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师鸠:善护念,才不烦恼从何而来?
佛学大师鸠:善护念,才不烦恼从何而来?
佛学大师鸠摩罗什花费了极大的精力翻译了《金刚经》中的“善护念”三个字,其后多少虔诚的佛学信徒花了毕生的精力领悟这三个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实在是少数。
中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对“善护念”三个字做了自己的理解。
先生认为:
‘善护念’三字代表了佛学最高的智慧,它的意思是要世人懂得照应自己的念头,念头要照应自己的思想。
说到底,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诫众生要好好地保护心间的善念,不要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困扰。
信佛之人都明白,佛教的观点就是善恶都在一念之间,护念要守护念头的真诚与善良,按佛法劝人向善的根本来照应念头。
对此,南怀瑾先生提出:“‘善护念’悟成道则有大惠,生活可见其三。”
01善护念,才不烦恼
从“善护念”的本义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要做到“善护念”首先就得去除心中杂念,南怀瑾先生也认为世间百态变化无常,众生烦恼皆由念头而起。
所谓“心有善念,万物不当”。说的就是只要心存善良的念头,万事万物皆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佛家讲求内心平静,平静的状态实际上就是“空”,万物随念而起,随念而灭。
“善护念”护的是内心的“空念”,无所争才是最争,无所求才能免除烦恼。
正如先生说:“不取万物,才能拿起万物。”
人生是会有许多烦恼的,古人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三千烦恼丝”。意思就是烦恼跟头发一样多。
如此多的烦恼其实一多半都是“为了烦而烦”,换句话说就是都是“虚妄”的烦恼,而这些是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来避免的。这样去除自己内心执念的过程就是“善护念”。
因此佛家智慧三境寓意,尘世万丈间,烦恼无极限,唯有护念才不烦恼。
02善护念,才有定力
南怀瑾先生认为:“‘善护念’可去心中杂念,内心明朗,知己所求。万念皆抛,定力无限。” 意思是“善护念”可以去除杂念,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明亮、纯净,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世间其他与追求无关的杂念都会被抛弃,这样就有了无限的定力。
其实这正是佛学里所说的“戒”、“定”和“忍”。正如《金刚经》里所说:“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里的“忍”就是先生所说的“内心明朗,万念皆抛。”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佛学大师鸠:善护念,才不烦恼从何而来?,也知道什么因素会干扰自己,才会有意识去避免这些因素的出现。
避免还不够,还要有“定力”,“善护念”就是要人们懂得放弃“我执”佛家智慧三境寓意,遁入“虚空”,当进入“空”的境界时,就很容易入定了。
先生说:
执念生于有相,而定力破于执念。只有放下执念,才能拥有定力。‘善护念’讲求照应自身念头,不住于相,便是无相。
世间众生都只能自度,佛也只是自度成功的人,佛能讲述给我们是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最终造化尽在人为,入法门则需定力,因此“善护念”显得尤为重要。
03善护念,才得清净
生在红尘,难免受到牵挂,得脱身者得清净,而被困于尘世的人就显得浮躁疲惫。先生说:“‘善护念’则是‘一念初起,无有初相’佛学大师鸠:善护念,才不烦恼从何而来?,在世间追求内心的宁静祥和。”先生的意思就是,一个念头一旦有了,就会随时变化易学专家,护念才能维持本心,佛所说“本心”就是“无心”。
“无心”不是无所追求,而是在做事过程中可以遇难处变不惊、得失从容应对。把修心看作目的,世俗名利都放在脑后佛家智慧三境寓意,这即是“无心”。
“无心”名利、“无心”地位、“无心”得失方能得到一片清净。
达摩祖师曾经说过关于修行的四句话: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先生阐释说:“在外要平息诸多尘缘,在内要心如止水、不骄不喘。心灵强大的好似墙壁,无坚不摧的时候就能入大道了。”
这是相当高的境界,而其中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在讲“善护念”,它要求排除内心一切杂念、妄念,止住痴心妄想,保持内心的清净。
“善护念”就是在维护自己最初干净、纯真的念想,放下“虚无”的名利困扰,在“护念”的过程中享受最至高的清净。
《金刚经》的根本佛理就在“善护念”这三个字,弄懂了“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也就悟道了。
人生并无止境,“无相”最真,“有相”皆是虚妄,“护念”就是“不住有相,修心无相。”“善护念”才能去烦恼、存定力和得清净。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