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前几天刚写了一个“上善若水”,未尽兴,今天继续。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小有差异。

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讲,并没有必要纠结这些。2000多年的超级大脑们审核这5000个字,不知道审了多少遍,错也错不到哪去,改也没改多少。如果这些人都认为是这个样子的周易大数据,你如果不这么认为,谁有问题的可能性大一点呢?当然,看到最早版本的老子,甚至看到原版,那会更逼近老子的真实表达。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完美,这原版可能没有。至少现代考古尚未发现。这有可能秦始皇焚书烧了,或者项羽烧秦宫时候连带着给烧了。据说,当时秦宫有烧禁之书的副本。

我们现在了解《老子》,更多的,实际是把它当一位老者的谆谆教导就可以了。信不信、听不听由你。老子扔下书就跑,什么含义呢?你猜!这些事情都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了。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中出现“水”字,有两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最好的善像水一样。水,利万物,却不求回报(得、德))。处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下,水,简直就像道一样。老子这个道,不是通常可以表达出来的道,而是总的,所有的,这种唯心意义的全面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常说的那种道。这是在贬低百家争鸣时期其他学说或思想都自称为道,同时确立老子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总的道、真正的道。开篇就名义。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普天之下,水至柔,但是,攻坚最厉害的,居然也是水。当时周朝已见势衰,诸侯躁动,三家分晋关键之役用的是水攻。

水的特性是什么?“柔!所以《老子》全篇与“柔”有关的话很多。而且这个“柔”都是跟“刚”相辅相成的。那么水似“道”,转变为“柔”似道了。但水真“柔”吗?这个“似”和上善若水的“若”,仅仅是像吗?同时还是“有些不像”的意思。为何唏嘘?这种阴阳一体的思想,表达很不容易准确,也很不好表达。

看《老子》要留神,老子原文应使用的是楚字,甲骨文之后的另外一种演变,和金文在表意上并不完全相同。既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同时有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在里面。金文是铭文,强调表意的准确性。而老子的字,强调的是字表意的哲学性,更接近甲骨文的意向方法。他在表达一种当时的字不能准确表达的表意功能。像与不像如果同时用一个字表达,怎么表达?而且还要表达出有几分像,几分不像。这字怎么写?

老子说的每个这种有反义词的字,那么这个字意里面也都同时具有反义,仅仅是程度不同。后来儒家将这种程度用中庸来解释,一种适合的度,变动的度,而并不是持中。

无是最小的有,那么柔呢?最小的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柔弱的意思。老子的思想如果你这么理解,那么他可不消极,而是一个韬光养晦,待机而发的白发智者。张三丰的武术能打人,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的。而且,太极武功显示出这种以柔克刚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以柔克刚,伺机而动的特征。武术,不是体操,终极目的还是在于有效的技击。不能为技击而放弃德,这才是止戈为武的古意关键。后人理解了止戈,但是武字多出来的一横哪来的?别忘了伏羲一划开天地!那一横是道,是度。

这就是老子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思想,这种思想,后来转化为太极。其和后来儒家推崇的《周易》基于阴阳这方面,是同样道理。也是《周易》文化的继承。

以下是全文中几处说“柔”的地方,一点也不“柔”。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以柔克刚,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个柔,不仅可以攻坚,而且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柔得强大,柔得至坚。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老子》很消极呢?老子提供了一种与《九阳真经》极端相反的《九阴真经》的策略、方法。

把《老子》拐带消极的有两个因素:

一、庄子学说虽然也称道家思想,但是庄子把《老子》的思想学歪了,学偏激了,学消极了。

“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 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 )或"工具性的道家"( ) 。”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

以上三段引用,说明一个关键问题,《老子》的思想,也是基于《黄帝内经》和《周易》古代思想的继承,而且,兼容当时的法(术势法)、墨这些偏于阳刚的思想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以柔克刚,那么其很现实,很有目的性,一点不消极。而庄子思想也号称道家思想,给老子的这种思想给搅合了。

二、后世儒道思想之争,儒家转变为儒教,占了统治优势。所以,在解读《老子》过程中,稍有小动作,一是利用道家庄子的逍遥思想,将“无”绝对化解读,放弃“无”字的甲骨文古意,这样在儒家嘴中“无为”变为“不作为”。并无须改字,但是改了字的解读;同时,利用这种解读,将其冠以“道德”之名,并加以融合,促成儒家中偏消极的田园思想。同时,道教形成,也兼容了这种儒教意义的无为。只有道教中的武学方面,恢复了《老子》的最初思想。

古代,德通得失的得。与现代意义的德没关系。但是,通过儒家生意解读,学会处理得失,也就变成了道德。儒家无须强硬改《老子》中的字,这会导致后世迂腐书生跳出来反对,但只需改变“无”和“得”这两个字的字义,便可成功将《老子》消极化。而现代人看《道德经》通常理解的“德”和“无”是经过儒教改造的现代意义,而非甲骨文的古意。

现代人读《老子》,出现两个极端的解读倾向,与上述两个原因有关。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那么老子认为水似道,为什么又总是表达了说不清、看不清的意思呢?

古代的思想是数理思想,是基于当时简单的数学的启发形成的道理。可是水如果用数学拟合表达并不简单,而且是古代数学不能解决的。

水的完整表达需要四维体系。我们通常简化的sin波可以做为二维的简化的、静态的水的表达。真实的水波是我们看见的三维水波。而水波又是运动的。运动的三维物体需要用四维表达。

水波的运动做为第四维度的因素,如果理解水波的三维长度描述和运动是不同的数学要素,那么这实际是一个混沌数学体系。只有将运动这个要素,转变为长度单位,才可形成笛卡尔数学坐标系的线性拟合。也就是如相对论将时间用ict的方法转化为长度,才可产生线性的数学拟合。那么运动的v需要用vt来表达,才能让水波的四维的数学性质统一。而水波更复杂在于,光速是假定恒定的,而水波的速度又是变化!也就是即使你明白相对论的四维数学拟合方法,依然不能准确、唯一性的描述运动的水!

要理解这些,需要明白上世纪初产生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能做到用数学方法拟合水的运动。

而水的运动,由于v的不确定,是有混沌数学体系特征的,也就是会出现混沌数学体系意义的蝴蝶效应。起初测量的微小误差,就会让最终的拟合计算结果与现实毫无关联。虽然有线性拟合的数学表达,可是对于水的未来,我们依然不能准确数学唯一性的预测表达。那么数学都拟合测不准的水的未来,用古代哲学的理如何可以说得清楚呢?老子说不清楚,说明他想到了这个多出来的运动因素产生的复杂结果,但是当时的数学能力,没法用数学原理告诉老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里的冲,被后世儒家有意曲解,解释的互相之间都打架,就没有一种是解释天文的。从《尚书》可知,古代已知夏至、冬至,也知冲这个天文学的意义。古有专门监天的部门,而专门负责管书的老子不懂天文意义的这个“冲”吗?基于《老子》的后世的太极理论,冲实际描述了一个在180度的位置,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被表达为颠倒阴阳的关键共振点。但是,老子却认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就是“冲”这个道理,在用的时候,有时候是不好使的。所以,老子这个道《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才没法准确表达。这个冲《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错也错不到哪去,这个关键,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这才是老子要表达的基于甲骨文“象”的意义的一种不可知和未知。而这些都包括在老子唯心的总“道”里面。

老子的《老子》,我们真懂了吗?

标签: 数学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