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理论。即以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前800至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此时全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轴心。

中国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轴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苏格拉底的思想则蕴含着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科学精神。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他们在时代背景、安邦之道、价值取向等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表达。

孔子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传统社会规范失去了对人们的束缚力,孔子痛心于传统礼制的淡化,所以极力维护。

苏格拉底处于古希腊奴隶制度衰退时期,梭伦改革带来的民主繁荣已成过眼繁花,民主制已被暴政和专政代替。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雅典是依靠民主制而强大繁荣的,但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民主制却走过了头。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失,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已经动摇。

从二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看,他们都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旧秩序在崩溃儒家的哲学思想以什么为核心,急需新秩序的引导。

异中显同

因为思想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学术思想各有特点。但是二者却有着相同的旨趣,都关注现实、关注人生,重视道德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

古希腊早期崇尚哲学思辨,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哲学关注自然现象研究,认为星辰大海的道理才是哲学人的终极追求。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但是,苏格拉底清醒地看到,将思考茫茫宇宙星际放置于现实人事之上是极其不明智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为本”的朴素理念。

而中国的孔子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与苏格拉底有着共性,他传承了西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思想。在孔子看来,生的问题和人的问题远远在“鬼神”和死的问题之上。

另外,两位都在政治与文化上有着远见卓识,都认为教育对于国家兴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他们都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关注个性。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把因材施教原则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他的教育实践都体现了各因其材的思想。

如其弟子颜回、子贡、司马牛等学生家境不同、性格各异,对于何为“仁”的问题看,孔子给出了“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不同答案。

同中存异

1、思想价值取向

孔子以“仁”为基础,在道德领域内确立情理精神“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以仁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但重仁而轻智,影响了某些中国人过于重视人情关系,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这不利于文明进步和发展。

苏格拉底以 “善”为基本价值取向。“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

他提出“德行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美德”,这里的“知识”和“德行”相当于儒学思想中的“知”和“行”,他希望人们努力学习知识,为善为德,善是人的本性,是整个世界的终极准则。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重智轻仁儒家的哲学思想以什么为核心,崇尚智慧知识,为科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西方人勤于思考、探求新的科学知识。

2、救国安邦之路

孔子极力推崇三代的传统礼制,主张以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苏格拉底自称“一无所知”“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人的指挥没有多少价值”。但他信奉的神不是旧神,而是求助内心的声音,以教人注重并修炼自己的心灵。

3、哲学推演的原则

中国人常思考:人应该怎么活?

“轴心时代”与“爱智慧”的苏格拉底

孔丘

中国人注重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这有关伦理。孔子“克己复礼”强调的就是主体克制私欲、循礼而行,以期人与人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伦理性、世俗性贯穿中国人的哲学思考。

而通常,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会思考:人是什么?人凭什么存在?人存在的意义?

西方人的人生本质上偏于科学、理性。他们的海洋文明孕育了开拓创新的外放型民族气质。

综上,孔子的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主导精神。而苏格拉底的思想贯标着“知识”、“科学”儒家的哲学思想以什么为核心,这种科学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主导精神。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