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孟祥运春秋
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孟祥运春秋
孟祥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在儒家思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向上力量和向善力量。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儒家“仁爱”思想,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儒家讲积极入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孟祥运春秋,孟子甚至超过了孔子。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穷困或是显达,都不应该逃避现实。主张用自己的思想来平治天下,实现其仁政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更无退隐之意。孟子认为人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完满,而必须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精神是儒家最具感染力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讲“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子思和孟子最先提出这一观点,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圣人经过之处,人们受到感化,停留之处,所起的作用,更神秘莫测,上与天,下与地同时运转,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其中的“上下与天地同流”是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性表述。在孟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孟祥运春秋,因而天与人之间是相通融的。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时,我们重新考察天人合一观自会有所启发。
儒家讲“和为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儒家讲“民本思想”。《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句子。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老百姓很重要,国君很轻,我们做国君应该把老百姓看得重要一点,国家跟人民相比都是次一等的,如果你这个政权对人民没有利的,人民有权利推翻你这个政权,孟子很多思想是空前绝后的。“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这句话是强调人民百姓的重要性的,诸侯君王若是不当可以换人,土神谷神如果不佑可以改立,唯有人民百姓是国之本,不可动摇。同时孟子还强调,不管对方地位多多高,身世多显赫,在和他对话时,你也不要显出该意的谦卑,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对话态度。这就是孟子反对等级制度及其观念的最好证明。民本思想的阐述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很多衔接。
儒家讲“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已),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对人)。就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已及人,是把爱心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准则。“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我国以义为上传统精神主要来自孟子,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观念,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的道德表现。尤其他以义待利的严谨生活观和崇义尚道、身任天下的崇高人生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向。“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智”,儒家的智主要指道德智慧,并延伸到科学智慧。“信”是做人的根本、治世之道。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反躬自问,诚实无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五常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
儒家重视教育。我们老祖宗重教思想世界闻名。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睿智的教育理念,而且他还亲身躬行举办私学。孔子主张德政教化,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主张。孟子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效果大。他注重道德理想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还提出了一些列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是克制欲念,发扬善性,自我检查,自我反省,人有过错就改正,有了坚定的意志,才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才可以弃恶善。他还主张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使知识达到自得的境界,学习上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因材施教。此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儒家这一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广大。
儒家讲立大志。儒家十分重视立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始终不渝地有志于仁,有志于道,就能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成人境界。他教诲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已成为中国人遵循的道德标准,被鲁迅誉为中国人的脊梁。孟子则说:志气之帅也,持其志,毋暴其气。他还提出了天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卓越见解。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充满着阳刚之气的“三不能”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人有无坚强人格的标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三不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胡锦涛主席指出:少年有志,国家有望。重视立志教育应被视为当今时代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儒家讲相对论。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孔孟之道中非常古朴的意见。它的意义在于,若要取之,必先与之,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帮助,必先要喜欢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和谐社会的人们所必须要做到的。
儒家讲“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指大学教人的道理,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儒家讲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追求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短期而明确的目标,3%的人有长期而明确目标。25年后,这3%的人几乎都成为行业领袖、社会精英;有短期而明确目标的人多成为社会的中上层;目标模糊的人生活较稳定,处于社会中下层;没有目标的人至今还在埋怨单位、社会不公。可见树立人生远大目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承先启后,以人为本位,以天为至高存有,强调人的社会性,倾心于庙堂参政,追求止于至善,企盼天人合德。并从家庭的孝悌出发,由下而上,提出了“天下归仁”的修道方法。
总之,儒家传统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化价值、道德素质、风俗习惯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撮镇镇)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