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元的《教育文化建构的人性基础》

王世元的《教育文化建构的人性基础》

王世元的《教育文化建构的人性基础》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核心主题非常突出王世元的《教育文化建构的人性基础》,就是“教育文化观”。在论述中,作者不仅致力于从概念上厘清什么是教育文化观,而且致力于从实践层面分析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教育文化观及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并且基于自己对生命、人性、社会、历史等的理论研究,从公民素养、学校教育、个体成长等三个维度提出理想的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文化”或“教育文化观”这个概念乍一看比较难以理解。人们可能会说,“教育”不就是教少年儿童学习“文化”吗?文化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因此,把“教育”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连用构成“教育文化”,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作者也估计到人们理解这个概念的难度,所以用了不少笔墨来说明这个概念。他为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对教育赋予某种价值的追求,进而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这个定义来看,作者将教育文化理解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方式以及在这种教育理想支配下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教育价值理想是深层的、支配性的,教育思维习惯是一个中介变量,教育行为习惯则是偏于表层的、外显的,是一定的教育价值理想和教育思维习惯的产物。

教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传统王世元的《教育文化建构的人性基础》,这种传统塑造着一个民族基本的教育生活方式。这种教育文化一方面赋予教育实践以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赋予教育实践以一种文化上的保守性。特别是当教育内外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时代,历史生成的教育文化的保守性就比较突出,反思教育文化显得必要。别的不说,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就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到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这样的教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无疑是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活力、造就信息时代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的必要条件。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文化模型及未来建设方向。作者认为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角度来看文化适应理论,理想的教育应当体现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精神。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文化适应理论,理想的教育过程应当是由“扰启”开始,经过内省、质疑的阶段,最后通过实践完成发展的任务。这个观点,体现了《礼记·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个体成长角度,作者提出独立、追求、养控和审美的主张,反映了他对于人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核心素养的见解。

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论。作者积几十年教育实践与思想的精华,完成这部颇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在理论建构告一段落之后,他还有意再次深入实践,在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春天里,创办实验性的学校,追寻教育的理想。我衷心地祝愿他能够带着对新的教育文化的向往,在教育实践领域做出新的成绩。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