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

(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

陈兵教授是当代的知名学者,他的著作极具深理,其佛学研究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佛学上,参融中西哲学、科学、气功、丹道、中医等,结合现代人文思潮,契理契机,讲解佛法。他自己是学术带头人,不同的是他且有宗教的信仰,参访名师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有学有修,所以,他的著述对学修之人极具启迪性。仅从历年《法音》所刊载,有:《人无我论》、《生活禅浅识》、《现代居士佛教》、《论出家学佛》、《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中国禅宗的振兴》、《佛学在文化重建中的使命》、《莲池大师对邪外和迷信的批判》、《佛法与现代文明》、《佛教与医学》、《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问题》、《在家学佛之道》、《佛学对宿命论等的破斥》、《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真实论》、《近今密宗之反思》、《中国禅宗的振兴》、《大势至圆通章释义》、《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观音圆通法门释》、《缘起与性起》、《与青年朋友谈学佛》、《大乘根本加行论》、《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陈兵先生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佛教专业的硕士生有数十人;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佛教与密宗入门》(合著)、《新编佛教词典》、《佛教气功百问》、《道教气功百问》、《佛教格言》、《道教之道》、《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

这其中《生与死——佛教轮回说》是陈兵先生重要的一部著作,全书27万字,199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已经再版。弗兰克?扎帕在评价《埃及亡灵书》时,曾说:“这是一部真正的‘死亡之书’,一部绝妙的‘弥留手册’或‘来世指南’。它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技术手段曾经帮助古代的埃及人获得灵魂上的平安喜乐,在今天,它仍是梦想在死后仍然对现世拥有影响力的人士的案头必备读物”。

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生与死——佛教轮回说》。该书是对“生死之谜”研究的必备之作。

这部书是以佛教轮回说为中心,对人类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历程作一概略和总结,以期唤起世人对认识自己的重视。该书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厚且极富趣味的读物。它为“世界灵学”增添了一部经典之作。

作者从“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起笔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到“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结语,首尾相接共十二章。

绪言开宗明义,直接指明关切点:“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类,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中,人类可以无止境向外不断探寻,却对自身之谜难以破解。

人从哪里来?

生命渊源于何处?

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半神灵?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

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

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

因为有这般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早在人类文明发轫的初始,便探索生死之谜。

作者归纳了人类破解自身生死之谜的几点方法:

(1)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

(2)发生进化史的方法。

(3)哲学思辨方法。

(4)宗教的方法。

宗教——实际上都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为母胎,以对人生死之谜的解答为重要神学支柱,多宣扬人死后心灵进程并非终结,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

生死是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还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运用科学的态度,试图对人的灵魂等一些问题,从实验方法作出尝试,从他的著作《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悉之,钱老从人体科学、电磁场与生命现象、人体特异功能、实用性脑科学研究,中医与气功的唯象理论、巨系统与人体科学研究……,不断地鼓励科技工作者要从人体科学中求索,不要轻易否定“灵魂”,当然也不能完全依托宗教的学说。钱老说:“没有独立存在的物质。物质都是相互作用的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而且这个相互作用传递的速度是超光速的”。在李向高所作“探讨人体潜能的实验物理学任务”报告中,钱学森教授发言,他说:“不急于找出人体特异功能机理或机制,因为也许你现在想的再大胆的解释都是不够的大胆。”如果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灵魂”,会有担心意识形态的问题,那么我们使用“超心理学”这个概念作研究方向,这样会圆融许多。

人类需要科学能对生死现象作出解释,但也不能舍弃宗教、哲学所积累的成果或现实。而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高张“了生死”之标帜,以缘起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因果、身心相续的无穷流转过程,如果不跳出天、人、鬼、畜、地狱五道,就会永无止境地轮回。佛教揭示生死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外,主要用禅定的直觉观照,自己去认证和解脱。

陈兵先生在“绪言”中的陈情,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书中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是从“本能性的求生欲和死亡恐惧;恋亲感情和同类相怜;特异现象的启示;梦的启发”解释了灵魂观念产生的渊源。

另外,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到人殉与厚葬,来解读古代人的灵魂不灭观。

第三节从古希腊罗马先哲的灵魂与轮回观,到第四节,古印度的自我与轮回说,东西两大文化体系解读古代人的灵魂不灭观。

这一章从“古今中外”——来说灵魂,使读者有了便捷的复读机缘。

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是文中的扣题篇。

第一节“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是从佛陀对生老病死等苦的悲愍,决心为自己为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对生死问题的考虑和出家修道,苦修修证,到证道的过程,来说明佛陀对轮回的思考。

“缘起法与生死轮回之中道观”、“佛典中对人死断灭论的批驳”,是本章的第二、三节。

第四节“迦叶和弊宿关于断灭论的问答”,是讲《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中批驳人死断灭论的故事。

经载:有一名为迦叶的人,为释迦佛弟子,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迦叶罗汉游化到北印拘萨罗国的斯波酚村。村中弊宿长老常怀异见,反对轮回说(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宣扬人死后没有来世,没有再生,没有善恶报应。迦叶罗汉向村民宣说,死后有来世,有转生,有善恶报应。两人生起辩论。

(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

弊宿长老说:“人苦行杀生、偷盗、淫乱等恶业,死后堕入地狱,使人难以相信,若实有地狱,他应来报,使我知晓,才能确信。”

迦叶答言:“比如有盗贼屡犯王法,被国王捕获拘禁,下令斩首,此贼温言软语乞求行刑者:请您暂且放我回家,辞别亲知故旧,然后再来受刑吧!请问,那行刑人会放他回家吗?”“不会”。“同为人类,尚且不放,何况身死命终,堕入地狱,那无情的狱吏鬼卒,岂肯放他回来报信。”

弊宿又问:“既然沙门、婆罗门说行不杀不盗等十善的人死后皆生天上,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死者来报其生天之信?”

迦叶罗汉设譬喻回答:“比如有人堕于茅厕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娱乐其心,你说此人还会再投到茅厕中去吗?”

“不会。”

“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这人间地面臭秽不净,天神们离地面几百里外,遥闻人间臭味,臭于茅厕粪坑,那生天者饱享五欲之乐,快乐无比,岂肯再返回人间报信。”

弊宿又问:“我有个亲戚,净持五戒,按沙门、婆罗门之说,他死后应生忉利天。他临终前,我曾嘱托:‘你若生天,见实有天堂,请来告诉我一声。’但他命终之后,并未来报,这不是说明没有后世吗?”

迦叶罗汉答言:“人间的一百年,只当忉利天上一日一夜,也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忉利天人寿命千岁。你亲戚生前净持五戒,命终必生忉利天。他上天后,也许会想,我刚生此处,先娱乐游耍两三天,然后再报信,你说,纵使他来报信,你能见到他吗?”

“不能,等他来报,我已死去多年了。”

弊宿又问:“你说忉利天寿命如许长,谁能证明?”

迦叶罗汉回答:“比如有人生来失明,从没有见过五色、日月星辰、丘陵沟壑等的形相,有人问他:‘五色、日月星辰等是何形状?’盲人答言:‘没有什么五色,日月星辰等东西。’弊宿,你说盲人答得对吗?”

“不对。”

“忉利天寿也是如此,实有不虚,你无天眼,不能亲见,便说为无,岂有此理。”

弊宿又问了许多的问题,迦叶罗汉一一解答。

迦叶劝弊宿放弃对自他有害的断见,并设喻劝导,弊宿还是不信,又反诘说:“你们既然宣扬行善生天,快乐无比,那是死了比活着要好多了,何不自杀早享天上之乐?”

迦叶罗汉答言:“过去有一个修道者,已一百二十岁,他有一妻二妾,妻先有子,妾方怀孕。不久,修道者命终,其妻对妾说:家中所有财物,都应属我所有(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没你的份儿。妾言:且慢,等我分娩后,若生下男孩,遗产便应有我一份;若生女孩,你将她养大嫁出去,将得到一份财礼。不料妻的儿子却几次三番向妾索要遗产,妾无可奈何,便以利刀自剖其腹,既害自己,又害他人。”

经过多番辩驳,弊宿长者终于接受了死后非断说,并自愿受三皈五戒,成为一名佛教徒。

(学者推荐)陈兵教授:佛教与东方文明的振兴

弊宿与迦叶的对话,对当代的人们仍具有启发性。

这章第五节——《大智度论》论证人死非断,从大乘龙树的名著,多方面批驳人死后“但见其灭,不见更有出者受于后身”的人死断灭论。

“无我说与对有我论的批判”、“无我与轮回的关系”、“关于轮回主体的再思考”三节中,以纯正佛法讲述生死非断非常之理。这一章是该书的核心部分,似蜡烛之烛光,照耀周处。

龙树所举的人死非断的理由,大略有八:

一、由众生天性知必有前世之因;

二、以肉眼有局限性,天眼了了见故,知有前生来世;

三、形成生命的主因烦恼未断故,知有来生后世;

四、由宿命通,知必有前生后世;

五、由身心关系可推知有来生后世;

六、由圣人经典知有后世;

七、以圣言可信故当信有他生后世;

八、依缘起法知必有前生后世。

举八条理由,几乎打通了理性在解决生前死后问题时可能走到的思路,以理性论证死后续存的一切可能举出的理由。

佛教非断非常的轮回论,强调无我、空,又怕一些人对无我片面理解,陷入另一极端“恶取空”的邪见,实际上是坚守中道的原则。肯定俗我假有与常一自常的真我为无,是同一缘起法则内蕴义理的两个方面,犹如手心手背,并非矛盾,而是同一个道理。

依缘而有,生灭无常故,必无常一主宰之我;依缘而有,生灭无常故,必然相续而生,前后有因果关联,此则必有主体人格,分别自他意义上的俗我、假我,必有身心的念念相续和阶段性貌似稳定的相似相续,生前既如此念念相续,临终最后一念灭后,也必然不间断地生起死后的身心。

至于涅槃,只是如实观无常、无我的实际,而息灭了心中所起烦恼、无明后净化了的精神境界,烦恼虽灭,净心恒存。

《生与死》中佛教的轮回论,从第三章开始,作者系统性地将佛教中的名相做了介绍,其中对“业”与轮回,分几个单元:对业的含义及种类;业因果报定律;善恶果报与生死轮回;业性本空与业果相续;业由心造,回转有道;野狐禅公案;佛典中对宿命论等的批判;佛家因果说的伦理学价值等一一介绍。

“佛典中对宿命论等的批判”中指出:“佛教中道的业力因果说,不仅从缘起法则出发,否定断、常两极边见,而且还否定宿命论、神意论、机运论等多种不符合缘起法的异论。”

从缘起法来看,宿因论错误在于把今生一切果报之因,机械地、片面地全部归诸宿业,违背了因果念念相续,违背了因依众缘,报通三世,非一切果皆由宿因,尚有现因现法果的定律。

读懂了这一章,等于是复读了核心思想,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学习。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分为:众生的类别;皆依食住,皆有生死;天界奇谈;似天非天——阿修罗;鬼神掠影;地狱漫游;畜生种种;《楞严》十仙;劫灾与众生之来源;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共十节。

这一章对五道众生依次作了介绍,特别是详细地对鬼神、地狱的描述,是对造恶者的警告,如若不止恶从善,轮回的目标将是恐怖的那个世界。这对缺少敬畏的人们将是很好的普法教育。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分为:死亡诸相;藏密所说临死诸相;中有情状;《正法念处经》十七种中有;藏密所说中有境界;到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共十六节。

这一章是全书的又一个重点。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只有“经验”的别证,通过对死亡篇的了解,基本能了解到死后的情状,也知道了投生的要则,而这一切完全由自己的善恶感果来决定。如果有畏恶之怖,则必止恶行善,落实行动,改良己心,这样才有投生乐土的可能。这一篇最能触动人心。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分为:生死唯由心所作;心的功能;业从惑起;惑由不如实知;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生死唯一真心现;生死只在一念中;三层身心与轮回,共计八节。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共计八节。

第八章——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共计九节。

第九章——史料中的轮回事件,共计十一节。

第十章——轮回说与心灵学。分为:再生人何其多;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脱体经验;魂灵、鬼及其它奇事;对有关生死的超常现象的解释;从佛法看心灵现象,共计六节。

早期西方的心灵学研究认为,人死后续存并能通过与无形实体交流来获取的证实的一种观点为主导。其研究成果相当可观,积累了成千上万件经过周密调查观测的超常事件记录报告,这类事件有再生、魂灵显示、鬼魂作祟、脱体经验、濒死体验、神动现象、巫术、灵魂照相术等,实际上多属中国古籍中所载记忆前世、死后复活、见鬼神、神游、闹鬼等事件。

这类实实在在的现象,虽然尚不能完全揭开生死之谜,但毕竟打开了一些可以窥视黑幕内情的孔洞,提供了大量暗示着死后续存、轮回转世的证据。

作者在所举的证据中,国内外的“复活事例”就有多处。

濒死体验是指在死亡之边缘上经历的主观体验。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一直是医学、哲学家所关注的实验课题,他们相信这是对生死之谜破解的突破口,因为有关的数据记录对研究分析有所帮助。

那么佛法是如何看待心灵现象的呢?

佛家中的唯识学认为,往事的遗留信息,储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人不能自忆三、四岁以前事,应是脑中的记忆机制未能发挥其功用。实际上因为有“隐性记忆”,一切人能记忆前生,是不在父母交合受孕投胎,而降生之际或出生以后投胎,其神识未经住胎之谜,便可明记前生。

还有,是因为修道而开发了宿命通,将这种神通力带到后世,如活佛转世不昧宿因之类。宿世多生的历程和遗留信息,皆储藏于自心阿赖耶识仓库中,乃至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众生、诸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出一绝对真心。

佛学虽说人死非断、轮回转世、鬼神实有,但并不建立灵魂之实体以解释此类现象。

佛学观察生命现象的根本立场是辨证的缘起论、中道身心境不二论,认为众生的存在是色受想行识——身、心、境或心与物的集合体。

密教中,密乘心色不二,心气不二,以符号表法的深奥理论,严整的加行正行次第,将三乘旨归、三学六度、法报化三身、众生死中四有摄归一座瑜伽观行的殊胜方法,及特有的超生脱死、度亡利生等密要,是见证解脱的重要法门。

学习佛法最大的目标是——解脱生死,证于涅槃。

学习佛法最大的动力是——记忆死亡时时刻刻就在我们面前。

最好直接入手的修证方法是——参生死。

周恩来曾在《生别死离》中说:

生死参透了,

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周恩来是一代伟人,他为人民的利益,出生入死,有这般的豪言,革命家既不怕死,也不求死。

同样,学佛之人也要有这种态度,要保持对人生无常的认识,祖曰:“沙门者,学死者也”,又曰:“念佛待死”,。只有这样在学佛道路上才可能不退转。

人们关于自身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原始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即“灵魂”不死的信仰,尽管试图从先进技术寻找答案,在没有确定的答案前,人们还是半信半疑,这种态度引发了错误的人生轨迹,拉布吕耶尔说:“有三件事人类要经历:出生、生活和死亡。他们出生时无知无觉,死到临头时痛不欲生,活的时候却又怠慢了人生”。

佛教正是对错误人生态度提出校正的方法,佛教轮回说不片面着眼于灵魂或物质,而是从朴素辩证法缘起论出发,把生命活动、众生看作身心合集、心识主枢、非断非常的流变过程。其论述三界、六道、十法界之事相、因果,及生前、临死、死后情状,至为详悉,在建立的哲学体系中也有独到之处。佛教终以禅思内证之实践为依据,是修证的心得。“禅思与辩证哲学紧密结合以开发潜在智慧的方法,使佛家的生死轮回说具有了超时代、超阶段的性质和价值。也许具有永恒的参考价值。”

不具佛智的世人凡夫,已把诸法实相分成两半(生死轮回的现实人生与涅槃解脱的理想境地),已有厌离一切皆苦的世俗世间之心,因此就有作为一种道理世俗谛的四圣谛,跳出两者之分,了悟生死与涅槃原本无二,涅槃即在生死大海的修证体验之中。“佛家不假天启、传统之类的外力,完全依靠生死体验,内省工夫,智慧洞见,心性涵养等内在精神本领,去如实观察世间一切,其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宗教,有助于我们建立现代式的生死学(理论)与生死智慧(实践)。”

陈兵教授的《生与死》名为研究死亡,实则是探讨人生的著作: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这与他的《东方文明与佛教禅学》同为两部重要的著作。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