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

(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

“里仁为美”: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元问题(节选)

作者简介:谭好哲,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

原载:文艺理论研究. 2013(03)

(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

在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中是存在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美学理论表述的,这个表述即是“里仁为美”。

(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

论语》“里仁篇”的开篇写道:“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篇》) 。

这里的“里”指住的地方,“仁”即仁德,或译为仁厚的风俗。孔子的两句话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住的地方有仁德就是美。不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么能说是聪明呢?孔子这里谈的是居住之地的选择,孟子后来又在谈到人应该谨慎地选择职业时引述了孔子的这两句话: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从《论语》和《孟子》的这两处引文来看,孔子和孟子都是在论及人的生存行为时提出“里仁为美”这一表述的。

从孔子论选择居住之地的本意上看,“里仁”也可以翻译为“以仁德为邻居”或“与仁共处”、“居住于仁德之地”等等,这与孔子经常谈到的“亲仁”、“依于仁”等等是同样的意思。

从一般的人生观意义上来看,都是强调要把仁作为人生的根本,而以仁为本的人生就是美的。明白这个基本人生道理的人才算是聪明亦即有智慧的人,否则就是愚蠢没有智慧的人。

由此可见,美与仁有关,也就是与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存选择有关。

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曾经把哲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哲学体系统称为“人生观哲学”,认为“人生观哲学”以人本主义的态度看待世界,其目的在于发展社会和改善人类,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而不关心他所推崇的“客观的真理”。③暂且撇开胡塞尔谈论“人生观哲学”的贬低意味不论,仅就思想系统的特点而言(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解读为“人生观哲学”或简称为人生哲学,倒是十分妥贴的。相应地,则可以将儒家美学视为人生观美学或曰人生美学( 在中国古代美学内部,与儒家的人生美学相对应的是道家的自然美学) 。

“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内容和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

为什么把“里仁为美”作为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而不选用其他的提法呢?这要做一点具体的分析。

一般来说,美学问题之所以能被称为元问题,或者说美学元问题之成立,一是在于它能够显示与一定的哲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美得以生成、审美得以发生的深层根源,二是在于它能够成为一种美学思想系统中其他相关观念和问题的始原,其他相关观念和问题都由此衍生出来,并可藉此而获得具有理论自洽性的解释。由此,我们试来分析一下《论语》一书中其他各种涉及美的言论和观点。

《论语》中,“美”字共出现了14 次,从语义上分析大致上有两层涵义:一是广义或泛指的用法,在各种场合和行为领域里都可使用,可释义为好、好的、美好的事等,与好、善、优、良、吉等等字义相通;二是狭义或特指的用法,即在审美意义上使用,可释义为漂亮、美丽,或直接理解并翻译为现代意义上的美字。

具体梳理可见,其中有7 次是在与人交谈时涉及有具体所指的美,如形容人之美:“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 《论语·雍也篇》) ,祝鮀、宋朝皆为古代人物;衣服、器物之美:“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论语·泰伯篇》) ,“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篇》) ;宫室之美:“不见宗庙之美”( 《论语·子张篇》) 。

这些有具体所指的言论所涉及的“美”字通常是在狭义上加以运用的,虽然从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观念,但缺少必要的理论提升和抽象,难以作为概括性的理论命题加以运用。

此外儒家思想有什么弊端,在《论语·学而篇》中引述了孔子的学生有子对“礼之用”的评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颜渊篇》引述了孔子“君子成人之美[好事],不成人之恶[坏事]。小人反是”的言论。《论语·尧曰篇》里有孔子对弟子从政要“尊五美”的教导,即具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种优秀素质。这些虽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但言论的宗旨都是在评论什么是好的、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做的事情,审美评判的意味并不突出,也不足以引申为概括性的美学命题。

相比较而言,孔子对舜时代的《韶》乐和周武王时代的《武》乐的评论非常具有美学理论价值,也被各种美学史著作多加阐发。原文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篇》) 。

显然,这段评论言简意赅,厘定了善与美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将美与善作了区分,但是并没有对美何以成为美作出解答,其中间接地提出了中外美学理论研究中都必涉及的美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但放在儒家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来考量,这还算不上是一个元理论问题。

相比较而言,在孔子的言论中,只有“里仁为美”才可以作为一个元问题性质的美学理论表述来看待。

首先,这一理论表述突出地显示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紧密联系,揭示出美之为美的仁本根源。

美是怎样才得以形成的呢?它是在礼乐教化的培育中,在仁爱人格的塑造中,在仁善行为的累积中,在仁政理想的追求中,才得以充实、生成起来的,而且美能够以其对于仁性光辉的焕发进入到崇高以至神圣的境界。

(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

其次,这一理论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审美评判的依据和标准。换言之,孔子涉及审美问题的各种言论和观点,都可以由此获得合理的解释。

比如说,孔子对于做人不欣赏过分文饰,尤其厌恶巧言令色,而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 ,就是因为质朴做人,不离本分,与仁较近,而过分文饰就会陷于虚浮,离仁较远,至于巧言令色之人则“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 ,自然就更不值一提了;孔子论诗,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 之说儒家思想有什么弊端,是由于思无邪才有仁心在;孔子论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 ,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篇》) ,都是强调音乐同礼仪一样(每日一题)谭好哲:择不处仁为美,必须是以仁为内容为基础的。其他像孔子“恶紫之夺朱也儒家思想有什么弊端,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阳货篇》) ,以及谴责鲁国权臣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篇》) ,也都是由于乱雅乐的郑声和季氏“八佾舞于庭”违仁背礼的缘故。

《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

该命题突显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美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

“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

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有缘相识,惜缘是福!扫扫关注吧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