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 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
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 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
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还被标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大抵而言,“通”是豁达开朗的心态,“透”是洞察本质的智慧。
其实会心的读者能感受到,通透这个词乃至这个境界,也并不是多么摩登,“通”和“透”都是非常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文字。
例如,朱熹在《朱子语类》里就说过自己从前读《孟子》不够通透。后来,他发现读《孟子》不能逐句理会、死抠字眼,而要去感受它的一气呵成、首尾呼应,这样之后他自觉意思畅快多了。
显然,传统的许多智慧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吸引着我们——虽然时移世易,传统不免良莠不齐,在近代中国也一度不怎么通和透。
但这并非说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是要求我们辩证地加以看待,才能在古今中外的碰撞过程中,找到自我的合理定位。
在这方面,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他的一生从1909年至2004年,几乎完整地经历了20世纪。
他在战火纷飞中谋求学术救国、在时代变迁中坚持直道而行、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文化出路;他既精通中国古代哲学,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坚持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又并不一味故步自封……他毕生都在以开放的心态思考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就力求在最新哲学思潮(新实在论、逻辑分析哲学和新唯物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新的综合,这个综合简单说来是“罗素、列宁、孔子的三流合一”,也正是现在哲学界所主张的“中、西、马”的结合。
80年代,当“新儒家”发展得如火如荼,张先生明确表示不赞同这一提法,他认为儒学已经成为过去,一味地抬高和贬低都无济于事。
他曾多次表示,“我不是儒家,我信持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或思想史上,唯物主义遭受的最大责难是缺乏理想,而我们看北大教授杨立华如何谈论张岱年先生:
“有一天我看到张岱年先生晚年的照片,……秋天的一组照片,那照片拍得真好,在黄叶的背景下,老先生一头银发在那里坐着,从哪个角度看,都了不起,看那个照片真是让人升起信心。……张岱年先生讲了一辈子唯物主义,老先生往那儿一坐,你有什么不服的?”
说的就是这张照片
正因为这种笃实、厚重而又博大的气象,使得我们都能感受到张岱年先生的无比通透。
对于每一个想要变得通透的人来说,都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近期,《正道: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终于完整全面地与读者见面。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文史哲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浑然一体,一通大白话,一部传承书。这本书帮助读懂中国,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其中论述可谓振聋发聩。
限于篇幅,小北只能以点带面地带你看看,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气象博大的大师级人物究竟可以多通透。
国|民|性
一个民族体现于某个时代的思想和行为上的特征,往往被我们称为“国民性”,“国民性”既来自旧文化的沉淀,也源于新观念之有无。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是中国人的文化劣根性——奴性、自欺欺人、看客心理。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造物主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根毫毛。”
1923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的鲁迅
1981年电影《阿Q正传》剧照
鲁迅辛辣的笔调不是为了打击国人自信力,而是唤起吾辈自爱自强。
柏杨也认为,“一个人在钢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能不能坚持说真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而张岱年先生则指出,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中国人民不只具有一些劣根性。
“三纲”“五伦”确实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但儒家不只讲这些,儒家维护君权,但不赞同个人独裁;更反对暴政,宣称“苛政猛于虎”。
儒家肯定人人都有独立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即道德自觉性。而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山东曲阜孔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张先生看来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 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是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促进社会发展。
国民性真的存在吗?它存在,但它不是国民的劣根性,而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所形成的明确的自我认识。
中|国|文|化|精|神
在张岱年先生看来,国民性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他首先解释了何谓精神,从字源角度来看,“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中,巍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东方。那么,中国文化精神是怎样的呢?
其实,就凝结在《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先生认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
而道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二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孔子重“刚”,老子则贵“柔”,二说相反,都有深深的影响。老子提出“无为”说,孔子也尝赞美“无为”的政治,但孔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为”。图为唐代周昉《老子玩琴图》(明人临摹)。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谐和。
孔子对于“和”“同”之辨未多讲,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过和不及都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
史伯、晏子关于“和”“同”的思想,一是要求多样,二是要求平衡。这是一种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图为清代罗聘(款)《晏子使楚》。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
精研事物的规律,以至于理解深微的变化,是为了实用;便利实际运用,是为了提高道德;而道德提高了,就更能对微妙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
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
中国的传统文化,确有消极病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区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充分认识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并加以改造提高,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中|华|文|化
一
既然要区别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改造和提高优秀文化遗产,那么问题便来了,要如何改造与复兴中国文化呢?
其实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中华文化既有过去与现在的古今延续关系,又有本国文化与外邦文化的内外交流关系,还有内部精华和糟粕的两种文化关系。
张岱年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例如先秦和儒学并称的“墨学”的中绝,就严重影响后来明辩之学和物理之学的发展,而近代西方学术的特色之一正是名辩之学(逻辑)与物理之学有巨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自立说;汉代以后,儒学定于一尊,但道家、墨家的反儒篇章仍保存下来;隋、唐时代,三教并尊;宋代理学兴起,号为正学,但反对理学的言论仍大量存在。图为当代卢甫圣《诸子百家》(局部)。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 活得“通透”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提法,儒、墨的盛衰显示了中西的异同。为此,他主张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把文化要素当做可离可合的,同时也注意到每一时期的选择的得失。
当然,有些文化要素是不相容的道家哲学思想的糟粕,如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而有些文化要素则是相容的,如道德与法律、文治与武功。
在历史上,有的思想家往往将相容的认为不相容。韩非在《难势》中引述慎到之说“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从而下结论说“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
事实上,贤与势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不相容。中国历史上所谓治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贤、势结合的典型。儒家重义而轻利,实则义、利是统一的;法家重法而贱学,实则文化教育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
以此为基础,他指出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就是对于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进行分析选择,然后将古今中外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就综合起来。分析综合的过程包含改造与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缀集。
这是一项创造性的艰巨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要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图为宋代赵佶《祥瑞图》。
活动
留言区分享张岱年先生观点和著作带给你的启发
2位优秀读者将获赠这本新书
正道:中国文化传统
随便看看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14今日头条、百家号精选十部必读国学经典,领悟古人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 2024-07-02品读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领悟中国人的品质与内涵
- 2024-05-15安徽三祖禅寺住持上宽下容大和尚出席旃檀禅林讲堂
- 2024-05-10(国学讲堂)国学百家讲堂,希冀站在历史的高度、21世纪的视野
- 2024-05-08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 2024-04-18“国学”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特点及特点
- 2024-04-06弘扬国学,传承命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颖1
- 2024-04-03阿午“五行国学之五行应用实践分享(三十)”
- 2024-04-02(国学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
- 2024-03-312017年国考申论备考:《国学》之国学篇
- 2024-03-31国学智慧,就像有一盏灯、有一颗星给我们指引方向
- 2024-03-28(国学文化)儒家上台后做了什么?他们在大汉衰落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 2024-02-27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你知道几部?
- 2024-02-26“国学”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灵魂是规定者
- 2024-02-20吉林出版集团以上讲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 2024-02-19儒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几本儒学的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