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禅法理论,你知道吗?
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禅法理论,你知道吗?
佛家的禅法理论和道理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心一境,深化思虑释教义理。“禅那”,也便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遍及方法,而在释教日子和释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释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意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释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差异,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力,排除心里的搅扰和外界的引诱,将思维专心于必定的调查对象,依照释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铲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力摆脱。
人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愿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浅笑,吝于施舍,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人间事,能为的不为,不能为的为之,都是不智之举。
揭弊而不能揭短社会上有许多弊案,政治上的弊案、公司里的弊案,乃至学校、家庭里都有弊案。任由弊案存在,漠不关心,这是没有善尽职守。有了弊端,咱们应该揭穿它,把它提出来反省改善。可是,揭弊能够,却不能揭人之短;揭人之短,伤人的前途,坏人的名誉。假设咱们只揭其弊,使其有时机改善,不涉及人事,此诚一举两得之举也。
整装而不能整人人要保持服装仪容的正经整齐,这是一种交际礼仪。每天出门前,对镜整装,看看自己的穿着是否端正平坦,乃至有时也能够帮他人整装,帮他把帽子戴正,把衣服拉平,帮他添加一条领带围巾等。为人整装能够,但不能整人,有的人好开玩笑,以整人为乐;有些人修养不够,以磨人为乐,专爱整人。一件事,只需他肯帮个小忙,很快就能处理,但他偏要费事你,要你重新再写一份资料,要你重新再跑一次,完全不体恤他人的辛苦,恣意要求而加重他人的困难,这便是整人。整人的人自以为满意,其实你整的人多了,有朝一日因果相报,你整人,人整你,后悔莫及。
轻松而不能轻浮人的日子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绷紧神经佛家舍得的哲学,要求日子里的每个行为都合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也太严厉了,他人跟你同居共住,也很为难。日子中偶然也要有轻松的一面,要能跟咱们随缘。例如,初见时表明热烈欢迎,相谈时喜形于色,妙语如珠,开个小玩笑,都无伤大雅。可是,日子能够轻松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禅法理论,你知道吗?,行为却不能轻浮。轻浮不同于轻松,轻浮是拿他人来嘲笑,轻浮是出言不当。尤其男女之间,轻浮的行为是对人的不尊重。轻浮是表明放纵,轻松是表明天然,咱们的言谈举止能够有轻松的天然,但不能有放纵的轻浮。
自傲而不能骄傲干工作要有自傲,有决心才有力量。凡事预先安排稳当,做起事来有目标有方法,全部依照自己的规划开展,当然决心十足。干事要有自傲,做人不能骄傲,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方案便是独一无二、自己的办法都是无懈可击的,因而小看他人,藐视他人。在自傲里要懂得谦虚,因为骄傲简单傲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自高自大、骄傲自傲的人简单引起失利,是做人干事之大忌。
随缘而不能随意释教有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话,叫“随缘”。你托付他说什么话,他觉得能说,就说“我随缘”;你托付他做什么事,他觉得能做的,也说“我随缘”。随缘施舍,随缘参与,随缘奉献,随缘建功佛家舍得的哲学,可是千万不能随意。随意谈论工作好坏,或是来龙去脉都没有弄清楚,就随意恣意执行,随意的结果必定是不方便。你太随意,一旦引起反弹而引起不方便,那就费事大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土。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触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日子中的全部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十分自在,根本没有妄念,又何谈有染!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我不入阴间,
谁入阴间?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能够成佛,但他见阴间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佛家舍得的哲学,不忍离去,所以留在了鬼门关,并立下重誓:“我不入阴间,谁入阴间,阴间不空,誓不成佛!”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舍得,能悟透这般道理的世人有多少?
全部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全部相皆是虚妄;全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关于日子:假如不固执人间的全部物质功利,就不会被物质功利所操控;正因为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
俗人便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触,因而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住禅语:全部皆为虚幻。
不生生不行说,生生亦不行说,
生不生亦不行说,
不生不生亦不行说,
生亦不行说,
不生亦不行说有因原因,
亦可得说。
佛陀有这么多经文,这么多语录便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便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晰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行做,有的事可做却不行说,有的事既不行说又不行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华!佛家认为“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全部。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联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根底。
一花一国际,一草一天堂,
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浅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国际,得升天堂!
一花一国际,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国际,而整个国际也不过一花一草,处处皆是佛,全部众生皆是佛。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
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一次的邂逅,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大悲无泪,
大悟无言,
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善,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描述,大悟便是开大智慧。
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试想心里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改邪归正,立地成佛。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改邪归正,立地成佛”。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众生皆有佛性。错失的工作,回头看看,全部皆能从头开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人不盲动,
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盲动,
伤其身痛其骨,
所以体会到人间诸般苦楚。
正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心在动。我心不动,则荆棘亦不动。运势欠好加大师微信(),助您安居乐业,内修涵养,增添财运!
人生在世,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隐藏危险或者引诱,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禅法理论,你知道吗?,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然后有效地躲避风险,抵抗引诱,不然就会苦楚绕身。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