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
(摘要)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
[摘 要]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在《老子》一书中,关于圣人、侯王怎样治理国家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说明,道家所关切的政治是以侯王、君主、圣人和国家、天下为其价值指向的。道家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在老子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比“治国”、“用兵”、“取天下”更大的政治,正因如此,老子的古代管理思想将这一切相混而获得了浓厚的政治情趣。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有十分强烈的谋略意识而成为“君人南面之术”。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政治谋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百川归海,融会而成。有了对诸流的汇集,才展示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有容乃大。在其博大中,尤为凸显的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就像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本文将探讨聚焦在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摘要)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些充分说明,道家所关切的政治是以侯王、君主、圣人和国家、天下为其价值指向的。此其一。
其二,道家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在老子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比“治国”、“用兵”、“取天下”更大的政治,正因如此,老子的古代管理思想将这一切相混而获得了浓厚的政治情趣。
最后,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有十分强烈的谋略意识而成为“君人南面之术”。
一、思想出发点
道家学说蕴涵着自成体系的古代管理思想,它们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管理道家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构成要素之一。
通常认为,道家学派源于老子,根据郭沂在《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载《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第五版)中的观点:老子乃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本文主要根据出自老聃的《老子》来讨论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是他们讲道,且以道为宗。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抽去“道”,道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老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法自然”,为其“无为而治”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哲学支撑。我们借助“道法自然”引出道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思想出发点:道是宇宙之本质,万物之母。万物皆由道而生,依道而存。“道法自然”,即道惟以自已为法,更别无所法。所以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得知,君王治理国家应循道来用“无为而治”。
首先,道是宇宙之本原、万物之母。在老子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天是万物之父,万物皆由天而生。老子则不然,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老子告诉人们,名为“大”的道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浑然而成,它寂寥无形无声,独立长存不改变,周而复始永不消失。
其次,万物皆由道而生,以道而存,而道则以自己为法。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老子・第62章》)奥是指房子的最里面,在房子的西南隅是祭神的地方,这里则指主人、创造者。老子要告诉人们的是道家管理思想,道是万物之主、善人之宝,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由道而生,所以万物必须以道而存,循道而行。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本文对“道法自然”的解释接受张岱年的看法,他反对把“自然”当做专名,而把“道法自然”解做“道取法于自然”。在他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自然”被解释成“自己如此之意”,因而“道法自然”也就变成“道以自己为法”,或者说道是“自己如此”。
最后,君主治理国家应循道而采用“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最高法则是自然而然,故道常无为,但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老子有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34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老子・第51章》)这是说,道虽生万物且为万物之宗,然而并不是像有人格的上帝主宰一切和统治一切,万物皆由道生成,而道之生万物和万物遵循于道,都是无为而自然的。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得出,君王治理国家必须循道而采用“无为而治”。无为与无不为组成了道家之一对反与复。正因为无为实质是为了无不为,所以该哲学命题为道家治国之道因谋略化而成为历代君王“南面之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治国谋略
不能把无为而治看成是让君王放弃权力,取消治理,解除对人民的一切束缚。事实上,老子正是企图借“无为”这种迂回来实现君王的治理目的,让君王运用权力巧妙地把人民束缚在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实现其治理的稳定和功利。在无为而治下,老子提倡使用的既不是赤裸裸的严刑峻法,也不是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手段,而是造成一种“无智”、“无欲”的社会不发达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实现君王对百姓的有效治理。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由此看出君王“南面之术”之实质。“南面之术”来源于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特点。古人所造房屋多是坐北朝南,由于房屋南向,尊长大半坐在正中面向南方,卑幼自然向北。“南面”、“北面”之称由此而起。“南面”用作指高高在上的治国主体,“北面”则指俯首称臣的官僚或卑下的奴仆、贱民百姓。因此,“南面之术”便自然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君王驾驭臣下、压制人民的手段和权术。既然道家思想的渊源之一是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那么老子“无为而治”成为君王“南面之术”也就顺理成章了。
“无为而治”的具体手段选择及管理谋略化倾向得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支撑。既然万事万物由道而生并依道而存,道所代表的万物运动变化总规律是反复――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达到极度,无可再进,则必然为其反面,如是不已,所以“无为而治”的君王“南面之术”主要表现在《老子》一书的弱用之术上。如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中所述:“《老子》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全面揭示了柔弱在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可以把握‘为无为’、‘知无知’、‘事无事’、。‘无为无不为’以及‘柔弱胜刚强’的真谛。《老子》的作者是正题反做的专家……作者们极为聪明狡猾,他们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却不正面陈言,更不阿谀,常常在嬉笑怒骂中奉上权谋治术。”
老子的弱用之术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静观待变:君王治国时,应遵循“静为躁君”原则,以安静主宰动躁,做到临事不惧、镇静自若而求胜人一筹。
守弱用柔:老子认为,柔弱最有生命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43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78章》)老子宣扬柔弱胜刚强,提倡守弱用柔。
知盈处虚:治理国家时,自然应选择能时时遵守天地自然之道者。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要太过分,且又虚怀若谷,毫不自傲,所以能推动万物发展以旧更新,此谓“不盈”。除此以外,还有“去余”,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这样,治理国家时,若能遵照“不盈”和“有余”原则,就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居上谦下:老子分析和讨论了上下、贵贱、难易、大小和胜败之间的关系,不主张儒家的居上示尊来维护上的神圣性,而是采取迂回方式,主张居上谦下,以下安上。
三、治国手段
从“道法自然”出发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手段。所谓“无为而治”,乃指治理国家时依循社会发展规律而顺其自然的作为。治国主体既不对人民强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又要尽力消除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无知无欲而不能为或不敢为,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道家的“无为而治”。
首先(摘要)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老子对君王的治国之道作出评价,提出理想的治国之道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第17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说,治国的君王可分为四等:最好的君王,总是在百姓之上默默地治理国家,百姓虽知道他的存在,但并不会感觉到他在为百姓做些什么;次一等的则是人民意识到自己在善政下生活,对君王充满感激之情;再次一等的是君王治国制定很多刑罚,使人民对君王存有恐惧之心;最坏者,倒行逆施,人民不但不敬畏他,还起来反抗他。君王若诚信不足、乱施乱为,人民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所以,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就是:君王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了,百姓并不知是君王的功劳,反而会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老子认为,在这样的治理下,君王和人民相安无事,大家都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
其次,老子把君王的有为看成是引起社会祸乱的根源。因此,君王必须顺应自然,采用无为而治,亦即不对人民强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老子・第75章》)写道:“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此即说,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治国主体政令繁多,百姓不胜其烦,所以便以狡诈相向,变得难以治理。老子把重税、刑杀和战争看成是产生社会祸乱的根源。他说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75章》)“朝甚除道家管理思想,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第75章》)老子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74章》)。治国主体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苛政逼得民不聊生,百姓必然起来造反。
最后,作为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国主体必须设法消除便民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陷入不能为或不敢为的境地。老子把“有智”、“有欲”看成是人民产生有为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在于消除智与欲:经济上为使人们不再争夺财货,应毁掉一切巧利之器,不贵难得之货,把黄金视为粪土;政治上,应不尚贤,这就可以避免人们争风斗智,而做到“使民不争”;精神上,则要去掉一切知识,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治国主体应制造一个禁区,使人民不敢为欲求利。老子公开声称“罪莫大于可欲”(《老子・第46章》),即谁有欲望和智慧,就给谁以惩罚,甚至是“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老子・第74章》)。由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参考文献:
[1]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何似龙 施祖留:编著《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