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哪些智慧 (李向东)无所从来,亦无药可救!
6: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44: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52: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55: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学习佛法怎样才能获得智慧?智随法师讲佛教故事
只要我们来念佛,在佛力的加持下,自然就会获得智慧。我们要求智慧,那么以欢喜心来念佛,即与佛的智慧是相通的。佛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内在本身也有佛的智慧。当然,在念佛之外,也可以适当地看一些书籍,了解一些佛法的理论,从理论上获得一些般若智慧。
佛家的智慧 (李向东)经典97句,让你喜欢上你!
13、【禅语智慧】人要学会对自己的境遇有信心。禅师说:“佛祖一生,都在重复讲他在菩提树下的觉悟。这也是北宋晦堂禅师的观点,他认为众生皆可成佛,所谓的佛道中人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觉悟,多了一些认识而已。参禅强求开悟,定入魔障。72、佛法认为:人生的大病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不嗔而修慈悲观。
圣严法师对禅和学禅是如何理解的?
圣严法师对禅和学禅是如何理解的呢?感应道交是学禅的首要,学禅是思修佛法,参透事理人情的智慧,也是一种不再把自我当世界中心的万物慈悲。入禅的前提是热爱佛学,懂得佛法智慧的精妙。无论佛法还是禅,都是为了让众生更好地生活,以求开悟与解脱。因此,学禅不要执著于文字或语言。学禅前先要认识佛、法、僧和八正道。
佛家的智慧 老和尚委托他,就他这个好样子,行!
有大慈大悲,又有智慧,才有能力、有德行教化一切苦难众生没有大慈大悲你不度众生,有大慈大悲又有智慧,你才有能力、有德行教化一切苦难众生。众生跟佛是一体,佛有无量智慧,众生也有,“本自具足”;佛有无量神通,你也有,“本自具足”,为什么不从本上去找?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以善恶的伦理思想
一、佛教中的主要道德思想及“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止恶修善”的思想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因为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善恶报应的因果观,凸显了佛教教理中最基本的道德精神。三、“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对现代人道德教育的启迪
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 关于引导语,你知道关于有哪些吗?
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引导语:你们知道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有哪些吗?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相关文章:【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相关文章:佛教哲学名言10-04佛教至理名言12-02佛教至理名言名句01-04藏传佛教至理名言10-19佛教的哲学论文09-01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欲望”?
佛教如何看待“欲望”?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那么,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太空一切皆是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大悲观自在菩萨画像,空性智慧通过万善同归的妙用
这源于菩萨饶益众生,需对一切有情生起等心、等念、等爱、等利的智慧观。这种智慧观,来源于缘起性空的空观,由于菩萨观诸法空相而不起妄执,是故诸佛菩萨虽名曰度众生,而于空性意义上,实则并无一众生可度。饶益有情的菩萨,如能直悟到空无挂碍的智境而不退转,于诸有情生大慈悲心而不嗔不恼,是为众生等忍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