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两篇内容我们分享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道家思想中“道”的深刻含义,接下来,让我们开始正式分享这本书的内容。前面讲过作者林语堂先生讲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了七个部分来解读,我们也会按照林语堂先生的分法来依次解读老子的《道德经》的全部81章节内容。
今天我们会解读第一部分:道的性质。它包括了《道德经》中的第一章到第六章的内容。
第一章: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前面两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意思是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就像庄子在《庄子》的《知北游》中说的: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老子
其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的三个“道”字语境意义不同,但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天地间运行的法则(天道)和人世间行事的规范(人道),都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表述和建构。
第二个“道”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功能之意义。“道”这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华夏地区的人群昂首挺立在大地上活动,共同谱写出一部多彩的历史。这使得“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成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第一个和第三个“道”之间,则具有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关系,第三个“道”是第一个“道”的本源和本根,如果借用王弼的话来说,它们是“体—用”、“母—子”的关系。
这三个“道”字语境虽异,但具有共同的基本意涵,那就是方法、规准、法则,当然也就蕴含了和谐、秩序等等意涵。以“方法”来说,老子提出了对立辩证的思维,运用到现实社会之中,即是告诉人们应当承认对方的存在,了解对立面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来,才不至于流于片面思考与单边主义。
这一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不可言说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却是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存在,道的不断变动是创造宇宙的动力。
第二章: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是老子对万事万物都举有相对性的具有阐述。老子从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说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变动的,即所谓“反者道之动”。事物在这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比如,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 “有无”是相待而生的等等。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为人处世;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人类社会种种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此老子强调要依顺自然,辅养万物,任凭万物各自生命的开展。老子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非”道德经与道家智慧,看自己便认为“是”,因为只去察考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只看到别人的“非”,没有看见自己的“非”,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别人“非”,这种自己是、别人非的观念乃是对立的。所以是非之论随生随灭,变化无定。
第三章: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林语堂: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惜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净化人民的心思,就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智,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其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与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后人常以此误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是老子早就知道人民攻心斗智、机诈相见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此提倡为政者一方面要保障人们的安饱,另一方面也要消解巧伪的心智,也就是“无知”、消除贪欲的扩张,也就是“无欲”,期望统治者培养笃实的政风,引导人们恢复真朴民风。也体现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第四章:道之德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思是,老子说的道虽然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在庄子的《庄子》中《知北游》中,将道比喻为大海。其中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
孔子问老子:“今日有暇,特来请教什么是至道?”
老子回答:“你先将心灵洗净,知识摒除吧!因为道是深幽不表达的。虽如此,我还是把大略的情况说给你听。
“显明的东西来自看不见的东西,有形来自无形,精神来自大道,万物起自形体,所以九窍的动物胎生,八窍的动物卵生。它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形迹,死后也无局限;没有出来的门户,也没有静息的归宿。它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天地的中央,四面通达,广博而自在。”
顺应“大道”的人,四肢强壮,思虑通达,耳聪目明,不以忧愁苦其心,一味顺应万物。若没有至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广博,日月也不能运行,万物更无法壮大。
此外,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辩论的人也不必有智慧林语堂: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因为这些都是被圣人摒弃的东西,只有那增加了的并不见得增加,减损了的也不见得减损的大道,才是圣人所珍贵的。道之深,像大海一样,反复推送永无止境,运转万物永不疲乏。与此相比,君子之道只不过是一些皮毛啊!像这样被万物所依而不觉疲乏的,就是至道。
第五章: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道德经与道家智慧,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做刍狗,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些令人困惑的言辞,但庄子解释得极为清楚。
第一、老子一贯的道观: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又公正,与基督教所谓的上帝迥然而异。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谈。
第二、老庄认为:道对万物皆有仁。在庄子的作品中,孔子的“仁义之教”常在有意无意间遭到他的攻击。因为,在无善的世界里,不知哪是“仁”,却要人们行“仁”,亦不知哪是“义”,却要人们行“义”。
第三、庄子强调人类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局部的人伦之爱”。
先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个主宰者驾临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作有生命的东西,儿童期的人类,也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认识自然、附会自然。人类将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人格化自然界,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爱意。老子反对这种拟人论的说法,强调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并以此说明统治者须效法自然的规律,任凭百姓自我发展。“天地不仁”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
第六章: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思是:虚无而神妙的道,变化是永不穷竭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做“玄牝”。这幽深的生殖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至幽至微,连绵不绝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愈出,无穷无尽,自天地开辟以来,迄今如此。
这里老子用“谷”、“神”、“玄牝之门”、“天地根”来形容和描述玄虚的形而上学之道,“谷”象征道体的“虚”状,“神”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玄牝之门”、“天地根”说明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道体实存,道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
在《庄子》中也说,天地有大美,然而却不言语;四时有明显的季节,然而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然而却不说话。圣人推原天地的大美,通达万物的道理,因此至人、圣人均无为,只是效法天地的自然法则而已。
庄子
道的神明是极其精妙的,它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万物的生死、形态,却随自然而变化,所以并不知道它的根源在哪里,只知它从古以来就自然地生存着。
但,天地四方虽浩大无比,却从未离开大道而独存道德经与道家智慧,秋天兽类刚生的毫毛,虽微小至极,却能依靠大道而自成形体。由此可知天下万物浮沉变化,不会永远都是那样的。
同样地,阴阳四时按照自然的规律循序运行,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没有形迹,却又有其妙用,万物受它化育,却不自知,这就是道的本根。懂得这个道理,便可观察自然的天道了。
到这里,“道之德”大都显现出来:道是万物之母,不能名,更不能言;它出之有形,入于无形;既不行,又不言,是深不可测的众生之源;它公正无私,又无所不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随便看看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老子其书:传统文化专题讲解教学培训课件,丰富汉语内涵的经典之作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11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领悟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
- 2024-07-10老子的道:自然规律,不可改变,只能认识和利用
- 2024-07-01老子管理思想: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 2024-06-22道家思想: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考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 2024-06-01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 2024-05-31老子:蕴含哲理与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 2024-05-21道生一,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 2024-05-15老子雕像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哪几点?(值得一看)
- 2024-05-142500年前,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先河
- 2024-05-13南怀瑾老师:《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
- 2024-05-12不二和尚: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本化进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2024-05-08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倪培民谈天地为己为人为天下
- 2024-05-06(培训讲师)李清泉:如何应用道家思想修炼企业家商道智慧?
- 2024-04-27《大六人的多重信息图像获取》
- 2024-04-22道德经老子(约前580—前500)
- 2024-04-2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生平事迹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