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你说10点,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我来给你说10点,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我会告诉你 10 点!
第一尊佛是人,不是神
放眼世界上所有宗教,除了佛教,没有哪个宗教的领袖不自称是超人的“神”。此神能呼风唤雨,化石为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主宰着万物的生死。人类只能爬到他面前,赞美歌颂,一切成就都归于全能神。只有相信他的人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人只能下地狱,绝对没有辩护和上诉的余地。
还有佛教的领袖释迦牟尼,来到世间说的第一句话:‘天上人间,唯我独尊。 ’这里要提醒读者的是,‘我是唯一的’中的‘我’这个词并不仅仅指释迦牟尼本人,而是指全人类中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不屈不挠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必服从人类之外的任何人或任何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开悟、成就和成就归功于人类的努力和聪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好坏、成败、荣辱,决定了他的行为善恶,决定了他是否努力。没有人能把我抬上天堂,也没有人能把我推下地狱。赞美和赞美离不开痛苦和快乐。只有脚踏实地的修身,才能净化和升华自己的人格,才能享受安心的幸福。
释迦牟尼不能像宗教改革那样把石头变成金子。他主张“人欲如何收,必先种”。 ’他不能让莲花长出苹果。要想收获苹果,首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是告诉你怎么修炼,让你以后有丰收,但还是要你自己去修炼。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学习的兴趣》一文中不是也做了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日光浴的味道很舒服,但是“虽然太阳很好,但你总是要自己去晒日光浴,但别人做不到。” ’
释迦牟尼四十九年的教法,三百余场(次)的会议,无非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佛之道’——自创最圆满最圆满的智慧人格。但这条路要靠自己,用毅力、智慧、毅力来完成。所以佛陀说:‘你必须自己做,因为我只教你走的路。 ’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一点点的努力,‘怎么能不经受一点寒意而得梅花香? ’
二佛是真平等
我说佛是真正的平等,我不是在胡说八道。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
大家都知道,在释迦牟尼时代,社会分为四大阶层: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高贵的太子释迦牟尼看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合理,毅然高举平等的旗帜。 ,主张废除阶级对立,主张众生平等。
请你仔细想一想,历史上的一切革命,历史上的一切革命,都是低贱的‘改良’,高贵的平等。绝对没有人能像释迦牟尼一样,愿意‘降低’他的王位,等同于平民奴婢。因为他的无私和无为的作风,我说他是真正的平等者。
同时,佛教提倡“无缘大悲”和“同身大悲”,将平等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我想一定有一些学生不知道‘缺大慈’和‘一身大悲’的意思。在这里我应该简单描述一下:
(一)大慈大悲:佛教提倡慈悲,不仅对与你有关系的人,如你的父母、亲戚、朋友等,而且对那些与你没有关系的人,如果我从不与不认识的人交往或认识,我也会关心和爱他们。
儒家术语“缺大恩”的意思是:“旧的就是旧的和旧的;年轻的是最年轻的和年轻的。 ’这就是李云《大忏悔》所说的:‘不仅是亲人,更是儿子的儿子。 '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是一种饿死自己淹死自己的精神,是对一切众生的。在宇宙中一身一身,患难与共,血肉相连。
正如儒家所说:“海中有知己,天涯若比邻。 ’又曰:‘四海皆为兄弟。 ’能表达‘同体大悲’之心。地藏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大悲是同身大悲的顶点。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最能表达佛教“真平等”精神的人,是相信佛教中的平等观念不限于万物精神的人。佛教反对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为了赏心悦目而造的。一切动物濒临死亡的哀嚎与哀嚎,实在是看不惯,听不得,连孟子都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佛教进一步申明,这些被我们自称人类的动物,不分青红皂白地猎杀,具有佛性——即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关系,未来也有成佛的潜质他们在形式和智慧上不同,但在生存权和佛性上是平等的。 (就像一个恶毒或愚蠢无知的人一样,他也有“人性”,我们必须以“人性”对待他,以“人性”教育和影响他。)
古人云:“天有善德。 ’他说:‘万物与我同生。 ’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所说的那么彻底。
三佛不生知人
释迦牟尼是个普通人。他的姓是乔达摩,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于公元前六世纪出生在北印度,今天毗邻尼泊尔南部边境。离伦明礼的地方几公里。
二十九岁时,他放弃即将继承的王位,出家学习道家,寻求摆脱生活烦恼的方法。六年后,三十五岁时,释迦牟尼在尼莲禅江边的菩提树下成道,正确、彻底地证悟了宇宙生命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就叫释迦牟尼佛,或者简称佛。含义:唤醒真理;或者简单地说:觉醒。
我将介绍佛陀修行的经验。主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释迦牟尼是像我们这样的常人。模仿,按照他所传授的教法修行,并取得成果。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先知和先见者之一,我们是后来知道的人。佛与我们的不同,不在于人格或地位,而在于“悟”二字。韩愈曰:‘闻道有先。 ’
四佛不承认有顽固无教之人
按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领袖或无所不能的主,经过各种胁迫和诱惑,或加之苦心教导,如果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他就投靠在上帝的旗帜下。神,悔改承认自己迷失了 如果你是罪人,可怜的羔羊,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来临时,你将被丢入十八层地狱,永不重生。
古人云:‘浪子归来,不换金。 ’世间的父母总是敞开大门,盼望浪子归来,即使他们的孩子是个被砸的强盗。没有父母曾希望或忍受过他们的孩子会在黑暗、炽热的地狱中永远受苦。
佛教承认人性本善,只要放下屠刀,就能当场成佛。佛陀甚至认为,真正的“罪人”不是恶,而是无明,一切恶都是由无明造成的(佛教中称为“无明”)。因此,日日夜夜苦心教育、启迪众生,就成了佛陀的职责。佛陀关爱众生,“如母念子”,不仅不能承受地狱众生的苦难我来给你说10点,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还广宣“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唯一切众生得度,才能证得菩提。” '誓言。 (菩提意为“觉悟”或“正道”,成菩提意为成道或成佛。)
这是什么善意!多么悲伤的愿望!这是真爱!太可怜了!
五佛不是唯一的,人人都能成佛
上面第三点,佛陀和众生都已经讲过了,只是要看觉醒的时间。韩愈曰:‘闻道有先。 ’可以作为补充说明。
“佛”只是觉悟者的总称。就像我们把能“传道、能教、能解”的人称为“老师”一样,老师不只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当老师,处处都可以有老师。同样的,佛陀也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人人皆可成佛,处处皆有佛。不仅在这个世界上,而且在宇宙中无数的星球上。 (当然有生物。)
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只能承认自己的“独特”神,极力批判和否认其他宗教的神是“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导下,人再怎么努力,也永远无法与神平起平坐(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上帝是创造者,而人只是上帝创造的“事物”之一。
六佛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根据一些宗教,宇宙万物都是全能的主创造的,它们的证据就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微懂一点思维的人就能马上意识到,“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是根据自己的观念和形象来创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说明“宇宙生命的起源”,佛教徒称之为“第一因”。但是“上帝”本身是从哪里来的呢?异教徒不仅拒绝调查,反而非常肯定地说:“上帝是全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
亲爱的朋友!如果上帝可以“自己存在”我来给你说10点,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也就是说,他可以自己存在而不被他人创造,那么“上帝创造了宇宙和生命”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同理,宇宙和生命可以自然存在。)
这里我们列出以下数学公式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贴切,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假设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是X。
寻找 X=?
异教徒的答案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假设,他们只是写下答案:
X=上帝
但是上帝是从哪里来的呢?请看以下公式:
X=神=Y
稍微有点数学概念的人都知道 Y 也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还没有回答。
佛教从根本上否认“上帝创造万物”的假设,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一个事件的所谓“开始”只是前一个事件的“结束”。在因果的链条中,一物的消逝构成了另一物的生起。
博士。张成吉在《什么是法? ’在书中,这个问题是这样解释的:
'“开始”的概念是由于人类(产生)的“有限”心理,不能包含万千因果关系。 ’
比如我们去看了第三部《乱世佳人》,7:00“开始”,10:10结束,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第三部的“开始” ,其实就是第二局的‘结束’,而第三局的‘结束’又不是第四局的‘开始’?
所以“开始”的概念只对一件特定的事情有意义;对于整个错综复杂的因果宇宙来说,这没有意义。时间在不断地流动,谁能在其中找到一个静止的点,所谓的“现在”?那么说这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讨论这种无益于生命的问题(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无始无终,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第一因”。宇宙',将是徒劳的,徒劳的。当你寻找“第一因”时,你一定会发现在它之前有一个“因”。这个循环一直持续下去,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固定的“首要原因”。
同时,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无常的。如果你还想登顶,那么当你没有追寻“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个绝妙的比喻:
'一名男子中了毒箭,他的亲戚和朋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如果那个人当时说:“我不想拔出这支箭,我想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吗?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他的名字和宗族是什么?他高吗?或矮或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或棕色还是金色?他来自哪个城市或城镇?它是什么样的?什么类型的箭头?笛子的羽毛是用什么羊毛制成的,是什么材料长笛簇是由什么制成的?……”所以;这个人必须死而未闻。 ’
所以佛教在追求“宇宙第一因”的问题上并不浪费空间和时间。因为追求是无用的,同时也对生活无益。这些与人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也不能使人获得安宁和解脱的幸福。
话题有点远。现在来说说佛教反对神创造宇宙万物,一切都是“业力的集合”。
比如,眼前的山,就是土石的堆积;湖水是由洼地积水形成的;教室里的课桌椅都是木匠用木头做的。
如果土石四散,就不再是“山”;如果湖水被抽干,就会变成洼地,那么“湖”的影子呢?然后一块一块地拆板子,‘桌椅’在哪里?
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可以简称为“色”,因为它们只是“暂时的业力聚合”,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不是不可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色即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空”这个词不是“空”的意思是“空”,也不是“空”是指“无”,而是一种“空”包含“微妙的存在”。
你怎么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面前有一杯水。当水被加热时,它变成水蒸气,水的影子不再可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水真的消失为“空”,当水汽变冷时,它又会回到“水”。
此外,了解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只是一种“东西”,它是氢和氧的临时组合。水被电解后变成氢气和氧气。以此类推,宇宙中没有什么不是临时聚合而成的,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业力相通则生,业力散去则灭。创造万物的“神”在哪里?有没有创造的“万物”?
七法因地制宜
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法,针对不同的根本机制,以不同的时空教法。
因为佛陀教导的对象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陀告诉他们要能直指人心,清心见性,即刻领悟。真相;智慧低的人,佛陀叫他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修行。
另一个例子:对于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佛陀告诉他“名利是空的”;对于那些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无意义,人生全是空虚的人,佛陀告诉他“人生空虚”是难得的,生命是可贵的,人可以努力获得幸福和快乐。 ' 来激发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佛陀有不同的比喻和解释:
例:台北人问佛陀:‘我怎样才能到台中佛法? '佛陀的回答是:'往南走。至于回答高雄的,他们说:‘往北走。 ’等等,只有众生在不同的地方,佛陀的答案才会不同。
佛教三藏有十二部,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本工具,解决众生的烦恼。
如果没有众生,就不需要佛法。佛法就像“药”,众生不需要烦恼的“病”,也不需要药。
佛教已经流传了 2500 多年。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生物。这是因为它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这种教育方式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八佛法入世
佛教所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目的是“生”,但与“入世”的精神并不矛盾。 (所谓“诞生”,不是逃离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重建世界。)
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开悟。出世求菩提,如求兔角。 ’就是说修行必须在人间,觉醒必须在人间。凡有道之心的人,都不可能抛弃这个世界,逃离这个世界的人,“自成一体”修行达到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除了要有智慧和智慧之外,还必须要有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这两种“慈”和“慧”必须交替使用,相辅相成,只有境界圆满,才能成佛。因此,佛教以生于世间的精神做入世之事。从修炼到成佛,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在这个世间进行!
虽然佛经中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琉璃世界”,劝人念佛往生那个国家,但对真意稍有了解的人诸佛菩萨救度众生的目的,就是佛法之道。一种权宜之计,佛教的终极目的是‘化世为庄严净土,化地狱为极乐世界。 ’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大家逃离这个世界,躲在西方净土中享受幸福。
九佛不是排他的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只承认自己的宗教教义是唯一的“真理”,而拒绝其他教义为“异端”。
另一方面,佛教认为所有的宗教都只有深浅的教义,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能在世上存在一千年以上的宗教,必定或多或少对世人有益。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抛弃,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掉了。
问题只是有些宗教只能给人们短期的,很少的幸福;有些宗教可以给人永恒的、许多的幸福。佛教属于后者。
在佛教流传下来的近2500年间,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从来没有以传教为目的与其他宗教发生过血腥冲突。
在此请朋友见见印度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纪),继释迦牟尼慈悲包容的传承后,有一段文字至今仍存于原著,刻于石碑上:'唐不要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贬低别人的宗教。他的教导应该得到适当的尊重。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己宗教的发展,也有利于履行对其他宗教的义务。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会为自己的宗教挖坟墓,还会伤害其他宗教。 ’
'因此佛家大乘思想是积极的,和谐是好的。每个人都应该听,并愿意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认真听就是认真听。)
从这段话中,这种宽容和真诚是佛教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佛教中的“真理”没有国界,不需要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属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因此,佛陀所说的真理并不是他独有的,因为佛陀只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就像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并不是牛顿独有的。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而不变的真理都是“佛教”。
'你会爱你的敌人。 ’虽然它来自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一个善意的真理。 (与佛教的‘无缘大悲’、‘一身大悲’同。)
佛法就像浩瀚的江海,可以包容地球上的所有江河。所以佛经上说:‘诸法皆是佛法’!
第十个佛教是民主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中,领袖的话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和不容置疑的“真理”。任何不服从或表达一点怀疑的人都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在外来宗教的经文中清楚地记载:人类的祖先因不听神的命令而被永远赶出伊甸园;现在和未来也因此莫名受苦。
按照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传承。然而;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是遗传的,而不是“罪”。除了在古代专制和野蛮时期,一个人犯罪,全家都会受到惩罚,甚至斩首。在任何先进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入狱,与妻儿无关。
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佛教认为一个人做事,一个人做事。如果父亲杀人,儿子不能下地狱。 (儿子也不能为父亲受苦。)
我有一个很好的知己。他原本是虔诚的基督徒。过去,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禁果而被“开除”的故事,我们曾经红着脸争论不休。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为什么亚当和其他人被赶出天堂? '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被毒蛇引诱偷了禁果,所以不听神的吩咐。 ’
'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吗? ’
'是的,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否预先知道夏娃经不起毒蛇的诱惑? ’
'我不知道,因为上帝想测试亚当和夏娃是否会听他的话。 ’
'既然上帝事先不知道,那他还能称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吗? ’
'嗯?哦,错了,老天当然早就知道,夏娃是经不起诱惑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该死的,我只是亵渎并说他事先不知道这件事。 '朋友转舵,没想到对面是死路一条!
'好吧,既然全知全能的主明明早就知道夏娃经不起毒蛇的诱惑,他还是想让毒蛇引诱她佛家大乘思想是积极的,不阻止它们,然后他会惩罚它们。这不是故意的、刻意的入罪吗? ’
'嗯? ’我的朋友终于说不出话来了。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被赶出家门的。我们也遭受了如此愚蠢的痛苦。
不管怎样,神的话永远是对的,违背神的话的后果是那么的悲惨。但上帝自己并不反省自己。他自己的“话”合理吗?是不是自相矛盾?是不是太随意了?太专制了?
此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也经常记载上帝对人的悖逆发怒的故事,惩罚的方法包括用可怕的洪水淹死人类,用瘟疫杀死人类。
在佛经中,根本没有佛陀发怒的记载,更没有如此残酷无情的惩罚。在四十九年的佛学教育中,弟子们看到他们的上师总是善良、慈悲、平和,对好人坏人一视同仁。
佛陀从不强迫弟子接受佛陀对自己说的话。他鼓励他们怀疑并提出问题。即使在他80岁即将离世的时候,他依然认真教导,问弟子们是否还有问题。
佛陀说:“大疑能成大觉,小疑只能小觉,不怀疑就永远不成佛。” ’
佛陀在他最后的教法中也说过:“我从未想过你的弟子是我的,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我只是你们中的一个,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我从不压迫他人或要求他们服从我。 ' 多么亲切和感人的遗产!
佛教的精神,允许并鼓励信众自由地怀疑和质疑教主的真理,然后深入研究,我认为是世界上无可比拟的吧?
我的朋友们佛家大乘思想是积极的,真相不能强加给别人。强迫一个人接受他不理解的东西,或者他不喜欢的东西,是政治,而不是宗教。只有在民主和自由的前提下,真理才能通过反复思辨更体现其精神和价值。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的领袖和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调查的。
我们欢迎具有研究精神、独立人格和智慧的学生学习佛法。佛门永远为你敞开。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