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1、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讲“有物生于宇宙(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2、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3、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而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从世俗文化出发,去探求人类社会各

4、近来有一部大片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去寻找一种怎样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方法。 一说起国学,总是令人想起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实国学的范围浩瀚淼茫,百家争鸣。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我却独对老庄之学颇感兴趣。 人们总是喜欢将孔孟之道连在一起说,其实孔子和孟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5、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这一点他比孔子更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如果说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是

6、积极入世的话,那么,老庄学说则充满了出世、甚至厌世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其中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庄子齐物思想。庄子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7、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哲学家所引用。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这种理论哲学方面运用很广,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孔孟与老庄的比较之 治国有方 中文092鄢杨 学号: 中文摘要: 春秋战国,一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时代,在社会形态上,奴隶制逐渐解,封建社会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整个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

8、社会现象,各钟学派拔地而起,且纷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自成体系的学说。儒家和道家都是当时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门类派别。它们之间以相互联系和彼此区别的状态存在着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并且至今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而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孔子、孟子,以及道家学派的佼佼者老子、庄子,他们在治国之道上都有哪一些比较突出的见解和成就呢?关键字:共存 以仁为本 无为而治正文:在对孔孟与老庄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认识到有儒、道两家是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别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此前提之下然后再具体展开孔孟与老庄的比较。“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内容的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9、核心,恐怕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整个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核心。而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时,孔孟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顾名思义,他们主张从自身修养出发,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首先从统治者出发,应该实行“仁政”,即以人为本,爱民,富民。能够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从百姓的角度去进行国家的治理以及政策的实施。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整个社会道德角度出发,通过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公共道德准则来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统治者以这种“爱人”之心去管理自己的国家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民众

10、;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统治者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然后又通过富民和教民来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及生活水平,如此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下与比较有序的状态下稳步前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更是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在治国方略上,孔孟都一致遵循着这种德治方针,基于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肯定,统治者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辨明义利,通过贯彻与民以利的大义,把“爱人”化为实际行动;普通百

(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11、姓则通过创造和谐完美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状况来使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得到进一步实施。总之孔孟主张的德治和礼治,可以充分表现和反映社会最广大百姓的愿望,处处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而说到老子和庄子的治国之道,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无为而治”。它主要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的,主张统治者无主题,无“目的”治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放任自流,也就是完全让下面百姓放手去做,去谋求生存,需求之道,而且在这其中并不设立固定的中心主旨,统治者与民众百姓和平共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说的就是一切跟着老百姓走,没有中心就是一切以百姓为核心。“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

12、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说自然之道好像拉弓一样,太高了就按下一些,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自然之道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做任何事都要符合自然之道,不要刻意为之。除此之外,统治者还应做到不要打扰百姓的生活,尽量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追求而略加引导即可,这样百姓也就不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样意义上的君民和谐来达到无为而治,无为之治的效果,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从治国方略上看来,不论是孔孟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国,还是老庄的无为治国,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相

13、同的:即通过统治者和百姓的共同努力,实现君主和民众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来使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实现和谐,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比较稳定,进步,繁荣的境界。不同的主要还是方式上即治理国家的手段上的不同:孔孟一派主张统治者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姿态去体恤百姓,感受百姓,切实做到一切从民众角度出发;而百姓应专注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因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设想:民众素质再高,统治者不重视,就会出现暴政,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君逼民反,社会濒临崩溃;同样,君主实行仁政(李向东)庄子讲“无为”,为什么要无为?,然而百姓素质不高,上行然而却下不效,百姓甚至会欲求不满,如此一来,国家照样治理不好。而老庄则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统治者不插手百姓的正常生活,甚至不加以约束,放手让底下的人来做。而民众则以一种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劳动,去改造社会“上无为而下有为”。这样一来臣民都处在辛苦忙碌,积极有为的状态,掌权的人处在一个掌握权力,指点江山,奖惩导引的地位,无为却永远最主动,凡事都可灵活掌控,臣民干好了归功于掌权的人创造了好的条件,干得不好也由臣民负责,掌权人的责任很小。老庄这种治国理政的想法,在如今看来,虽有一些精兵简政的味道,但未免过于理想化。总之,他们认为治国理政能做得越简单越好。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