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我国最早研究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学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专著,这本书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生态学学术眼光和生态学研究体系,是一本内容丰富、体系全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生态文明丛书之《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国策研究的一本重要专著。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生态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健全、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中人群的健康,人人享有生态福利、生态公正、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社会能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形态。

本书有4大特色:

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定义文化和文明

书中系统介绍了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涵大讨论的重要观点。

书中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文化和文明作出了科学定义,并对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关系进行了讨论。“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演进的过程,人类的文明也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的趋异性,造就了世界上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生存环境,发展文化并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文化适应理论,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化也呈现多样化。

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尖锐,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这就是生态文化。

因此,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要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概念之中。”

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文明的生态学史观

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具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

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由此,文明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当原有的文化缺乏进步和更新,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就会出现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一旦变化的环境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文明便衰亡了。

历史证明,古文明的衰亡往往发生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结构较简单,文化较单一、文化水平(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较落后的文明地区,尤其是环境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不丰富、地域较小的区域。

事实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一种状态,只要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更替、朝代变迁。当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被彻底破坏文化适应理论,则意味着古代辉煌的文明彻底消亡。战争等因素会加速耗尽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但不可能彻底销毁一个辉煌的文明。

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人类文化的不适应

造成了生态灾难

书中较全面论述了生态灾难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指出生态灾难正是由人类文化的不适应所造成。

生态学既是科学,也是哲学。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可以找到很多体现哲学中因果关系的事例,其中即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符合行动者切身利益的案例,也有和人们意愿相反、损害行动者利益的例子。

而造成负面结果的原因正是人们没有按生态规律办事,这也是文化不适应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污染熵。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灾难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灾难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

书中从“八大公害”事件说起,列举了大量生态灾难的文化因果案例,并以SARS灾难的反思为例,阐明了病毒与人类环境和文化的关系,对当前的抗疫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学教授周鸿的第15部《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书中全面论述了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的途径,并且指出生态政治文明是引领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的火车头。

生态政治文明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安全、生态健康、推进生态民主进程;生态物质文明中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生态精神文明中的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倡导生态教育必须是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生态公民、倡导生态伦理。

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到生态建设文化适应理论,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真正内涵。

作者简介:张光生,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内容为【科技导报】新媒体原创,欢迎转载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