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
1、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节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4、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7、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2、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是什么?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扩展资料:
端午节特色饮食:
1、粽t: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2、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
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
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
扩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钟汉良;乔振宇;严宽;霍建华
天涯四美,是天涯论坛娱乐八卦版块多年争议出来的四个古风美男角色而非真人,2011年最终版是钟汉良,霍建华,严屹宽,乔振宇(排名不分先后)所扮演的顾惜朝,徐长卿,李建成 ,欧阳明日。

天涯四美是指四个经典的代表完全不同风格的古装古装角色。后来演化至牵涉真人。钟汉良――妖孽莫测的玉面修罗顾惜朝;乔振宇――高洁孤傲的绝世奇医欧阳明日;严宽――妖媚英挺的风流嫖客刘少康,挺进四美之作,但也有说牡丹太子李建成;霍建华――温良无害的白衣道长徐长卿。

四美的形成是自发的默认的,在八卦重重叠叠的比美帖盘点贴中逐渐被认可,并因为各自的经典和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而成为四美。
四美的形成最初是钟乔严焦(焦恩俊),但焦叔与三美年纪相差较大,于是被张智尧挤下,但那时四美并未完全成型,霍建华的徐长卿一出瞬间后来居上,霍的粉丝较多,冲击力强, 加上张智尧的角色花满楼与欧阳明日的风格相撞,于是霍建华成功挤进奠定四美之位。

严乔钟霍,这四人很完美的诠释了古典美男的气韵,或魅惑狂狷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或温文尔雅,或流年沧桑,自有一股优雅在内,所以被老天涯人念念不忘也是很正常的。
端午节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节日,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这让中国的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备选的第二梯队一下子冲到第一梯队,跻身重要项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出席本届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第一个是什么?
第一个节日是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上古起源
一、腊祭说
春节源于上古蜡(通腊)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用以祭农神兼及百神、先祖:247。每逢腊尽春来,人们就要杀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风调雨顺、无灾无祸、收成兴旺。:96
二、巫术仪式说
该说法认为春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信仰巫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原始人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饮食、祭祀、装饰、游艺、娱乐和语言、行为、饮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围绕辟邪祈吉展开的,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赶走邪恶、得到幸福。此后随着时间的演变,春节慢慢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
三、鬼节说
根据该说法,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以前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经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扰,而且粮食的匮乏也是这些人提心吊胆。
早春时节来临后,青黄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胁,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和其他各种恶劣因素而死去。这使得人们非常惊恐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怀疑是鬼神所致。这段令人恐慌的时节一过,人们便会相互道贺。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春节。
在我国第一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数千年的演进中,许多节日都固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和节日风尚。“但祈蒲酒话升平”,挂艾草菖蒲、煮艾水擦身、饮雄黄酒,寄托着祛病除灾、迎祥纳福、平安康健的美好生活愿望。
端午节的来源和简介。
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以上内容参考铜仁新闻网――人民网评:特殊时节过端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力量
4、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t”,俗称“粽子”,属“t”的其中一种,粽t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耙叮┑取S捎诟鞯匾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5、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哪个?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节日的是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随便看看
- 2024-06-1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西湖,如诗如画的仙境
- 2024-06-1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壮观异常
- 2024-06-1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从范文到奇迹,探索兵马俑的奥秘
- 2024-06-1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500 字:长城,中国古代的伟大防御工程
- 2024-05-26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 2024-04-29“道南理窟”朱子理学文化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2024-03-28澳大利亚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窗口--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
- 2024-03-28(知识点)历史人物的故事——《屈原》
- 2024-03-28汉族传统的新年里,正月初八是“顺星节”
- 2024-03-28刘诗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
- 2024-03-28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 2024-03-28传统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仪式
- 2024-03-01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你都去过哪些?
- 2024-03-01去哪儿网20条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线路亮相泰宁会
- 2024-02-29初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河南篇)
- 2024-01-20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静
- 2024-01-20广西泰润网络科技集团为端午节献礼
- 2024-01-20端午安康端午节仙习俗
- 2024-01-16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京举行
- 2023-12-26法门寺博物馆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民风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