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它作为一个学派,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创立的。“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此文载于今本《史记·太史公自序》。其中两次提到“道家”。后来,刘向、刘故领校群书,写成《七略》,把“道家”列为诸子十家之一。《汉书·艺文志》按照《七略》的分类法,把从先秦到西汉时期“道家者流”的著作归为一类。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在司马谈之后,“道家”的名称被普遍采用“道家”作为一个学派,虽然正规地说攀始于老子,但是,它的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老子以前很久。《汉书,艺文志》把殷代的伊尹、辛甲、西周初期的太公望子和春秋前期的管仲看作道家的先驱,列出了他们的若作,并进一步认为,道家是由古代的史官逐渐演变而成的。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史官的职责是记事,但不是记一般的生活琐事,而是记有关“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大攀。史官从这些大事中引出“秉要执本,清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道理,形成了道家的理论。朱熹甚至猜度老子的五千言是“古已有之”的著作:“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事实上,老子的五千言作为道家的代表作是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它虽然有久远的思想渊源,借鉴了前人的思想资料,但它是根植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兼并与争夺非常激烈。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从冷静的观察和切身的经验中认识到了柔弱、后退、知足、知止的特殊价值。比如,春秋初期,楚国大夫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要职,家无一日之积。国王每次给他停禄,他都逃走,到不给他傣棣的时候才回来。当时一些人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他解释说,现在社会上贫苦无告的人很多,而我富得流油,决不会有好下场,“我逃死,非逃富也。”《国语·楚语下》郑国大夫公孙黑肪在临死前宣布除留下少量的祭田以外,将自己其余的封邑上交。他说,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可以延缓灭亡。齐国大夫晏婴拒不接受国君给他的邶殿六十邑,并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在春秋时期许多逃富、贺贫、辞邑、知足、知止的事实中,一些发生在老子出世以前。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老子着重总结了兼并者灭亡的教训和知足者后退而保身的经验,又借鉴了历史经验,于是创立了道家学说和学派。道家是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论”是道家标宗立派的理论,也表示出道家的基本特点。在西汉初期,人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用“道论”来概括道家的学说。比如,《淮南子·要略篇》说:“道论至深,故多为之辞以抒其情;万物至众,故博为之说以通其意。”《淮南子》虽然综合了各家的学说,但以道家的学说为主干。它所说的道论,主要是指道家的理论。把“道论”等同于道家学说的是司马迁。他说,太史公司马谈“学天宫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这里的“道论”是与“天官”、“易”并列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学说,即道家的学说。传授这种学说的黄子恰恰是“好黄老之术”的道家人物。这一点,《史记集解》引徐广的话作了证明。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道论”本来是道家学说的特称,但它后来成了学说的代名词,可以泛指各个学派的学说。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基本特点主要不在于“道论”的名称,而在于道论的实质。虽然各个学派都可以谈“道”,或者建立了自己的道论,但是,道家学派的道论同其他各个学派都不同。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老子所概括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道论具有超常性。它要求摆脱常规常见常名而对世界作出新的解释。这种超常性集中地表现为视角的转换,即从事物的正面转向事物的反面:“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道家视角的这种转换,使道家对事物的观感与常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与常人不同。比如,一般人只看到“有”,道家则强调“无”的作用和意义,主张“有生于无”;一般人强调有为,道家则强调无为,主张充分认识“无为之益”;一般人贵强而残弱,道家则贵弱而残强;一般人喜欢称雄出众,道家则主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一般人主张求进趋前而得手道家思想论文1000字,道家则主张求退、知止和知足。

凡此种种,道家的所思所为无不有悖于常识和常理。正因为道家学派的道论能够超越常识和常理,强调从反面去看待事物,所以,它表现了思想的深刻性和全面性,表现了机敏、替觉和智慧。但是,一些人不能真正理解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的思想,以为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柔弱胜刚强”的奇迹,都必须后退知止、“不敢为天下先”。这不但是一种片面性,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导致消极的结果。道家学派的道论包含丰富的内容。它着重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终较深层次的联系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往往着重强调或坚持道论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从而形成道家的一个派别。从先秦到宋元明清,道家的派别很多。兹举例如下: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一).养生派、这一派以《吕氏一春秋》的《重己》、《本生》、《贵生》、《情欲》、《尽数》、《先己》等篇为代表。主要发挥道家“长生.久视”的观点,提侣键康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即遏欲以养生:‘“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二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遏欲。”认为长寿健身之道,在于顺应生命自身的规律,而嗜欲无度恰恰是一与生命身身的规律背道而驰的。养生派从重生、养生的角度对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作了批判,指出王公贵族穷奢极欲是致病的根源,他们的生活方式根本不值得留恋和效法。比如,他们出门乘车,人门用辇,追求安逸,这恰恰是筋骨衰退的原因;他们一日数餐,肥肉烈酒,一饱再饱,这不过足烂肠之食;他们沉迷于美色和淫靡的音乐,追求声色之乐,这恰恰是伐性之斧。道家的养生派由于以长寿健身为宗旨,所以它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墓础,并与医药学、保健学有密切的联系,信奉者很多。比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进一步发挥了道家养生派的观点,指出王公贵族养尊处优的生活恰恰成了重生养生的对立物,足以销金砾骨。

(二)主玄派。这一派以汉代的扬雄等人为代表,主要发挥道家“微妙玄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观点扬雄主张以玄为本,认为玄就是虚无。它尤形无状道家思想论文1000字,却是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源。汉代的冯衍主张“贵玄”:“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腆之贵玄。”贵玄论固然是一种世界观,但它着重发挥的却是离尘绝俗,“恬然肆志”的人生观。稍后于冯衍的张衡撰写《思玄赋》。提倡思玄:“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其弗违。”东汉的仲长统追随其后,主张“安神闺房,思老氏之一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西一晋哲学家皇甫谧提出玄守论。主张超越群体。超越现实,追求“至道”、“至德”、“至通”的绝对完善状态,追求“至道无损、至德不益”的绝对稳定状态。道家的主玄派在主张虚无与超越等方面.与道家的逍遥派颇为一致。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三)逍遥派。这一派以庄子为代表,用道家以虚无为本体的世界观看待人生,认为理想的人生应当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而使精神得到超越和解脱,主张“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派代表了中国古代一部分士人的愿望与情趣。这一部分士人或者对现实不满,或者无力改革现状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因此,在庄子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人加入逍遥派。东汉的思想家仲长统主张:“消摇(逍遥)世之上。脾脱天地之间,不受当世之责,永保性命之期:”西晋哲学家郭象认为在各种命定的界限消失以后,大小之物都达到了绝对自由的状态”,可以畅然自得,任意逍遥“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玲也主张“放情肆意”、“纵意所如”而任意逍遥。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四)贵无派。这一派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主要发挥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之物,都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总根源,”无”存在于一切场所。是一切事物生成和发展的基础:“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贵尤派在贵无的同时,主张贱有,认为同”无”相比,任何“有”都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有”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依赖’‘无”或返回到“无”才得以保全:“将欲全有,必返于无也。”贵尤派在魏晋时期成为主流性的思潮,影响很大。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五)知足派。这一派以汉代的刘德、疏广等人为代表,主要发挥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观点,上张克制个人的私欲,不追逐甚至主动放弃个人的财富名位。比如,刘德本为贵族,被封为阳成侯。但是,他修黄老之术。“常持老于自足之计”,以老子的“‘自足常足”思想作为立身行事的指针。他在妻子死后,拒绝与权倾三公的显赫人物霍光攀亲,不娶霍光之女为妻,理由是“畏盛满也”,认为只有按照老子防盈戒满的思想行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的家产过百万。他在老子的“多藏必厚亡”的思想指导下,设法消耗其巨额财产,拿出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供兄弟宾客吃喝。疏广官至太子太傅,与其侄疏受俱受汉宣帝器重,数获赏赐道家思想论文1000字,朝廷上下咸以为荣。但是他坚持道家知足知止的观点,主动辞官回家。回家后,把在朝廷做官时所得的钱全部花在招待故旧宾客的酒饭上。不为子孙购置田亩樊宏为汉光武帝之舅,被封为寿张侯。他留下遗书,要求薄葬,“一无所用”。他一再强调道家知足知止的思想,以防止因“富贵盈溢”而走向反面。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六)隐逸派。这一派的成员很多,是道家的社会基础之一。他们在道家的“道隐无名”的宗旨下,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他们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成为坚守道家风范的典型人物。比如·唐代文学家王绩自弃官还乡以后,结庐河清,把“弃俗遗名”作为追求的目标,主张完全遗落世事,息交而自逸,习静而为娱,忘情于山水林泉。唐代学者朱桃椎结庐山中,夏则裸体,冬则以树皮树叶遮身,不受馈赠。常将自己所编织的草鞋放置人行道上以交换米茶,乡人知其意,取鞋时将米茶留下,朱桃椎默取去,终不与人接触。他是按庄子的人生哲学立身行事的一个典型,过的是逍遥绝世、返回自然本性的所谓至人的生活,提出“不以世务为荣”,“以闲居为乐”的观点,追求离群索居的安逸与无为的境界,主张“隐卧茅茨之间,志想青云之外。逸世上之无为,亦处物之高致”。

以上六个派别只是道家的一部分。这些派别的特点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各派别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作为隐逸派的王绩特别强调养生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提出“圣人不避秽而养生”的口号,与养生派有一致之处。历代学者重视对道家的研究。这一点,可以拿老子的研究来作说明。从战国时,期韩非的《解老》、《喻老》开始,历代都有一大批学者对道家的经典《老子》进行研究,写出的论著目前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根据王重民的《考子考》和严灵峰的《中外老子著述目录》以及其他的目录学资料来看,至少在千种以上。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给《老子》作注释。给老子作注释的学者,代不乏人。其中著名的注释者有严遵、河上公、王弼、韩康伯、鸡摩罗什、梁武帝、梁简文帝、傅奕、成玄英、杨善、李约、李隆基、陆希声、杜光庭、_王安石、王雾、吕惠卿、司马光、陈象古、苏辙、宋徽宗、叶梦得、彭相、葛长庚、林希逸、范应元、邓铸、刘惟永、杜道坚、林志坚、赵孟撷、危大有、朱得之、许宗鲁、沈一贯、焦站、彭好古、徐大椿、魏源,等等。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注释《老子》的著作(包括台湾学者的著作)在150种以上。

二是对老子思想的研究、评价和发挥。在前一类注释性的著作中已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一些学者在注释《老子》时不仅留意书中的本义,而且往往通过对《老子》的注释发挥道家思想,建立自己的道家思想的体系,比如,王弼通过注释《老子》着重发挥“以无为本”的观点,建立玄学的思想体系。不过,注释的形式毕竟有自身的特点,对《老子》的注释毕竟不能代替对老子思想的分析研究。比如,王弼在《老子注》中虽然对老子思想多有发挥,但有些重要问题在注释中难以展开,于是,他又写出了《老子指略》的专文,着重论述了道家“崇本息末”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分析研究老子思想的专门性论著很多。在这类著作中,以《老子说》、《老子辨》、《老子论》、《论老子》作书名或篇名的为数不少。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分析研究老子思想的论文(考证性与注释性的文章除外),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在500篇以上。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有数十种。长期以来,老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涉及到道家思想的许多重要的方面。其中一个论点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道家思想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框架;道家重直觉的认识方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不同于西方的特色;在中外传统文化的交流中,道家思想起了结合点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的学者还认为,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而决不是象一些学者所描述的主要是一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对于道家思想主干说,一些学者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但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大家都一致公认的。

南怀瑾老师:道家是一种学说,也是一个学派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