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安塞姆·基弗 ( )授权雅昌艺术网发布的声明中说:“我想在此澄清,此次‘基弗在中国’展览展出了我的作品,但此前并未征询过我的意见,我既没有参与也没有同意,对此我深感失望。”他在接受《南德意志报》的采访时再度表示,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他们对待我就像对待一位‘已故’艺术家。”基弗说。他感觉自己就像“被强暴了”。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公开声明称,本次展览主策展人、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馆长贝娅特·爱芬夏特普多次主动与基弗先生联系并发出邀请,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顺利沟通。对于这个说法,基弗告诉《南德意志报》,这是一个“卑鄙的谎言”。

贝娅特·爱芬夏特(Beate )在接受《美术报》采访回应对“基弗在中国”在互联网上引起争论的感想时说:“首先我觉得非常奇怪,早在2012年,我在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 )就策划了安塞姆·基弗的展览,期间没有收到任何来自艺术家的负面反应。”

要确认他们两个人谁在撒谎,首先要确认他们是否是彼此认识的?2012年基弗在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是否是真实的?中文搜索引擎已经被这条报道霸屏,找不到该展览的信息,于是笔者委托在海外的朋友搜索一下几个关联词:“ 2012 Beate ”

找到几家网站发布的展览预告,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官网上发布的展览讯息。

从丰富策展人履历的需求出发,贝娅特有足够的动机主动联络基弗参与到“基弗在中国”展览中,提高展览的整体格调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及其他未公开身份的藏家,搭上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顺风车,为了将来出售作品利益最大化,自然也会积极邀请基弗参与到这个展览中来。

合理的推测是:基弗在撒谎。或者合伙撒谎。

基弗为什么撒谎?

第一层可能性:维护声誉、精益求精

他需要通过白立方画廊销售作品盈利,但是早就脱离了贫穷生活的基弗已经是当今世界上顶级的艺术家了,自然他的主体诉求不是为了在中国赚更多的钱,而是保护自己的声誉。

经雅昌艺术网翻译并发布基弗的公开声明中,在倒数第二段至关重要的一句话:“I a major of my work in China at some point in the 。” 翻译为:(我)衷心希望将来某个时间能够到中国对我的作品展开深入研究。笔者委托曾在美国生活十几年的朋友重新翻译全文,他说这句话有基弗已经有作品在中国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另外一个版本——“我想了解一下在中国(人们)对我(‘基弗在中国’)的作品的反应、态度。”

这种可能性比较容易理解,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于不熟悉又在乎的人,我们都希望先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基弗曾在去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考察,他很看重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只是做决定没有那么快。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举办基弗特展,基弗的代理画廊白立方和高古轩多次与之沟通提供展览所需资料;找基弗的代表作;梳理展览脉络。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格调高,在那里举办展览,是把艺术家送上青云的东风。那个展览认认真真讨论、研究,展览品质极高,先后历时2年的时间,加上最初策划可能超过5年。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带着基弗的作品(非代表作)来到中国先后共开了三次发布会,每一次发布会定下的展览场馆都不同,最后花落央美。大部分展览资金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承担,用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来说央美美术馆“捡了个漏”。前前后后筹备39天,展览就如期开幕了。

激素催熟的水果,饲料催肥的猪肉都不健康完美,一个展览也是如此。如果这些作品是在798某个画廊举办,纯商业行为,基弗或许不会有太多意见。但是中央美术学校是中国顶级的艺术院校,代表着中国的美术学术高度。基弗非常在意自己在中国首个个展品质的基弗,当然是不高兴自己不够满意的作品抢先在那里展出了。拉低他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艺术价值。

炮轰央美的舆论就不再赘述,这个在基弗眼中“不合格”的展览花费近2000万,在骂央美之前我们或许可以想一想作为一个非盈利的教育机构,央美能拿得出足够的资金举办基弗心目中“合格”的展览吗?

第二层可能性:进驻中国美术界的野心——以一敌万的基弗

1.基弗的质感

笔者在观看基弗展览的时候,透过他的作品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虽然他的作品的表现手法跟中国水墨画不同,但是他的部分作品中有跟中国古画非常近似的精神内核。这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疑问。

2016年12月4日,海因茨·诺贝尔特·约克斯(Heinz Jocks)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了“基弗在中国”的主题讲座。他引用了基弗曾经说过的话:“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为了解决它要找出1000个理由去说明;接着又产生了1000个新问题,就需要在用100万个说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所以神话(比逻辑、推理、理性等)更接近于真相。”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到了提问环节,我问海因茨:“基弗的这一观点跟中国道家思想相符道家的哲学思想,'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然而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既是世间一切事物运行的机制,但是用任何试图把它描述清晰的语言都是片面而苍白的。那么基弗是对中国道家哲学有所研究,还是东西方文明在寻求真理的路上刚好偶遇呢?“

海因茨回答说:基弗非常崇尚中国道家思想,并深入研究。并在回答结束后强调这些话不是他自己主观判断的,只是在转述基弗的原话。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海因茨说:“如果问基弗同一个问题,每一次问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就像我坐在这里不会记得半个小时前我正在说什么一样。”这并不代表基弗说话出尔反尔或优柔寡断,就像人在路上开车,刹车的力度和速度,打方向盘的角度和速度都会随着综合路况的变化而变化。基弗每说出一个不同答案的时候,他自己和外界他人的想法也都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他是一个在思绪路上的驾车人。这一特质,非常符合道家思想所讲求的“知行合一,当下受用”。

道家思想是一种非常难掌握的哲学。佛教讲求功德与业障不能相互抵消,会保留功德的部分,道教修行一次过失,以往做好事的功德全部清零,一切重头再来。但是到了道家思想高段位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具备,实施者的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时候,有效、受用既是真理。

基弗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崇拜者,更是一个善用者。

2.暂时没来中国的基弗有多成功

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院庆活动总宣传费用高达300万元,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少美术界以外的关注。

在中国一部电影的名字能够让人们知道,宣传和发行的经费通常在3000万到8000万元之间不等。前期宣发公司会整体策划,制定内容、步骤和节奏,仅文字内容就会邀请各大媒体记者、职业影评人、公关公司写手、电影类自媒体……撰写至少50-60篇原创稿件,按照计划、步骤、节奏有序投放,并根据观众的回馈,及时增添或修改文稿,穿起点滴的声音,形成一条优美和谐的舆论线条。

基弗通过一个表面自己很受伤的具有争议的新闻,加上一句“中国观众对我非常重要”的话,笼络了中国本土所有拥有话语权的人们的心。于是大批媒体、自媒体自发踊跃无偿撰文。顺势自然形成一条舆论链。第一步,把基弗放到受害者的位置,舆论集体围殴中央美术学院,用负面新闻抢占各国艺术头条,并吸引大批美术圈外人员进来围观;第二步,挖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原罪,试图为央美和基弗解围;第三步,美国媒体认为基弗、央美各有责任,中国媒体采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策展人贝娅特,给大众一个交代;第四步,重新回到主题,回归关注基弗作品的艺术主旨。

开展以来,该展受到观众热捧。短短数日之内,专业观众即突破5000人次。还有很多外地人纷纷从山东、江苏等地专程赶到北京,只为亲眼目睹基弗原作的风采。在中国掀起了一波罕见的“基弗”热。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反观那些没有争议的艺术家和展览只能默默无闻,寄希望于砸多点钱、拖朋友拉关系加大宣传才能在往后打开局面,提升知名度。基弗在雅昌艺术网和《南德意志报》上的两篇具有争议的报道,四两拨千金,成功地在全球艺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国内一部院线电影的宣传和发行的经费,为白立方和高古轩两家代理画廊省下的宣传费用是无可估量的。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策划成本。更重要的是,比起用一篇篇通稿和一看就是套路的赞美之词吸引观众观看展览,增加事件关注度。这种宣传显然更加“润物细无声”,效果更加明显,还会有热心群众自发帮该艺术家增加曝光率。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件商品,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成功的事件营销。

如果您读到这里,或许会认为笔者怎么可以妄自揣测当代“独孤求败”的艺术大师呢?

基弗于1969 年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尔美术学院。在他的毕业作品中已经体现了其创造原则:在他早年的作品《占领》()中,基弗穿上了一件在父母家阁楼老箱子里找到的纳粹军服,站在法国、意大利、荷兰的海边向着大海伸出胳膊做出“希特勒致敬”的姿势。在大海面前,基弗渺小的身影向着巨浪,做着这个滑稽、不详,并带有征服意味的姿势。而在当时的德国,这个姿势是违法的。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据海因茨介绍,基弗现在的工作室里面有很多创作作品的原材料,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他只接受极少数访客参观,而且不允许拍照,海因茨能拿到的图片都是由基弗工作室主动提供的。(有机物的创作原材料的口味很重。)根据基弗对作品创作的颠覆常规,善于利用争议,并合理善后(学术阐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提高作品的学术高度和市场价格。我们有理由相信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基弗”事件中,基弗用中国道家哲学,说了一句示弱“被强奸”的话,“强奸”了全中国人民的心。中国舆论用西方的批评精神为他的“强奸”行为呐喊助威!并在全球引发基弗的舆论浪潮。

我问海因茨:他认为在基弗和贝娅特两者之间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谁可能在撒谎?

海因茨说:他不在意谁在撒谎,因为最重要的时候中国的观众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基弗的原作。关注艺术本身就好。

3.基弗的文化“反哺”

在12月4日的讲座中,海因茨表示:如果我有更多问题,一定有机会当面询问基弗,因为他正准备帅100位德国艺术家来到中国做文化交流活动,当然也会邀请100位中国艺术家到德国做相应的文化交流。

造势功课已做足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基弗真的来中国后将势不可挡

中国美术界、舆论界,你做好交流的准备了吗?

由于我看不惯央美对基弗事件的防守式回应,才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分析情况,其中一篇《群殴中央美院暴力案件推理(二)》在公众号“文聚变”发布当天,央美某分院院长在下面评论说:“你在中央美院有喜事的今天发这个贴,是非要跟中央美院过不去吗?”很难想象出这样一句宫斗剧的台词,会从堂堂央美的院长的头脑中跑出来。(难道我是那个冬天里在雪地里看到有条冻僵了的蛇,好心把它揣在怀里为它取暖,反而被这条蛇咬伤的农夫嘛!)

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与会代表深入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当中国美术界还沉迷于道德审判、歌颂情怀、面子工程;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社会应酬、又在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之间摇摆不定,央美“基弗”事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们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媒体舆论,缺乏最起码的文化自信,要我们拿什么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

习大大曾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采取文化交锋。中国最好的一批画家杨飞云、段正渠等通过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作为中介牵线,携自己的作品给2014年“汉堡峰会”主会场装饰墙壁。德国最好的艺术家——基弗不仅要中国一流的展览场地,还要展出一流的美术作品,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已经摆出低人一等的姿态,我们拿什么去与人交锋?在当代没能落到实处的“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纸都是一空谈。

当中国艺术家曾梵志在笔下把自己努力刻画成艺术王国的国王时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基弗早已经把众多元素(包括水泥、相片、稻草、衣服等)按照自己的创建的规则重组,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他无需在作品中再度强调自我,基弗已经是无形的造物之神了。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曾梵志油画作品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基弗综合材料作品

在美术圈工作8年,到目前为止,笔者看到过的原作,只有傅山有实力与基弗一较高下。我们无法寄希望一个400多年前的集道家思想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于一身的傅山穿越到当今中国,与基弗切磋哲学思想、作品技艺。更何况傅山在西方主导现代艺术话语权的当今社会,难免曲高和寡。

技法差距小道家的哲学思想,观念差距大。

中国美术前景并不完全悲观,我们有几个比基弗稍逊一筹的当代艺术家。让他们充分释放艺术能量,还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些重要的先决条件。这个找机会细说。

后 记

1.欠债还钱。“基弗在中国”的作品,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一直承诺不对外销售。有消息称,一部分作品已经被798某画廊预定购买。笔者跟该机构工作人员核实这一消息。对方说现在该画廊从上到下全体员工拒绝谈论此事。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赚到钱之后是否该把拖欠中国画家的画款结算一下。

2.“基弗”事件发生之后,央美低调回应。首先,体制内的艺术从业者经不起争议的折腾。其次,是否有央美某工作人员在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和798某画廊之间牵线销售作品?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考虑一点,这份体面的工作,是否有与职业相应地足够的薪水让他们体面地养家糊口?

3.谁该为“基弗在中国”不够好的作品负责?当然是基弗,既然不认可这些作品的艺术高度,那么当初出售的时候是怎么跟藏家说的?

真 相

要什么真相?

真相算个屁!

谁特么在乎真相?

吃瓜群众只在乎今天又有什么热闹看,

让大家一起愉快地吐吐槽。

基弗在中国展览引发争议,艺术家称感觉被强暴

下期预告:受益者名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