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摘要
《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 摘要: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探讨不休的问题。庄子在“丧我”中蝶梦栩栩,在“物化”中鼓盆而歌,独步逍遥于生死方外;佛教则在“轮回”中念念不断,在“涅槃”中不生不死。两种超然的精神境界有相通也有相异。当年佛教传入中国,其轮回报应的教义很快深入民心,与庄子以来的本土文化中已有的生死轮回观念有很大关系。关键词:佛教,涅槃,庄子,齐物生与死,就像一个谜一样,自先民们的自我意识明朗之日起,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心灵。出于本性中抗拒死亡威胁的意欲,人们一代又一代继续着对它的破解。巫术时代的人们信仰死而不亡,灵魂不死来交通生死的地界;神权时代的人们以归伏绝对权威的神明来敬畏生死的福报;哲学时代的人们徘徊在灵魂不死与人死断灭的二元思维中来解读生死的真相;科学时代的人们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其往来戡破生死。破译生死的历程可谓百家争鸣,其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庄子生死观与独树一帜的佛家生死观在境界上都上达了艺术层次。恍惚中物化的庄子在蝶梦中方死方生,轮回中流转的佛家在涅槃境中不生不死。两家是用怎样的智慧来超脱生死的呢?以下我们来作一梳理。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从浩渺宇宙、万物一体的广大视角俯窥人生,提出了生死的本质与人生的归宿之问题:“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天下)生死匆匆,前路茫茫,心灵的归趋,究竟往何处?庄子看到了生死乃理数天命之自然,“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德充符);“死生,命也,其有日旦之常,天也。
”(大宗师)有生必死,是认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庄子深刻反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看到了芸芸众生生命之可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萦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故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人刚生下来便在向死而生,在种种矛盾中人们追名逐利,精疲力尽之后却两手空空无有成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失却了灵魂,即便活着也是稀里糊涂,没有一点点精神,心如槁木丧失本性。这是可悲的人生。人生难得,庄子找到了一条令精神超越生死的道路。庄子理性地审视生死的实质,以“齐生死”的超然态度解除生死焦虑。庄认为生死本来一体,是一个本原的展现、生化过程。生,只是假借,使尘垢,是一气之流变,一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所以没必要执着于一端。即便追溯到再生之前,则:“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而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这不过是由 无生气形体出生 的一个转换过程,生后有死,就如四季更换一样,本出自然。
理智的人生态度,应该顺其自然,“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秋水)庄子甚至认为肉体的存在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死说不定比生还快乐。所以庄子妻子死了,他却可以达观超然地鼓盆而歌。至乐篇甚至歌颂死亡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而王,不能过也。”对于追求天性自然的庄子来说,这自然少却了几多应酬的烦恼。 丧我中的物化,恍惚间的方生方死庄的智慧并非盲目外在的达观,而是有其内在的深意,即要以“道”的体证来超越死亡。庄追慕“至人”、“真人”、“神人”那种“与道合一”获得绝对自由,超然物外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庄向往之,并探索出一套去此境界的方法,即“坐忘”“守道”“心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大宗师)忘却身体的存在,屏弃了感觉,便可以超然于生死之外(“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忘却自我,忘却肉体生命,便可以大彻大悟,在方生方死中恍惚进永恒的生命之境。这个境界在著名的“庄生梦蝶”中体现在犹为淋漓。 他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与蝴蝶象数易学,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庄子的“丧我”之境。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内化。这与佛家无我的“涅槃”之境颇为相通。 佛家的“无我”涅槃”境佛教强调“生死事大”,把“了生死”当作自家的根本标志。了彻生死的真相,了结被动的生死流转。看破世间“无常”相,因而生发“出离心”在“观自在”的“无我”状态中“自净其心”自然就进入到“不生不死”的“涅槃”之境。佛家认为,宇宙人生都不过是刹那生灭的现象。一事一物无不时刻都在流动变化当中,觉无常住,是谓“无常”(思人决定有死,思死无定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因此,对于人生的最大痛苦生老病死乃至自然万象都应视为暂存(无常住),之所以执着与人生“八苦”的烦恼是因为“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所以佛家强调“无我“,认为心中无爱欲,无贪求,便无痛苦,从而进入一种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恒境界,是谓之解脱。“贪欲永尽,嗔恚永除,愚痴永尽,一切烦恼尽,即是涅槃。”(杂阿含十八经)佛陀思想的最高理想或最终目的是“涅槃”,涅槃是生死的尽际,是真正达到了完全自由自在的彼岸世界,达到了高度的内在的和谐。
不再为生死所束缚,更近与永生不死。佛教的教义的目的在于减轻消除恐惧,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无惧是觉悟的重要条件之一。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与禅宗,更是彻破生死。这些传统资源的契接点,即是对生死问题的凝视与关注。佛教的终极关怀是如何转迷开悟,以一种破除世俗迷执的生死智慧,消解无明。这种智慧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观想无常,念念生灭,便可以熄灭无明、烦恼,证得超越生死的涅槃寂静。生死的理解通过以上两家生死观的阐述,我们可以体认到超越生死是一种精神境界.两者在这点上达到共识。一 对生死的理解佛家认为生死即涅槃,瞬间即永恒。看破即放下。一切不过是“好了歌”的再版生死等空华。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沙。庄子在蝴蝶梦中恍惚顿悟到这生死的玄机,认为生与死没有明确的界线,人能超越生死的对立,不以生的立场看待死,也不以死的立场看待生,生与死的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生和死就如同醒着,其实生是正在做着的梦,死是梦中之梦,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继续,生与死相随相伴,相继相续。所以他可以逍遥,恶生好死。认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如果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果,那么死就是一种解脱。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二对生死的态度对待生死的态度,取决于对生死的理解,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对生死有什么样的态度。涅槃与丧我面对死亡的挑战,凭藉宗教的、道德的精神力量予以超克,而获安身立命、永生或解脱,以使有限的生命达致无限的意义之境。大乘佛教的“一切法空”、“诸法实相”,是一种本体实在或本源真谛或终极真实。在印度教是轮回的结束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摘要,而与梵我或神我合一,在佛教则是涅槃解脱,在庄子是与道玄同,“无己”中恍惚内化为蝴蝶栩栩。这大体上都关涉着死亡的精神超克和生死问题的彻底解决。所以一旦有了终极目标的定立,就会彻底改变生死态度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转折。也就是说,终极承担或终极献身有其转化人格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譬如在大乘佛教,一介凡夫誓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而变成菩萨,无不具备有超越世间意义的生死问题。总之,超越生死是一种精神境界.庄子主张生死乃自然物化,主观上消除了对生死的误解,就能达到对生死境界的提升,最终达到一种自在自然与自由的超然境界。庄自己以天地为棺,以物为赍送就更是一种内化。所以说在涅槃与丧我上,庄与佛家达成精神境界上的一致。但是佛家强调来世,而庄子注重今生。轮回与物化人生无常,入死非灭。念念无常,万般皆苦,如果能一死了之也就一切解脱了。
然佛教认为人死并非如灯灭,生与死,此生与来生,还有着太多联系。所谓十二因缘六道轮回的教义,所谓中阴之身多是对生死轮回思想的明确。因而构成了灵魂转世与因果报应两大体系。有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为“灵魂”下定义时写道:它是稀薄而无实质的肖像,在特征上属于蒸汽、影像或阴影。它是个体的生命和思想的原因;在人的身体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和对人显现;能够进入和占据其他人或动物甚至物体的躯体并在其中活动。而庄子认为丧我死生一气。灵魂与气是主导。知北游中关于魂魄不死的看法与佛家神不灭论相沟通:“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缪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而“通天下一气”道理又演示为“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的循环模示,可确认为一种标准的二道轮回程式,与佛家的六道轮回相对。庄子书中,有一些语句,如“死生有待”,“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死生为昼夜”(至乐),似乎在解释生死轮回说。既然生死互相依待,那么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无限轮回,死亡意味着另一新生命的开始,就像昼夜转化一样.养生主篇还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以薪火相传,薪尽而火不灭,继续点燃别的柴薪,比喻生命现象,与佛典中常用以说明生死轮回、死非断灭的比喻相同。
一些从佛学观点释庄者,自然可解释为生死轮回、相续不断。总之,两家从境界论的层面链接,进而在超越生死的途径上也颇为相似,佛家“无常”“无我”,庄子“无己”“无待”从而都达到不生不死的宇宙情怀。结语无论是庄生梦蝶的恍惚,还是佛家不生不灭的涅槃,都是一种境界,而非物质。怎样对待生,如何面对死?泯灭物我的对立,超越自身的局限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打开自己,乐观地面对死亡与生活。就如一句很艺术的台词说的一样:“世界上有一种没有脚的鸟,它的一生只能够一直飞翔,飞累了就睡在风中。这种鸟一辈子才会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候。”参考文献: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超越生死的智慧:庄子生死观与佛教生死观的对比摘要,2001年版2庄子的文化解析叶舒宪著,湖北人出版社,1997年版3十家论庄胡道静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中华的智慧张岱年,方立天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解读生死郑晓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6论生死吴兴勇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超越生死陈战国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傅伟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10.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11.俗语佛源赵朴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