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内容摘要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内容摘要
以下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内容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以说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半叶。在东汉(公元一、二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公元二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公元三、四世纪间,出现一种看法,认为佛家的思想和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相近,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
到五世纪,佛经汉译如潮涌现时,“格义”的方法被摈弃了。后来出现的释义法实际是对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可以称之为“佛学在中国”。“中国佛学”则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内容摘要,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它在思想上是中国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也大量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小乘经典和大乘经典。在中国佛教中流传的则只限于大乘经典。
总的说来,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端:一是它提出的“宇宙为心”,另一是它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大乘佛教中的性宗阐发了前者;空宗(也称“中道宗”)则阐发了后者。“宇宙心”是印度佛教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佛教各派有一些共同信奉的基本观念,其中主要是“业”的理论。任何一个有情物的世界,都是他内心自造的景象。每当他有所动作,哪怕一个念头,都是心的作为。这个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要等多久才显现出来。这个后果便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这个因果的锁链构成“生死轮回”。一切有情物的“众生皆苦”,其主要来源便由于此。
按佛家的看法,所有这些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觉悟”之后,人便可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便称为“涅槃”。“涅槃”可以说,这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宇宙的心又即“佛性”)。
二谛义
中道宗(佛学中称三论宗)倡导真谛有两重,把佛教的道理分作供普通人受用的“俗谛”(亦称“世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即“真谛”。俗谛与真谛是相对的说法,在俗谛中被认为是真谛的,从真谛看又被认为是俗谛。
三论宗阐述二谛论包括有三个层次的真谛:第一,以万物为“有”是俗谛;以万物为“无”是真谛。第二,以万物为“无”是俗谛,“事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第三,真谛是指:事物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人到了第三层真谛时,便什么都无可言说了。
在这个过程中,佛家与道家有一些相似之处。佛家用“无”表达“非非”,与道家以“无”来表达超越的形象,这一点是相似的。更深一层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便是运用谈话的不同层次。而庄子所说的“坐忘”,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
五世纪中国佛教三论宗出了一位大师即鸠摩罗什,他翻译了许多佛教文献,成为经典《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内容摘要,也教导了许多弟子,有些成为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本章只举其中两位:僧肇和道生。
僧肇著有《肇论》,其中最著名的两篇是《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这是僧肇为充分阐述二谛义中的第二层次所提出的理论。僧肇还在《般若无知论》里对二谛论的最高层次——第三层次进行了补充阐述。
道生
道生知识渊博、聪颖过人、能言善辩闻名于时。道生在讲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被认为是对佛学传统的“革命”。但是他的著作大都已经佚失,我们主要从其他著作中了解他的思想。
他所创立的理论包括“善不受报”论,是从形而上学进一步发挥道家“无为”和“无心”的思想。一个人顺其自然地行事,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厚此薄彼、先此后彼或有为有不为,这就是无为。一个人如果“无为”、“无心”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他的人生就无求、无待。因为人有求就有所执着,于是就有“业”,有“业”就有“报应”。所以,人若“无求”“无执着”,他的“业”就不招致“果报”。这是中国佛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道生的另一项理论是“顿悟成佛”义,这是针对渐悟论而言的。他认为,成佛要有一个突变的心灵经验,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并无其他中间步骤。顿悟论的立论依据是:成佛在于与“无”成为一体,或者可以说,和“宇宙心”成为一体。“无”是一个整体,要么合一,要么不合一。暂时与“无”一体,乃是幻象;真正与“无”一体,必定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
道生的理论还包括:“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这是说,一切有情都有佛性。人首先应当知道自己里面有佛性;然后经过学佛和修行,得“见”自己内有的佛性。并且“一阐提人(不信因果报应,断绝善根,极恶之人),皆得成佛”。
道生还主张“佛无净土”论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认为佛的世界就在现实世界之中。除现象世界之外,别无其他实在。
最好的论说是“不落言荃”的论说。就是说,表达的思想不因所用言词而被误导、束缚。道生论述佛性时,几乎落入言荃,因为他把佛性几乎说成是“心”。在这一点上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他受了《涅槃经》强调佛性的影响,因而接近于性宗。
在他们的思想里,风流来自心灵的“自然”,它是不拘泥于儒家名教(道德规范制度等)的率性。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7毛泽东道家智慧:探讨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引发科学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