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

道家管理思想概要

摘 要 :在对道家著作中关于治国论述的梳理基础上,提出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6个主要方面:“无为”的管理原则,辩证的管理谋略,清虚自守的领导品质,注重知人的人力资源论,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把握时机的时间管理意识。

关键词:《老子》,管理心理,道家。

1 引言

古代道家管理心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珍贵的内容。就古代而言,《老子》及其之后的道家典籍被奉为经典,统治者十分注重从中汲取治理之术。大凡战乱平息,“清静”、“无为”的道家管理智慧就格外受到重视。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是其中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对于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目前一般都集中探讨先秦老子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社会哲学不,先秦之后的研究相对薄弱。如何准确地把握道家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发展的脉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道家管理心理思想,集中在道家(道教)对如何治国问题的阐述上。从历史发展看,先秦是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奠基时期。老、庄是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丰富的辩正思想内容构成了独特的管理谋略。此外,在领导心理、人力管理心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汉魏时期是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继承发展时期。较之先秦,汉魏道家就人力管理心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时间等有关的管理心理问题作出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在这一时期,《淮南子》以及道教经典《太平经》、《抱朴子》等道教经典也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汉魏以后,除了道教以外,道家作为一大学术流派,没有出现独立的强大的社会思潮,也没有产生属于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在道教著作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但是,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并没有湮灭,而是余绪不绝,并且进一步与儒家以及兵家、法家管理思想相融合。在唐、宋、明、清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中,包含着对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运用。.

2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方面

从先秦至明清,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无为”的管理原则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到达“无不治”的管理效果。

“无为”的管理心理学意义有3方面:

第一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无为”能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只有“无为”而治,才能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避免引起反感。老子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

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会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要,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老子主张“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十二章》),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乐。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提供过分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第三,“无为”在于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避免管理者主观干扰。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组织结构建立后,应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观、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也讲“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只是一个领导方法方面的主张。道家的“无为”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在道家管理思想上居于核心地位。

2.2 辩证的管理谋略

道家的辩证思想十分丰富。有无相生,以退为进,欲夺固予,是古代管理谋略宝库的重要内容。

《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的思想。它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家的“有无相生”的思想已为现代管理研究者所重视。“有无相生”思想可帮助认识企业管理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有”可理解为硬件设施,“无”可理解为企业中的软件,具体包括思想、精神、文化等。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从中得到启示,主张注重企业文化,强调“无形比有形更重要”。

道家主张以“退”为策略来获得最后胜利。老子说:“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而敢进寸而退尺’。”(《老子·六十九章》)。道家的“退”并非是坐以待毙。退的目的在于以逸待劳,避其锋芒,然后寻求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采取措施。

“欲夺固予”是老子主张的一项谋略。《老子》36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道家的社会哲学不,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作为权术阴谋固然不足为训,但将它应用于经营管理,不失为一条颇有价值的谋略。

2.3 清虚自守的领导品质

道家注重提高领导者品质。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老子》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或标榜自己慈爱百姓,节俭财用,或对此加以倡导。老子“少私寡欲”的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起了劝解作用。唐魏徵在向唐太宗上的“十思”疏中,提出了君臣要注意的十个方面道家的社会哲学不,这十个方面包含了道家清虚自守的思想内涵。

重民、爱民是道家的一贯主张。《老子》49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推崇的是没有私心,重视民心民意圣人。《吕氏春秋》《顺民》篇认为“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太平经》作者把“以民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1]

道家主张领导者要知人,更要自知。《老子》33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家还主张领导者要稳重、清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成绩面前,领导要克服骄傲情绪,不要骄傲自满:“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老子·三十章》)。

因时因势而变,是管理中的权变思想,也是道家对领导者的一项品质要求。老子以水为喻,提出因势而变的思想:“上善若水。..动善时”(《老子·八章》)。《吕氏春秋》写有《贵因》篇,把“因”提到重要地位,首次对它作系统论述。

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道家强调上下要相互依赖,协调一致。《老子》39章指出了上下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贵以*为本,高以下为基。”《淮南子》主张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君臣同志”(《诠言训》)。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有“并力同心”[1]的主张。唐贞观统治集团主张领导者诚信,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护和支持,“诚信立则下无二心”(《贞观政要·诚信》)。明代朱元璋把“与卿等同心共济” [2]作为是取得天下的成功经验。

2.4 注重知人的人力资源论

道家不仅指出“知人者智”(《老子·三十三章》),而且总结了知人方法。庄子曾借孔子之口提出了观人“九征”,讲了知人的九种方法,《吕氏春秋》据此提出“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知人法。这是对先秦时期知人法的总结,也最为全面。《淮南子》的主张与《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知人法基本一致,只是在考察的内容上要省略一些。《淮南子》选取的是“贵”、“富”、“穷”、“*”、“贫”这5种境遇进行观察。“六验”除“守”、“节”外,还考察“僻”、“特”、“志”等方面的品质特点。唐代魏徵向唐太宗陈述的知人法,基本沿用了《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只是在内容上少去了“通则观其所礼”,“听则观其所行”2项。

道家认为善于用人的领导是谦下的。“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六十八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人的不同特点,根据人的不同才能、特长任用人。老子提出“无弃人”的思想:“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淮南子》进而提出“因资而用”、“人得其宜”(《主术训》)的用人原则。《太平经》在回答如何用人的问题上,提出“问能而仕”的用人原则,“各问其才能所长,以筋力所及署其职”[1]。

2.5 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

决策是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作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专制制度下,国家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君主一人之手。而要保证作出正确决策,就不能不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先秦道家主张领导者不自以为是,不自大自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这一思想暗含着听取众人意见的思想。《老子》47章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之说。《淮南子》对此作了新的阐释,指出善用众智、众力是实现“知天下”,“见天道”这一目的的手段,“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主术训》)。《太平经》注重沟通民情。把民气上达作为是“太平”的征验之一,作者还建议设置类似如今“意见箱”的“封”,作为信息沟通的渠道。在管理层内部,《太平经》主张“上下革谏” [1]君主纳谏,臣子直言,这在贞观统治集团治理中得到成功地运用。明代朱元璋赞扬唐太宗“屈己从谏”,同时希望臣子能“尽忠进谏”[3]。

2.6 把握时机的时间管理意识

先秦道家主张根据时势的变化而行事,“上善若水。..动善时”(《老子·八章》)。并且对时间的价值也有一定的论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吕氏春秋》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事情的成功在于适时而作。它说:“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还把时间与成功事情的难易联系在一起,“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汉魏时期道家著作中,对时间的价值有一定的论述道家管理心理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对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视。《列子》认为凡事及时而作就昌盛,错过时机就败亡。“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天符篇》)。汉魏道家在其论述中还涉及到若干时间管理的方法。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列子》说:“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杨朱篇》)。二是见缝插针,提高效率。《抱朴子》提出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不饱食终日”,废除那些斗鸡走狗、畋猎博弈、迎来送往等与活动目标无关的内容,集中精力于目标活动。它说:“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息畋猎博弈之游戏,矫昼寝坐睡之懈怠。”(《抱朴子·外篇·勖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