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试论屈原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内容提要】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本文原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关于楚辞中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古今论者可谓多矣。尤以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思想束缚被打破,对此问题的研究者更是层出不穷。学者们各成一说,难见其学术传承,更易给后学者带来研究困难。因此,欲探究屈原的道家思想,需先对这段学术史进行梳理。

日本汉学家小柳司气太是上世纪较早谈及屈原道家思想的学者。他于1931年刊登在《东方学报》(东京第一册)上的《文化史上所见之古代楚国》一文,指出屈原《远游》“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及“载营魄兮登遐”分别与《庄子·大宗师》“道可传不可受”及《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兮”相通、《渔父》中渔父辞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老子》“和光同尘”同为一种处世说。此文先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得出道家思想渊源的鬻子及发挥光大道家思想的老子、庄子、皆为楚人,而后再指出上述楚辞与道家著作相关处,实因作者并非想专论屈原与道家思想之关系,而是论证道家思想渊源于楚地这一观点。但他所论反过来亦解答了屈原道家思想之来源问题,即楚地的道家思想。小柳司气太是上世纪较早指出道家思想渊源楚地,且楚地道家是屈原作品中道家思想之来源的学者。该文刊行不久,即被当时清华学子李峻之翻译成中文,于1933年收录至《李峻之遗著》一书,冯友兰为此书作序。

1934年,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册“楚人精神”一节中,认为《天问》对于一切人神传说加以质问,与《老子》《庄子》对一切传统思想制度加以反对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皆由于楚人多有极新之思想。他在文末引小柳司气太的内容为注,用小柳司气太“道家渊源于楚地”这一结论来说明楚人之极新思想是由于楚地道家思想之影响。此书虽未对屈原与道家思想之关系展开论述,但冯友兰先生受小柳司气太的观点启发,已注意到屈原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其后,亦有学者关注屈原之道家思想。陈寅恪先生于1950年发表在《岭南学报》的《崔浩与寇谦之》一文,由《晋书·孙恩传》(注:孙恩为东晋道士)材料两则:“恩穷戚,乃赴海自沉,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天堂,我寻后就汝”推测《离骚》篇末“从彭咸之遗则”,是道家自沉成仙思想之体现,得出“《离骚》当与道家有关”的结论。陈的结论虽不属创见,但为研究屈原与道家思想之关系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即屈原或受道家成仙思想影响。早在30年代,陈寅恪先生曾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做了两篇审查报告,对冯著评价甚高,陈寅恪先生上述结论是否受冯之启发不可获知。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文革期间,学术界一片萧索,鲜有谈及道家与屈原之关系。文革结束后,冯友兰先生以八十几岁高龄开始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在第一册“老子和道家哲学体系的建立”及“稷下唯物派”这两章中,他对之前在《中国哲学史》书中未展开讨论的屈原思想与道家思想之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在讨论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建立时,冯友兰先生继承小柳司气太的观点,认为老子为楚人,道家与楚地深有渊源。其后论稷下唯物派,他认为道家在战国时已向法家过渡,而过渡之任务则由稷下唯物派完成,战国时屈原受稷下唯物派的影响,表现为他相信宇宙的根本是“元气”,相信“精”“气”说。冯友兰先生还提出屈原《离骚》之“内美”“中正”,即道家所说的“内德”,亦即精气。此属创见,为解读屈原形象提供了新角度。整本书论及屈原的道家思想,主要是为说明稷下派的思想在战国有很大影响,但是却给研究屈原道家思想的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983年,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在楚史研究会年会上发表了《论屈原的精气说》,该文论及屈原的道家思想,多是继承其师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但在文中未指明其学术源流。该文亦有一些新见,如涂又光认为屈原的名与字,是受稷下唯物派的“正”“平”“灵”等精气说影响之体现,屈原之所以会接受齐国稷下派的学术思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屈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及道家思想之理想浪漫特质与屈原性格的契合,且因为齐国稷下思想属于道家,楚是道家的故乡,屈原曾出使过齐国。这些观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全面理解屈原的道家思想。涂又光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得意弟子,发扬老师之学说,自在情理之中,但作为研究楚国哲学史的学者,此文却有失学术源流分明之传统。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从事中国道家道教及文学研究的张松辉教授也注意到了道家与楚辞及屈原的关系。他于2003年发表在船山学刊的《道家对先秦楚辞的影响》一文,谈到道家对屈原的影响时,其观点与冯友兰先生及涂又光先生的论说相近,应有借鉴两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却同样未对学术传承加以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此文提出了最早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是道家,道家人物对楚辞的评价奠定了楚辞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这提供了新的方式,即从道家后学评价接受楚辞的角度来看屈原的道家思想,使楚辞中屈原的道家思想之内容更为清晰易见,便于深入研究屈原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自上世纪小柳司气太最早提及屈原道家思想渊源于楚地道家这一观点以来,经冯友兰、涂又光、张松辉等学者的相继传承和研究,屈原作品中浓厚的道家思想渊源于楚地道家文化这一观点已基本成定论,这一段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也得以拨云见雾。现今还有一些材料,可以成为佐证这一定论的新材料,于此作一个补充: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楚地出土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其中湖北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恒先》篇,被认为是荆楚传习的十分珍贵的先秦道家佚籍。学者李零在《道家与帛书》书中指出马王堆帛书《经法》为道家书。这些出土的道家竹简和帛书说明,楚地在屈原以前已盛行道家思想,屈原的道家思想来自楚国道家文化的说法更为可信。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楚辞中可见屈原道家思想之处,除了学者们已分析指出的地方外,还有多处值得注意,但亦待商榷。如《远游》“精气入而粗秽除”、《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九辩·九》“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中的“精气”、“清气”,应该来自稷下唯物派的“精”“气”之说,亦即道家学说,因为这些在稷下唯物派的著作《管子》中都有相似内容,而稷下派是在继承老子“道”的思想上,开始用“精”“气”来说明“道”的,认为“道”就是“气”或“精气”,于此或可见屈原接受了道家思想中的精气说;《远游》有“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而《管子·内业》有“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心术下》有“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淮南子·精神训》有“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后三者是道家著作,连同前《远游》句,都是说“道”之玄妙,同老子“道”的思想非常一致,《远游》此句应是屈原接受了道家“道”之思想的佐证。另外《远游》中还有“上至列缺兮,下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注:太初就是原始的混沌),而《管子·白心》有“视则不见,听则不闻”,《庄子·天地》有“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庄子·天运》篇亦有“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淮南子·说山训》有:“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吕氏春秋·精谕》篇有“故圣人听于无声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新语·术事》有“听之无声,视之无形”。这些道家类著作都认为“道”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与前引《远游》段的描绘非常一致,《远游》此段亦或是屈原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另外,《离骚》《涉江》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等处,鲜明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神仙”形象,这与发展到汉代的道家支脉———黄老道家有相似处。笔者认为从这些地方或许同样可见屈原的道家思想。

楚辞中还有一些语句与一些道家类著作中的内容非常相近,是否可见屈原的道家思想,笔者限于学力有限,无法一一分析,现列举如下,以待来者:

1. 《老子·十章》有“载营魄抱一”,而《远游》有“载营魄而登霞兮”。2. 《老子·十二章》有“五色令人目盲”,而《远游》有“五色杂而炫耀”。3. 《老子·三十九章》有“神得一以灵”,《远游》有“奇傅说之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4. 《淮南子·原道训》有“四时为马,阴阳为御”,《庄子·天运》有“乘乎云气而养阴阳”,而《九歌·大司命》有“乘清气兮御阴阳”。5. 《鹖冠子·能天》有“故能绝尘埃而立乎太清”,《远游》有“绝氛埃而淑尤兮”。6. 《管子·戒第》有“御正六气之变”,《庄子·逍遥游》有“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而《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7.《列子·天瑞》有“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卜居》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8. 《庄子·天地》有“泰初有无无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有无名”,《远游》有“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9. 《庄子·天运》有“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九歌·大司命》有“广开兮天门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纷吾乘兮玄云”。10. 《庄子·大宗师》有“(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远游》有“道可受兮不可传”。

结合诸家之说,及所举楚辞与道家著作之一致处,不难得出屈原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一结论,而屈子之道家思想的源头乃楚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我们可用此结论来考辨楚辞作品中哪些实为屈原所作。对此,学界讨论主要是集中在《远游》篇上。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自清代学者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近有刘永济《屈子非道家〈远游〉非屈子所作》一文,认为道家全生远害和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与屈原的贞刚秉性及救国之热情不合,故认为《远游》亦非屈子所作。但是这些依据大多出于主观推断,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对此,有不少学者进行了驳斥:上世纪7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一书中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无疑,因为屈原在当时所走的路线是法家革新、前进的路线,不是儒家的保守、倒退路线,《远游》中有黄老之学不应成为非屈子所作的证据。这是从屈子的政治立场方面来进行批驳,言之有理。其后有汤炳正先生赞同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他在《楚辞今注》中指出屈原同汉代张良、贾谊等人一样,都是黄老、刑名备于一身,积极用世与消极避世之思想兼而有之,不能因此说《远游》不是屈原所作。这两位学者合理地驳斥了《远游》非屈子作的观点,学术界逐渐认同《远游》实为屈作。

80年代姜昆武先生撰有《远游真伪辩》,论证了《远游》思想与屈原整体思想一致、《远游》的语言运用(文风、修辞、语法、韵律方面)与《离骚》《九章》基本一致,而《远游》这些方面皆与司马相如《大人赋》差异明显,从而认为《远游》为屈原作品无疑,为这一段学术争议下了一个定论,姜亮夫先生十分认同此文所说,把该文收录他的《楚辞学论文集》。后有汤璋平撰文《〈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以楚地出土前屈原时代的竹简、帛书、帛画中都有《远游》涉及的“服食”、“行气”、“导引”术这些道家内容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且在楚辞其他篇中也有反映,从而认为《远游》确认为屈原所作。该文材料新颖,有力地补充论证了《远游》是屈原所写这一观点。

现今学术界已比较认同《远游》是屈原的作品。在明确了屈原与道家思想之渊源后,笔者认为《远游》当为屈子所作。屈原作品中的道家思想,正说明了其思想的博大宏远,以及对楚国文化的推崇和喜爱,两千年后的今天仍让楚地后学敬仰不已。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

【往期荐读】

小编新书《老子疏义》已于当当、京东、淘宝、孔网等各大电商平台上市啦,以初唐体例文言疏解全篇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阐发道家形而上学,以下为当当、京东链接: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