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推崇。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古代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郭齐勇

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脍炙人口,诸君耳熟能详。人类今天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新的交通工具与交往方式,使人与人的时空阻隔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今天有了另外的问题:“比邻若天涯”。这反映了当代社会,人际间的疏离与异化十分严重。在高层住宅里,住在对面、隔壁单元房的人,楼上楼下的人,彼此不相识。有的年轻夫妻近在咫尺,却各在自己的房间埋首操作电脑、手机,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沟通中间,徒增了电子媒介。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同事与朋友之间,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陌生人之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新的面相与新的问题。

儒家智慧里面可以提炼、转化出一些东西,提供给现代文明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意义世界的解体与丧失、人的孤独与异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族群间的紧张与冲突、人内在心理的疾病增多等所谓现代性危机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每个文明都应该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养分,我们中国能提供什么?我觉得从中国哲学智慧,特别是儒家智慧里面可以提炼、转化出一些东西,提供给现代文明,纠正一些偏颇。

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儒家强调天人的贯通,肯定人性中有神性,主张在生活世界和日用伦常中去实践,消解心灵的偏执,破开自设的囚笼,悟得生命的本真,因此它具有开放性,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没有那样激烈的排他性。

“天人合一”的主张,实包含有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地征服、绝对地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成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的和谐化。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儒家智慧关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智慧,而且也是现代社会重要思想资源。儒学表达了自然与人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其宽容、平和、贯通、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是可以贡献给全人类的。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和而不同、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中庸之道等理念与方法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儒学的核心价值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都可以改造、添加进现代的内容,实现创造转化。应特别关注孝悌、仁爱、敬诚、忠恕、信义、廉耻等德目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儒家有丰富的群己关系的智慧

现代社会的交往伦理当然要突破古代的交往伦理。儒家有丰富的群己关系的智慧,有“成己”与“成人”、“立己”与“立人”、“己达”与“人达”之论。在“己”与“人”的关系上“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就是忠恕之道。成就自己是在成就别人的共生关系中实现的。成就自己,同时必须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能成就自己。在个人与社会、国家、大群的交往上,我们提倡“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之心,讲求奉献;在个人与陌生人、与他者的交往上,在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对话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提倡“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之心,将心比心,宽容厚道。这就是“群己”这一新伦之“理”。

传统“五伦”已不够用了,应建立新的“六伦”关系

传统“五伦”已不够用了,应建立新的“六伦”关系。现代社会“同事”“群己”之间的伦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同事”关系中有“上下级关系”,如何健康地重建、细化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我把“新六伦”表述为:父(母)子(女)有仁亲、夫妻有爱敬、兄弟(姊妹)有情义、朋友有诚信、同事有礼智、群己有忠恕。城市社区与乡村儒学、民间书院的振兴让我看到了希望。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应调动人类的智慧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以仁智勇来应对现代挑战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孔子慎重地对待这三件事:斋戒、战争与疾病。古代祭祀活动很多,参与者先要斋戒沐浴,整洁身心,才可能以虔诚、敬畏之心,去祭祀神灵。战争事关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存亡,必须小心慎重。孔子告诫子路: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去渡河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我找共事的,一定是面对任务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即“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孔子病了,不敢随便吃药,因为关系到人的生死。以上是孔子不能不谨慎的地方。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与瘟疫,直接影响百姓的生存。

今天的世界仍然不太平,我们认为从孔子到熊十力的中国儒学对化解今天人类的危机,能起一些作用。应调动人类的智慧,以仁智勇来应对现代挑战。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人民的信任,把“取信于民”放在首位。《孙子》开篇讲:“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民间疾苦,生灵涂炭,儒者怎能不动恻隐之心?我们应制止非义的战争,反对把人类拖入战争甚至核战的危机,起码应有我们的声音。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