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 (每日一题)马经义谈(第10章)

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 (每日一题)马经义谈(第10章)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随着周平王东迁,天下共主大周朝逐渐衰落,诸侯崛起,大国争霸。孔子认为,此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 (每日一题)马经义谈(第10章),“士”人崛起,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其代表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或开坛收徒,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史称“诸子百家”,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这几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在提出社会治理主张的同时,往往都会强调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修养带动社会治理。比如,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弟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周易研究,为之”(《孟子·尽心上》)。儒家则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如《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和实现理想的路径。

道家思想同样重视自身修养,以实现其无为治国的理想。老子提出了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的修养路径。

营魄抱一,即精神与身体合一,不能分离,不能因为身体的需要而去做不能做的事,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12章),就不能因为贪图身体的需要而过度享受,从而可能导致最终的败亡。也就是说,精神自律要与身体(欲望)自律保持一致。

专气致柔,就是结聚精气,达到婴儿一般的纯真状态,即赤子的状态,没心没肺,天然而成。传说中的隐者河上公注《道德经》即《河上公章句》说:“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晋朝的阮侃在其《宅无吉凶摄生论》说:“专气致柔,少私寡欲。”“专”即“抟”,使气结聚。《庄子·逍遥游》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涤除玄览,就是清除内心的污垢,像镜子一样没有瑕疵,“览”通“鉴”,即镜子。后来的佛教禅宗有名的唐代惠能的《菩提偈》,则似乎更进一步,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强调心无挂碍。庄子则强调:“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修养高尚的人心思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 (每日一题)马经义谈(第10章),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爱民治国,不能用那些奸诈狡伪之术。儒家强调治理国家要讲“德政”“仁政”,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些都是为道家所不齿的。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门开阖,就是当你的思想与天地往来交流的时候,要保持守静的状态。在这个方面,《庄子·天下》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即是此意。庄子还认为,“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有欲望的人,天机浅,大概也就没有天门了。另外,在《庄子·天运篇》,庄子及其弟子们杜撰了孔子五十一岁而不闻道,于是向老子请教,老子说:“……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怨恨、恩惠、索取、给予、谏诤、教诲、赦命、处死,这八项,是纠正人的工龄,只有能随着天道变化而无滞塞不通的人才能使用。所以说,自己正的人才能纠正他人,而心里以为不是这样的,那就是天门还没有打开。这里的天门,就是天道之门,人能通晓天道的大门。

明白四达,就是彻晓一切而能顺应自然。从治国的角度来说,就是所谓的“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万物将自化”(第37章);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就是知道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即儒家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道家佛家的智慧书籍,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这样的选择和决定,是在洞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而做出的。

为人君者,如果能修养到这样的境地,就能够做到让万物生长繁衍,万物生长繁衍而不将其据为己有,万物生长繁衍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万物生长繁衍而不去干预,这种境界,就是“玄德”的境界,也就是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晋王弼注《道德经》)。

老子提出的六个方面,既可以看作递进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六个独立的方面,这与儒家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层层递进的修养路径有点不一样。老子还有一点与儒家不一样的,就是“爱民治国”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