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湖南娄底)(组图)
论中国书法与佛教的融合
三(湖南娄底)
当代书法界普遍认为书法是一种书写汉字的技能。它借鉴“传统”,进行“枷锁之舞”,做到“技术进步在路上”。在这种观念和逻辑思维的指引下,书法家们日夜沉浸在传统铭文中,研习“十八”技艺,进而精通技艺,但“技术进步”的日子还很遥远。我们对书法“法”及其“道”的理解是否有局限?结合对书法发展史的回顾和书法的现状佛法无边道法自然儒家思想,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发现,在密切发展的过程中,书法与佛教进行了许多融合。下面尝试介绍一些想法,并批评指正。
一、中国书法与佛教有着共同的发展关系
首先,中国书法与佛教的发展同时产生共鸣。虽然现在提到的书法资料都是从殷甲铭文算起的,但在秦朝之前,迄今为止能看到的书法资料大多是铭文、铭文、乐石等。出土的《战国笔》在湖南长沙,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真毛笔与“锋利、整齐、圆润、健康”的毛笔工艺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此粗犷的毛笔,在秦代以后的许多书法技法和理论中,都很难靠它来实现或实践。 事实上,在秦朝之前,除了秦立思的《用笔》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书法理论来支持这个时代(包括秦朝之前)的书法格局了。
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开始在中国发展。一位印度僧人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中国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等佛经。从汉代到宋代(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279年),书法才走上了一条实践与理论相得益彰的蓬勃发展道路。简简、石刻、铜刻、砖刻、瓦片、铭文、摩崖石刻、墓志铭、造像等各类“书法”极为丰富。出现了体书境、草书境、非草书、笔阵图、四体书境、草书、疏论、疏赋等重要理论。初唐四大名家李勇、张旭、怀素、颜真卿、苏轼、米芾等流传千古的“书法家”。在此期间,书法的所有“规定动作”基本完成。此后,“书法家”们都在“规定动作”内进行锻炼和创新。
据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玉所说,《中国佛教史》划分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中国确立了发展地位。这一时期恰逢汉朝;公元4-6世纪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恰逢魏晋南北朝。 公元7世纪至11世纪,是中国佛教完善发展并远销朝鲜、日本的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分为传入期(公元前202-220年至东晋317-420年)、独立期(东晋317-420年至公元581-907年)隋唐)、融合时期(隋至907年)。宋明),对比佛教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书法和佛教的发展存在共振现象,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各自的发展高峰。
我们不妨关注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地位,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汉末儒家正统的崩溃,三国时期,般若(即般若)的研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这是佛教以纯理论的形式进入上层社会的开始。到了晋代,般若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研究。如与皇室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名僧是智盾(314-366),字道林。 “当时人们评价他不减王弼,将他与向修相提并论。桓焱彪、王景仁等几代名人都曾有过渊源,尤其是谢安、席超、王羲之等人学他的理论”(任继玉,《中国佛教史》)。佛教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这与这一时期书法的杰出成就,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大书法人物与佛教的存在密不可分。这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的中国书法。它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形成了同时代的共鸣。
二是书佛共同发展的主要载体。抄经是佛教的一种感应功德。它是佛教徒和社会上许多人深爱的最方便、最容易的佛教方法之一。许多文人喜欢与僧人交朋友,也愿意为僧人抄经,写宝塔铭、庙记、院碑等碑文。比如王羲之抄《皇庭经》,李勇抄《金刚经》等等。除了文人自愿的临摹活动外,还有朝廷组织的大型临摹活动。例如,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就发现武则天为已故父母组织抄经活动。其中,于畅(“书法家”于世南之子)、颜玄道(“画家”颜立德之子)奉命参加活动。最盛大的复制活动。能召者留下大量佛经、塔明圆记、僧碑传等佛教相关文献,基本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在传世书法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和韩国,将汉字和中国文化带到日本,日本僧侣和佛教徒学会了抄经。有研究者认为,日本汉字的有效使用始于抄写经文,催生了书写艺术。
三是佛教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阐释。一方面,佛教思想影响着书作者的意识。如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宋代三大文豪,常与禅师互惠浅谈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湖南娄底)(组图),世间不乏禅意并存的故事。比如米芾师从守义禅师的《龙井方圆暗记》,以方圆来认识宇宙,将方圆原理融入书法;例如,黄庭坚的草书《庞居士寒山子诗》:“我见黄河之水,几度清,水流如利箭,人间如浮萍,无明为根本业。 , 爱是烦恼的烦恼, 轮回是几劫, 难解无名”, 充满了佛教禅意。 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说:千里一地,枣叶不止,芥子何其难收”,引人深思。明代董其昌草书苏轼写道:“打着幌子”身为四大法,心无缘无因。通过会书法的人的积极参与,佛法与书法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另一方面,佛教的抄经和“入禅”的做法,已被书家借鉴,并在多部著作中得到阐释和证实。如汉代蔡邕的《笔论》说:“写者散。想写,先放开双臂,放纵感情,再写;如果你是强行做事,虽然中山兔做不好。静静地坐着佛法无边道法自然儒家思想,随心所欲地打坐,不说话,不呼吸,深沉的表情,如果是与本尊打交道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先干墨,专心打坐,想字体大小,下蹲,伸直,振动,使筋脉相连,意在先写。专注和正直的心,与奥秘一致”;欧阳询《八秘》曰:“明心体,端正面浅谈中国书法对佛法的融合(湖南娄底)(组图),执笔思人生,留于池中。”从这些经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书法还是佛教,都必须“专心”。佛教的“入禅”是去痴入佛道,而书法的“入禅”则是高度凝神,依靠客观世界、人情、物理的形象思维,产生顿悟,使书法创作活动达到精彩状态。 .
许多“书法家”也受到佛经和铭文的启发。比如唐初的“书法家”褚遂良,就深受北魏书法洞窟的影响。其晚期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偏离佛教书法的范畴,以毛笔成身,与河北正定龙兴寺的隋代《龙藏寺碑》相似,其独特的细彩横纹。计划被褚遂良吸收了。
有人说: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与佛有关的作品如果去掉,中国书法就会失去光彩。这就是中国书法完全融入佛教的原因。
二、书法“法”与佛教“法”的融合
要了解书法与佛教的融合,除了上文提到的书法与佛教发展的密切关系外,我们还可以对当代书法进行考察和研究。
首先,当代对书法概念及其实践的理解遇到了很大的混乱。相关资料显示,书法一字最早记载于春秋末期左秋明编着的《左传·宣公二年》:“东胡,古今佳史,书法不藏”,本“书法”是指我国古代史学家在修史时处理材料、评论历史事件、褒贬文笔的原则或文体。古人说,人善文,即“善某书”“能某(书)”;如东汉班古《汉书·元帝集》:“元帝多才,擅长史书”,《王尊传》:“尊重知识,能成史书”;陈西晋受《三国魏书关宁传》:“初(胡)赵善史书,以仲尧、邯郸淳、魏魏、魏旦而著称,统治者是最有名的。痕迹,你可以看到榜样。”陈寿所说的“史书”、“尺幅痕迹”,似乎有点现在所谓的“书法”的味道,但书法是一种与书写技巧有关的表达方式。学界一致认同的,最早见于南齐王僧干的《论书》:“谢宗书,他伯父说‘生紧结,真有福报’,就算你不在乎羊,你也怕。书法的力量,恨。少梅好”,这个“书法”指的是笔法的力量。 《南齐书·周庸传》:“你从魏氏车骑将军臧之那里学魏衡三里书,学得很好。”这个“书法”是指“三里”特有的书法风格,书上专着用书法这个词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此后,中国当代常用的“书法”一词,最早出现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东晋灭亡后的南朝。
“书法”作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已传至日本、韩国等国。在近代“西学东传”的过程中,书法逐渐被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国书法的称谓也相对固定。区别在于他们对书法文化的理解不同。
由于当代书法热潮的出现,人们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之间出现了极为不对称的现象。于是,在匆忙和困惑中,他们开始质疑不同国家的不同书法名称。所进行的解释终究是肤浅的。例如,“书法”被理解为“书写技法”或“书法规范”,被认为是重视技法的具体体现; “书法”被理解为“书写的艺术”,被认为是从艺术的高度将书法提升到观者; “书法”被理解为“书法之道”或“书法上道”,相信这直接、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进道之技”的最高境界。 于是,很多人认为“书法”的概念高于“书法”,只能去掉“书法”的称号。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许多“负责任”的书法专业人士开始对“书法”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造。截止2004年9月,王勇先生,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导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北京·湖南美术书法大展”中首次提出“美术书法”的概念,随后创办王勇先生的“艺术书法”。担任院长的中国书法院继续贯彻“艺术书法”的理念。次年,王跃川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北大导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不甘心,随后以展览的形式在北大推出了“文化书法”的概念。再现将当代书法新观念之争带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状态。但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06年6月10日,《艺术报》整版刊登了作者的随笔——《“文化书法”能承担什么责任?》,文章中,作者问道:“为什么在中国书法界过去20年,每个人都要写这个字,写那个字?难道古代的那些大文豪想不出一个“某某”字,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字”字。这么贫瘠吗?”大概在此之前和之后,书法的概念和相关问题一直牵动着我的神经,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因为当时各种新书法概念的不足,除了给业界带来浮躁之外,难以说服大众,而这些“概念营”中的观点和理解也不是一个共识到了,经过一段热闹的时期,势头逐渐减弱,到此为止,基本已经平息了。我把这个时期称为“书法观念的盲目运动时期”。此后,对“书法”概念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业界足够的重视。对书法概念的肤浅、简单的理解,对于“科技为道”的口号般的朴素,是牵强附会的。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各大美院为代表的书法院校专业人士,逐步展开了对传统书法技法的大挖掘。 “正正书正”中国书法的主脉——“二王”书法技法,包括向木称为“攻异端”的“苏与弥”(苏东坡,米芾)等一系列“二王”当前对系统书法的研究和挖掘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水平。以陈振连、邱振中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教授,借助中西各种现代手法,对两位天王的书法技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此外,在中国书协的众多展览的帮助下,培养和催生了一大批“两王”书法大师。随后,我们有很多疑问,“两王”到底是枷锁还是陷阱?
“技法”带来的迷茫,让一些人突然觉得纯粹的“双王”文风很累很不爽,于是开始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进行一些另类的冒险,包括一些这样的——所谓的“丑书”曾被“两王正统”压制。他们中的一些人求助于民间书法或其他非正统的碑文,而另一些人则为数不多,难以弄清楚残破的碑文还剩下什么。这种在“两王”正统之外对技术和表达方式的探索,我称之为“生存”,属于技术和形式创新的概念,也是一个与哲学相关的概念。 “艺术书法”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而所谓的“文化书法”、所谓的“文化书法”,除了技术技能之外,还强调书法的文化性,大多被简化为一个玩弄中国传统哲学的大而复杂的地方。在概念层面上,它就像武术中的“斗牛过山”神话,多少遭到技术主义者的针锋相对和嘲讽。书法的诸多探索,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基本停留在亚湾的圈子里,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黑洞。脉冲”。
如果把书法的“方法”理解为“书写技法”或“书法规范”,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技法的普遍问题逐渐被现代科技扼杀在沙滩上。例如,激光排版和印刷已经承担了雕刻印刷的工作。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将使许多传统技术面临失业的残酷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书籍,比如那些整齐划一的小写字母、程式化的篆书、隶书、草书,完全可以被现代科技所取代。设计一个程序,制作一个版本,你就可以持续生产它。真假难辨,但有手工和科技生产。 “心理”上的区别。既然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为什么还要回到原始社会呢? !简单重复的手工艺优于现代科技生产的顽固信念显然站不住脚,即“阿Q”。
“两王”的“法”简单理解为一门艺术的核心,混淆了“技巧”和“道”的概念,涉嫌将“艺术”与“技术”相混淆。 “法”理忽略了书法作为艺术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艺术的创造力和人文情调的丰富程度也受到限制。或者说“一人能成千人”的简单趋势,这种伪艺术现象直接关系到当下对“书法”概念的理解局限。弘一法师曾将《法华经》“思辨不能解正法”,改一字为“思辨不能解正字”,书法怎么能用简单的“技法” ”。
第二,佛教的“法”是打开书法“法”的金钥匙。正是在对书法概念的理解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使我们不得不将书法的“规律”重新放到其发展过程中去思考和重新审视。从相关的传统文献来看,中国古代书法家讨论书,有“书”、“书”、“书”之称,而这些概念出现在晋代之前,为什么中国后来选择了它?是“书法”这个词吗?其实与佛教的融合息息相关。
佛教的“法”,又称“一切法”,是指宇宙的一切存在。因为它是人的意识所依附的对象,又因为人的意识介入,所以也称为法界。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宇宙中所有存在的本质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与现实、真理有关,真理是同一个概念,是一切存在的最高原则和本质,被视为宇宙万物和佛教的基础和基础。由此可见,佛教的“法”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道”有一些相似之处,而此时的“书法”的“法”兼有“法”。 《老子》《道法自然》中的“道”内涵直接指出书法是一门艺术,宇宙万物皆有“规律”,而这个“规律”是没有“记号”的。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伟大。不小,有“无空无形”、“无有无”的境界。书法的“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对佛教“法”的明确研究,或者说是相对的“世俗化”。在日本使用的“书法”一词具有更纯粹的道家含义,因为佛教是在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因为书法的“法”涵盖了佛教的“法”和《老子》、《自然之道》中的“道”之意,所以高于“书法”、“书法”的称谓也正因为如此,融佛教“法”和“老子”“道”于一体的书法“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浩瀚宇宙的窗口,豁然开朗。这样,我们也可以对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中将书法与宇宙万物相提并论的现象有一个更通俗的理解。如东晋魏氏《璧阵图》,比照七招之象;王羲之《史记》说:“字如篆书,或如虎头;或如散官,或八分;或如虫吃木叶,或如蝌蚪在水中;或如蝌蚪。强者有剑,亦如佳人”,其《笔赋》说:“秦汉魏至今,隶书只有仲尧,草有黄奇、张至,至于笔之神妙,不可详知。夫夫布满臂,仿书墨。慈云……滴秋露挂玉佛法无边道法自然儒家思想,摇春剥而不长。飘飘而去,沐浴天池,屹立不倒;翱翔,翱翔,接过...一株挂在清晨的芙蓉……似花飞舞,远方雪舞;当时间穿梭而停时,无论是躺着还是觉,都穿越了e松花,不高,越过悬空沟,也不算高。” ,鸿飞兽的恐怖姿态,栾舞蛇的惊恐状态,岸上山峰坠落之势,临危时峰形;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引之则注意泉,停之则山安。 仙仙似天外明月初,落如江汉星辰;与大自然的奇葩一样,不是靠武力和侥幸来实现的。”还有颜真卿的《屋漏痕》《碎簪》,张旭的《为道而行》,怀素的《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黄庭坚的“多年划桨,组合匕首”。“等书界的好故事。
书法与佛教的融合,可以解决很多对书法的理解和实践的误解和疑惑。清代,姚梦琪曾在其《慈学邪神》中探讨书法与佛法。书法家也是如此,他们不应该一直停留在特定的点画形式上,而必须用自己的灵性和智慧来学习自己的“法”;其次,佛教有“无与无”的“双发”,而书法也同时,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忘法后的“非法”。这个“非法”不是绝对不可能,而是“非非法”的概念。
书法一旦融入佛教,可望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正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说,“最好的文字或最好的艺术来自于学佛”。在出家之前,李叔同可谓是人间世间。出家后投身佛门,只练书法:一方面以书法弘扬佛法;将“空非色”的宇宙观,以及相关的超脱意识融入到书法的修行中,以消除鬼角的愤怒,寻求空性的和谐,创造佛书合一的高峰,独树一帜,为后人所敬仰,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相应的实践。只有彻底了解书法与佛教的结合以及其中的真理,才能更好地练习书法。黄庭坚诗曰:“学人成老,成家成活。”这是他对书法“规律”的诠释,也应该对当代书法家有所启发。
2014年8月30日,千峰堂
(本文选自《艺术中国》杂志2015年第3期)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是创刊于1956年的“文艺生活”系列杂志之一,全国发行,每月1日出版。它以 16 种彩色印刷品印刷,每期 9 张 144 页。国际标准编号:-5312,国内统一编号:CN43-1143/I,邮政编码:42-6,价格:29元/期,全国各邮局均可订阅。
《艺术中国》以书画收藏为主,设有“书画鉴赏”、“大家”、“名家”、“自习室清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窗”、“名家敬仰” 》、《兰亭》、《美朴》、《艺术家心妍》、《艺术森林谈》、《理论研讨》、《校风》、《艺苑广场》、《光影艺术》、《投稿评选》等. 本刊热切期待稿件。作品通过后,将发放稿酬和吉祥日记。
电子邮件:@
“读者投稿”栏目出版书籍、绘画和摄影作品。欢迎投稿。一旦通过,将发送样品。原作请发至: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山木冲西路69号湖南省美术馆《文学生活·艺术中国》编辑部,邮编:
《文学生活·艺术中国》编辑部
该期刊被中国知网和龙源期刊网络数据库检索
《艺术中国》是中国书法网合作媒体作品
Art China 2015 Issue 3 :
and
The love of Tan and his wife
—— of the from Tan to his wife Li Run in the Hunan (Deng )
of the of the style of (Rong Sisi)
Shi Dao
Night Rain (Yan Fuchu)
What kind of heart is a years of heart (Yan Fuchu)
The Yin
of are the sea and the peak is the peak
—— to the Sixty Years of Yin 's Art (Fan Di'an)
life art
—— to Yin 's (Shao )
The sea the sky as the shore, and the to the top and I am the peak
—— with Yin (Fan )
Xu
The of and ('s )
Ren Juan
The March wind blows on the paper
——On Ren Juan's art (Miao )
Ni
——Ni 's ()
Wenmo (Ni )
Zhou
of -style "" oil
——Look at Mr. Zhou 's oil (Xie Ye, Xu Zhen)
Art
Huang
The color of and joy (Hong )
My idea (Huang )
plum music
Wang Qiong
On the of Wang Qiong's (Jia )
Xiao
Xiao (Qiu Ge)
Deng Lihui
Chun
—— of Deng Lihui's Fine and Bird (Cui )
Chang Rong
Deep Post (Wang Ya)
" to Going Far" Works of Works by Young of the First of 8
Works 4
Study Room
Liu Yong's , Ruan Yuan and
——A good of a hunt (Li )
Yun Zai Tang (Yang )
Yilin Talks
Rover Liang 's book and poems
——The Fifth on the Wall of ()
With the light and the dust, with the world's pitch
—— to Mr. Liu 's (Li )
A brief on the of with (each三)
I the and of hand- ( Zhang Cai Juan)
's (Wen Ling)
and in Logo (Zhang )
A brief on the kiln art and Hunan (Hu )
A of in the art in China and (Xie Zhi and Wang Guo)
are in total
141 Works by of the of Fine Arts of Hunan
142 Works by Mao Han
143 Works of Wang Yu's Art Works
"Ink " Hunan Eight 's and was held in and other six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7-23大年三十除夕夜,高淳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沛桥高跷展非遗风采
- 2024-07-21苏南傩面具研究:探寻远古文化的神秘符号
- 2024-07-21皖南小马灯:地域与人文环境造就的独特民间文化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16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 2024-07-08陕西皮影艺术:古老民间美术的魅力传承与独特特征
- 2024-06-30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影响浅析
- 2024-05-26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 2024-04-12中国古代哲学哲学道自然审美艺术与哲学的自觉联系
- 2024-04-08儒释道在我国及周围的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影响
- 2024-03-30齐鲁区域文化如何深刻影响山东绘画艺术风格?
- 2024-03-30陆祖鹤撰写的论著《书法哲学》
- 2024-03-30道家:讲“道观”道家的“”,就是以循天地万物的规律为道
- 2024-03-29夏绍毅:浅析道家思想对山水画之重大影响
- 2024-03-29道家哲学对中国画的审美影响以及在构图中的体现
- 2024-03-02《敦煌彩塑纵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独特特点
- 2024-02-20全面精讲易经的智慧知识课件(内容完整可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