才是“德士”,因为他的“信”不会因为对象而改变,他的“德”不会因为别人而消散。不因人因事而异,所以对于心怀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样待之以德道家是哲学吗,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德”。

“以德报怨”,现在经常被众人抨击,视为“迂腐”的代名词。其实究其根底,是当下人心太过浮躁,竞争太过激烈。大家的思维习惯都带着“争”之心,而争的本质便是相互侵略,侵略的行为连“德”都谈不上,“以德报怨”又从何说起呢?做不到,自然就只能攻击它的合理性,从本质上消灭它了。

对于老子的“以德报怨”和孔子的“以直报怨”,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进群与超千位道友交流请点击 加入我们↓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