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理的思想家,能够将中国哲学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哲学梳理得相当清晰
一个思理的思想家,能够将中国哲学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哲学梳理得相当清晰
一个有思想的思想家,能把中国哲学和更广泛的哲学梳理得相当清楚,从不漏千漏,从不乱说话。他的理论精通透彻,继承了中国哲学。他应该是中国哲学界的爱因斯坦,以理论本身的提炼和创造为支柱。
《才子玄学》一书的立场是阐释魏晋玄学。他认为玄学不是老庄、壮的思想,而是生活安逸的体现,体现在明言、清言中,其目的是玄学,而不是道德,其本质是“弃才弃天地”。 何谓逸气,何谓弃才,师曰:“溢美谓逸气,亦即逸出之气。一事无成无用,谓弃才。”后来他又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贾宝玉的刻画其实就是为了塑造这种人格形态。我认为,就哲学形式而言,它没有明确的概念和依据。所谓“孔子无”,所以“有”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的,还没有真正上升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哲学体系,这也是何先生的原因。不过,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恰好是文学的最高层次,我认为它的最高典范是《诗说心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一种文体更能代表中国文学的精髓,而这种思维并没有止于魏晋,玄学是一种现象。我们说康德的大部分“无用的、无目的的美”实际上与这个思想是一致的,而且“无执着的美”的所有文学人格表达和思想形式都与此一致。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基本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同时,你也可以真正领略和领悟到真正的文学范本应该是怎样的。我坚信,这是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开创的理论,也是打通中西文学的重要理念。谈魏晋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牵扯到这个理论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应该是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家来梳理。虽指形而上学,却涉及中国哲学中的一切现象,可见其学识的融通与和谐。他说,从中国物质世界开始的命名理念,在尚未确立时就迫不及待地转向了它所说和所涵盖的范围。李可以说儒、法、道、佛,只是没有发展出中国特色的宏大逻辑认识论。 (除非先秦大师和墨家思想致力于此。)
那么,在牟先生看来,未来各种思想的发展,是对人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融合的关怀。穆先生认为,无论是道教的“虚无”,还是佛教的“虚无”,甚至人类宗教中的偶像崇拜,都是人类的经验和观察。这些哲学思想的共同特点或者人生哲学的形式,都是因果关系,什么意思,
你可以举个例子,说他解释道教:圣人无权无,无意,有把握,有实,我,无,无。无”。不过,这只是圣人的化境与气场,不能当成体。……把“果态”当成现成的先存原理,把它当做基础。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么这个本体应该是什么?显然,作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代表,先生认为儒家的“仁”是世界的真正本体。他说,从“我”开始,也可以覆盖宇宙,覆盖宇宙万物。争论。但是,这个本体实际上只是神圣见证的主体性所达到的境界的一种客观姿态,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真正的“真实存在”,而是真正肯定了这样的“真实存在”。在客观现实方面。
这样,大师开辟了各种理论,将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一脉相承。其实这也是受到形而上学的启发,因为形而上学不是纯粹的老庄,也不是纯粹的孔孟,它是在一种辩证法和分析主体的观察下进行的。虽然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和谐的理论,但它为先生的道德形而上学提供了方法论。
那么,这个主观见证是什么?老师认为,这是一种主客体不粘不粘的混合状态,是一种沉思和柔情。在我看来,翟先生从儒家思想的精髓和身世中获得的一种仁慈,是向外散发的。天地仁的境界是合一的。如此一来,建构的世界与自我无异,都是仁的外在表现。
那么,作为一个个体,应该能够通过“圣人主体”的境界,即圣人的境界,实现自我道德和精神的超越。这种近乎宗教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完美体现。在他眼中,耶稣基督和佛陀一样,是一种简单化的主观反映,是本末倒置的本体。 .
仔细想想,先生的这种想法,实在是让人不佩服。一方面,客观地说,史先生涵盖了他自己思想范围内的所有哲学,没有遗漏任何一个。一个哲学思想的标杆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能适用于所有人。这个相关的哲学概念大致是普遍的,接近于真理,即使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真理;其次,我认为最令人钦佩的是,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它是一种半虚无主义。
我最近在想,真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你首先要接受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体的事实,不像泰戈尔的《吉坦伽利》低头一个思理的思想家,能够将中国哲学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哲学梳理得相当清晰,也不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那么虔诚地沐浴在上帝的荣耀里,一种人生哲学如果能勇敢地面对虚无,而不是像“天地是狗”那样冷漠,那是令人钦佩的。 (我觉得这两个条件很重要。如果只关注前者,很容易陷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或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如果关注后者,则容易陷入对偶像或神的崇拜,两者都不是可以让人很了解人。我自己)
先生。书中明确指出,他的这种精神境界,首先要消解简化世界的宗教。用先生的话来说:“只有祈祷和信仰,没有主观的圣洁见证。道路分开,人与自然之道相违背。”其次,老师也认为,西方哲学中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的平面特征,在消化生命和天道的三维脊梁上也需要升级,他自己说,他的哲学之路这一步是我认为这种透彻的分析,一方面继承了他所研究的西方哲学,如怀特海和罗素的实证主义,再加上康德的辩证道德形而上学,最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尤其是儒家的精髓,在形而上的方法论和视角的启发下,最终形成了这种透明明晰的哲学境界或人生观。
==== 【私藏】浅谈牟宗三的“才华与奥秘”
================================================ === ====
先生。牟宗三谈儒释道的内在统一
江科学出版社:
当然,儒释道三教各有千秋,最高境界也各不相同。但是,实践作为证据的做法也有一些共同点。行人此刻正在努力,从内心深处寻求,无法按照文字解读其含义。
《天才与奥秘》第三版自序
本书除了理清人性问题中“气”的由来外,重点探讨了魏晋的“玄理”。魏晋所宣扬的奥秘,就是先秦道家的奥秘。神秘包含神秘的智慧。智者心之本源。在这方面,王必知注“旧”和相修郭相知注“壮”是独树一帜的。这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目的是按照“被白天破坏”的道路提炼“虚无”的智慧。
“无”在主观时间的崇高运用,决定了客观本体论(形而上)“无”的意义。
道家的形而上学就客观本体中的“无”的含义而言,就是“境界形”的形而上学,我也称它为“无着本体”。
这种神秘的智慧是道家的重点,这就是胜利。事实上,这种不存在是任何一个大宗教和圣人的生命,是无法避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普通法。
据此,魏晋玄理玄志可以成为中国吸收佛教及其般若意义的桥梁。这不仅是历史的契机,也是暂时的参考,但就普通法而言,虽然无有般若和证悟空性各有不同的意义。教义,但其应用和表达的基本形式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僧昭用老庄的话来表达“无虚”和“般若无明”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又不失佛教立场,被称为“解空第一人”。
直到禅宗,“心即佛,心即道”。
夫“无心为道”,用佛教的说法,就是般若;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在主观工作中表现出深刻的智慧。
我们不能说佛家般若智慧来自魏晋玄学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当然也不能说佛家般若智慧是通过佛家般若体现出来的。这只是东方各大宗教和崇尚主体的圣人的一生,而他们各自所分享的主观工作中的虚无智慧,自有其根,自发产生。
这不仅适用于道教和佛教,也适用于道教和儒家。
儒家圣人在这个主观的时代不能违背无有的智慧,尽管他不止于此,因为他也积极地谈论仁。但是,仁慈的表现怎么可能是有心的呢?他虽然不想多说,但也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周海门知道的。
因此,从卢象山倡导的心学,到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身”,乃至王龙喜的“四无”,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四无”的概念。无心即道”,即自我主体性。努力是不合理的。这不是来自佛陀,而是来自自我的自发性。这就是为什么它为圣徒的生命所共有。如果不彻底理解这个意思,就必须说鲁王就是禅一个思理的思想家,能够将中国哲学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哲学梳理得相当清晰,禅的禁忌是无法解决的,“无善无恶”之争也永远无法解决。这不是儒家的福气。
读过此书的人,若真正领悟道家的博大精深,终将知其是世间法。如果是这样,可以在不失去每个教义的性质的情况下解决禁忌。如果不是真实的,被认为是轻浮智慧的文字游戏,那是自己的轻浮,绝不能用在圣人的生命之身。
丈夫对文字的诠释,有的分而立,有的和谐,有的归于具体。 “虚无”的智慧是实现和谐,回归具体。圣人的生活怎么能不圆满呢?分解在建立轮廓和维度方面不同,而和谐在回归具体方面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它是普通法。
我先写的是《才与玄》,然后是《心性》,最后是《佛般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我知道了正义与真理的来龙去脉和划分。 ,所以敢做出这样的断言,又不是虫蛀木头,一不小心就形成了文字。借本书第三版之际,我将这里的意思简单说明一下,方便读者阅读。
民国63年8月九龙牟宗三序言
======================================
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却难
本来想讲牟宗三先生谈人生,详述“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难”的道理,却无意间讲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普通人总是从主观的“我”开始,然后离题。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强,胜者者强。”
这里,摘录牟宗三先生的话——
-----
生命的意义有几个层次。首先,我关心的生活是我面前的个人生活,生活本身。生活有几个层次。例如,按照佛教的说法,阿赖耶识也是生命,涅槃的法身也是生命。但是如果你关心生命,那么此时的生命就不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法身的生命,因为这个生命是我们关心它和处理它之后所出现的最高境界,而且有在那个境界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我们无法立即达到涅槃法身的境界,我们的现实生活充满了烦恼。
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生活的外部烦恼。外在的问题容易解决,但生活本身的内在问题却很难。所以说:“打天下容易,打自己难”。外部问题都是困难的。安排好了,但我不能自己安排。如果你身边的各种问题都为你解决了,但你还是左顾右盼,心神不宁,到处都是问题和烦恼,有些人就是这样。 “富贵不能快乐,贫贱不能悲凉”,这种人很麻烦,但生活很麻烦。贫贱未必好,富也未必好。孔子曾说:“不仁者不乐,不可长约”。这就是说,不仁慈的人不能长期处于他的幸福、安逸和幸福之中,也不能长期处于不幸和倒霉的境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钱的时候做不了事、学不好,穷的时候受不了老婆的冷漠。正如孔子所说,不仁者未必是坏人,比如贾宝玉,不能说他是坏人。 “仁”是指人生没有仁的人,所以孔子的话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孔子中的“仁”的含义并不好理解。例如,“只有仁者才能善恶”。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唯有仁者,才能成就“好人”之善,成就“坏人”之恶。 “爱欲生,恶欲死。”当你喜欢它时,你试图让它活下去,但当你讨厌它时,你必须杀了他,置他于死地。这种善是溺爱未知,这种恶是恶无德。恶应该是恶的,但恶堕落了,你就是恶,也就是说,你本来就是恶的,结果因为恶,你就堕入了恶,甚至比你原本恨恶的恶还要恶,可怕的。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这个道理,我们至今还不明白。因此,“唯有仁者有善有恶”。仁是指能够体现仁的人,即生活中身体(仁)稳定的人,即有现实生活的人。有实相的仁者可善可恶,能做到善恶有恶。儒家肯定有好恶,因为没有好恶,就没有对与错。然后是如何达到好恶,但是要达到好恶还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不仁慈的人(生活不稳定的人)不能快乐,不能长期约会。这种人不是,那是不对的。这种人很麻烦,生活不能好好安排。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这样的。所以,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难。人的最终过错在自己,这个时代的灾难最终在人自己,而不是原子弹。老人是最难对付的。人是最可爱的,也是最坏的。所以荀子把现实中的人称为“信不美,信不美”,意思是很坏,很坏。但另一方面,人也是值得称赞的,人也能达到最高境界。老者的地位很不稳定,他可以升天,也可以堕落,变得比禽兽还差。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生命本身意义中的生命,并不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生命,比如涅槃法身。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从一开始就注重关心自己,如何安排自己最麻烦的生活,所以首先实现了“德”的概念,所以《诗经》 ” 讲“尊德”,然后一步步注重内向修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人的知识很粗糙,很难与现代人相提并论。就这个地方而言,我们是后来者,但并非所有方面都是后来者。从“德”的角度来看,后来者不仅没有赶上,反而情况越来越糟。古人对“德”有着清晰而鲜明的概念。相反,我们现代人对“德”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对知识有明确的概念。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因为科学的成就是很明显的,但实际上,普通人自己不一定懂科学,因为他们自己不是科学家,不懂原子弹和相对论。认为科学是最可靠的。现代人虽然在知识上似乎有了这样的进步,但对于德、义、义,他们是完全没有概念和认识的。而古人如此原始,为何对德行有如此清晰的认识?
因为知识是很麻烦的,道德判断是非需要很多知识来支持,而且是最简单明了的,所以儒家道德的修行很简单。相反,我们想了解科学知识,但又麻烦又复杂,到了一定程度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步步深入。牛顿的物理还不够,还要上爱因斯坦的物理,大宇宙的物理还不够,还要进到小宇宙的物理。这个很麻烦,而且越研究越专业,原来只有专家才有一点点科学知识,而我们普通人其实一无所知。所以,知识很麻烦,获取知识也不容易。
但如果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言行中犯了错误,他们会立即感到内疚。这是古人所知道的。因此,德性意识是非常“简单”和“易懂”的。如果太复杂,人们无法理解。如果你不能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如果你不能证明它,那不是罪过。不懂数学不是罪,但如果你说错话或做错事,就会伤害自己。因此,德性意识很容易被人注意到,古人对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是非常合理和可以理解的。相反,现代人不懂美德。所以,“致敬德”就是要迅速把自己变成一个人,把事情做好,做一个好人。俗话说:“上帝看人所见,上帝听人所闻”。不要轻举妄动。古人一旦把问题放在这个地方,就关注这个问题了……
生活的清晰和理性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不能谈,必须深入其中,一一渗透,才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生活虽然可以欣赏,但也可以忧虑。如果不能正视,就没有理由去理解佛教的“无知”,基督教的“原罪”,甚至宋儒的“性情”。铭也。文化的发展是生活的明晰和理性的表现。深入展示生活知识的正反两面,是人类的一件大事。对生活的认识,总是取决于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气质之间的联系。没有真正的生命和性情,不仅生命的知识毫无意义,而且任何知识都无法发展。至于乖戾、误入歧途的人生,那些自己陷于灾难的人,只有对人生的认识,才能调整和包容,才能走上健康顺利的道路。
---------
一整天还是安静愉快的,偶尔穿插几句“无理取闹,行善小慧”,逗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也很开心。我想谈谈牟宗三先生昨晚讲的“中国哲学关心生命”,学到了很多。其中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牟宗三先生提到了一句话“征服世界易,征服自己难”,简单而深刻,却是思路清晰的精髓。让我产生共鸣和共鸣,让我记录下今天早上上班路上的遐想,以免忘记。
思维比较跳跃,也比较有想象力,但这是我固定的思维方式,我很享受。
首先想想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多么杰出的人啊!多么崇高的理性!多么强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外表!多么优雅的行为!多么行动的天使!多么像智慧的神!宇宙的本质!万物之灵!”这种说辞就是要征服世界。死者的生命里,一个不动如磐石的英雄,总想登上世界之巅,灵魂高贵伟岸。
然而,哈姆雷特的最后一句话是:“但在我看来,这泥土造就的生命是什么?”这句话是征服自己的词。在人的本质上,英雄与凡人无异,实现这一点,是最崇高的人生,最完整的个体的基础。
当我们扪心自问:“高贵的灵魂生活在衰老的身体里,是人类的尴尬吗?如果我头疼得无法忍受,我可以求助于灵魂的所有美妙而高贵的功能来解脱吗?”当我们突然感到缺乏英雄主义和夙愿的时候,我们高贵的灵魂能否告诉我们,通往美德的坚定步伐在哪里?”我们或哈姆雷特,总之,“肉体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发现了自己生命的局限也是人类共有的东西
因此,当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了人类的状况,就会有像康德、牟宗三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他们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自己修行,用他们的天才头脑照亮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更好地安居乐业;只有孔子这样的圣人,谁知道他最敬佩的颜回能“三个月心不违仁”,更何况其他人,“小人无所事事。那是无法达到的。”他依然秉持“君子终生不食,犯仁,下之而为,为之正者为之”的原则。
那么,我不想去想古圣先贤,想想我自己,上下左右看看,我是一个普通人,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有想法“精”,当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努力寻求理性来提升自己,就是在扩展自己的人生,也就是“精”。这些天,我在业余时间阅读牟宗三关于佛教和康德的讲座。我的头很痛,但我必须继续阅读。普通人虽然对世界的理解与自己的想法一样,但也无法与天才的头脑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就算没有长高多少,不也有堂吉诃德那样的悲壮和豪迈吗?普通人对自己的生活总要有个解释吧?普通人不可能有唐太宗这样典型的中国英雄,18岁就开始征服世界,三四年完全统一中国,建立了文化灿烂的唐朝帝国。遗物。在世界上,不可能达到征服世界的高度。但唐太宗式的英雄是表达生活,不服从理性,只在政治方面。
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这种生活是康德所谓的强度,而不是广度。人生遵循强度原则,即人生兴盛时,英雄的人生辉煌壮烈,人生低落时,则黯淡无光。生命的强度是一条抛物线,可以从无到有发展到最高峰,然后最高峰又落到无,这是强度生命原理的自然结果。因此,生活的奋斗过程必须注意生活之外的理性。当生命的力量开始衰退时,如果有理由,生命可以继续。生活需要理性来调整和滋润,否则,一旦生活枯竭,就什么都没有,会溃烂。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战胜自己是生命的最高强度——理性的表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与英雄相提并论。作为一个常人没有什么好羞愧的,羞耻的就是总是以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我们对塞万提斯永恒的天才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就不会嘲笑堂吉诃德,而只会对堂吉诃德的光荣坚持甚至更光荣的失败微笑和敬佩。桑乔对堂吉诃德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师父,你不能死,有理想的人是不朽的!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 2024-08-02中华善本再生性保护网络传播活动:古代典籍的珍贵传承与保护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