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摘要:李晨阳教授《比较的时代》一书具有研究方法的自觉、价值考量的深化、问题意识的凸显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相较于以往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论著,李著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变,即在学术立场上实现了从“以西释中”向“中西互释”的转变,在问题视域上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向“微观论证”的转变。在“做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之思的情况下,这或可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李晨阳;《比较的时代》;比较哲学;儒家哲学;研究范式
儒家哲学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更新与复兴,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作为在英语世界中研究和推广中国哲学的著名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长期坚持以比较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家哲学,尤其致力于以儒家哲学为思想资源来回应全球化时代中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等各方面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早年的《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①到新近的《比较的时代: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②我们可以看出李教授在比较哲学方法论上的更加成熟思考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现代价值的更加积极弘扬。因此,以《比较的时代》一书的评介为契机,我们探讨比较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分析文化传统的价值组合配置,反思儒学面临的现实挑战,对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不无裨益。
一、研究方法的自觉
《比较的时代》一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开宗明义地提出以比较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家哲学。与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尚处于中国局域性的发展阶段不同,“第三期儒学”或者当代儒学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李教授指出,“这个时代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潮的交汇、碰撞和融合。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儒学的研究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过去两千年那样,作为一个受地域限制的学术传统,独立地发展”。③因此,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既是时代变迁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关于比较哲学的定义,海内外学者有不少的讨论。在李教授看来,比较哲学主要指跨文化的思想传统的哲学研究。他既不认可对比较哲学做宽泛意义上的理解,也反对将之局限于单一文化传统内的研究。他强调比较哲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比较哲学是跨文化()的诠释和理解。这无疑是要求研究者超越以往的文化际()的研究思路。第二,比较哲学是通过比较研究而发展哲学思想和哲学传统。这显然是告诫研究者不能仅满足于比较不同哲学体系的异同之处。由此,他认为“比较哲学的特点,是通过对比而加深对自身和他者的理解,包括同情的理解,与此同时,帮助我们对自身的传统哲学思想加以整合和创新”。④ 简言之,比较哲学不是简单的罗列对比,而是细密的哲学分析。它实质上是以世界哲学的宏大视域来激发中国哲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 世纪以来,以梁漱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群体已经置身于比较哲学的实践之中。对此,李教授高度评价了中西比较的文化广度在他们建构哲学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他同时不无遗憾地表示,20 世纪对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是相对粗糙而肤浅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他们多为“大写意”式的文化论述,缺乏细致入微的哲学分析;其次,他们虽然对中国文化十分稔熟,但对西方文化没有系统的研究;最后,他们仅限于中西方的比较,尚不具备多元化的特征。由是,李教授期待“未来儒学的比较研究应该是初级的到相对高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粗糙的到精细的,从表面的到深入的,从偏颇的到相对中允的,从以西方元理论为主体到以多元的元理论为主体的研究”。⑤ 在比较哲学的研究上,如何发展出以儒学为主体的元理论来克服依赖以西方为主体的元理论之现状,无疑是该书所希冀达成的一个核心宗旨。
二、价值考量的深化
就根本层面而言,儒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应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以及如何回答自我更新的问题。李教授反对盲目利用西方思想改造儒家传统的做法,他认为积极的出路是儒学要在“文化的价值组合配置”( )上有自己的观点。基于协调文化价值多样性的现实思考,李教授发展出了一套立足跨文化实践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元理论。
在价值考量的问题上,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1)在世界的各种文化中,人类的基本价值是相似的,甚至相同的。(2)人类的各种基本价值之间不但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相互矛盾、相互竞争、相互冲突的关系。(3)一种文化类型是对相互冲突的价值的一种处理方式。不同的文化形成其各自的价值组合与配置。这种价值的配置与其社会环境相适应,且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差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管所有文化共有这些基本价值,但是它们会给予这些价值不同的权重,形成不同的价值配置形式。(4)有时在同一个社会里,会存在若干“亚文化”,且“亚文化”之间会有不同的价值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和社会都会有所改变。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价值配置普世化上可能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李教授坦言他这套“文化的价值组合配置”方案,既可以支持一种温和的价值普世论,也可以支持一种温和的价值相对论。换言之,他的目标是想在文化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创造一个多元论的“重叠共识”。
不难看出,李教授的“文化的价值组合配置”有借鉴伯林( )价值多元论的思想,但是他的方案显然是基源于儒家立场的价值考量,并且也克服了伯林论题的内在矛盾。伯林以“消极自由”( )为基点,试图在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之间实现平衡,但却陷入进退两难的悖论而备受争议。⑥ 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约翰·穆勒(John Mill)《自由论》时,便隐约注意到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之间的张力。他出于《大学》 “絜矩之道”的考虑,最后将书名改定为《群己权界论》。⑦ 相较于伯林和严复,李教授的“文化的价值组合配置”则是对于儒家“和” 哲学的一种跨文化的具体应用。他在《儒家“和” 哲学》 ( The of )⑧一书中曾指出,儒家“和”哲学的内涵是各种元素通过相互协调而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它是在文化价值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来实现有序的和谐统一。因此,李教授的“文化的价值组合配置”可以为世界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提供一套基源于儒家哲学的实践方案。
三、问题意识的凸显
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儒学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多方面的。李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儒学在当代社会主要面临着五个挑战,分别是科学、民主、女性主义、环境保护主义以及儒家传统自身生存的挑战。儒学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并找到解决途径,是 21 世纪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比较的时代》一书的主要内容便是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的论述。
笔者在此简要总结一下李教授在上述五个问题上的观点。首先,在科学的问题上,他认为仅证明儒家接纳或者不排斥科学是不够的,我们更要表达和发展好儒学的科学哲学观。从孔子“君子不器”的观念出发,合理处理好科学与道德在人类知识中的关系,儒学对于现代科技伦理问题可以提供有益借鉴。其次,关于儒学与民主的关系,与以往的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或者综合创新说等观点不同,他提出了第四种类型的看法,即“民主的形式和儒家的内容”。因为儒家和民主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不可融为一体,但却可以提出一种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的文化模式,也就是民主的政治机制和儒家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再次,女性主义也是李教授关注的重点。他指出儒家传统尽管对妇女存在着歧视和压迫现象,但是还是为妇女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参与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儒家仁学思想可以与当代女性主义关爱伦理学对话,它们在核心概念、道德方法和道德气质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复次,在环境哲学上,他强调《易经》“三才”说比起“天人合一”更能表达出儒家的生态和谐思想。并且,相较于大地伦理学(Land )与深层生态学(Deep )等西方的整体性环境哲学,儒家的环境哲学赋予人类在宇宙间以一个更崇高的地位。最后,儒学的未来走向是否如列文森( R. ) 比喻的那样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陈列品”,⑨这是李教授所关注的最后一个也是最严重的一个挑战。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当今中国对中国哲学的文化意义是否能维持下去,二是中国哲学是否能成功晋升为世界哲学。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他显然更为看重第二点。因此,与传统汉学以及哲学建构的研究方式不同,他积极倡导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式,希望将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哲学的舞台,加强同西方哲学的对话和交流。
综上所述,李教授对于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遭遇的困境,不仅有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而且还在积极寻求化解之道。跨文化的生活经验以及元哲学的问题思考,使得他对于儒学面临的挑战有着更为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洞察。当然,他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完全可行也是可以商榷的。比如,尽管他已声明“民主的形式和儒家的内容”与“中体西用”模式的不同之处,但是既然民主只是一种机制而非价值观,那么它是否可以完全涵化于儒学之内呢? 即便它能独立于儒学之外,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是否会和儒学造成冲突? 又如,即使我们承认“天人合一”是汉代以后儒家才正式提出的,⑩但是孔子“天生德于予”、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说法是否已暗含“天人合一”的观念呢? “天人合一”是否可以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涵盖“三才”说?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进一步深入辨析的。
四、结语
总体说来,《比较的时代》一书,立意宏远、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论述严谨。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自觉、价值考量上的深化以及问题意识上的凸显,无不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价值。笔者认为,李教授此书相较于以往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论著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变:第一,尽管他主张以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但是超越了“以西释中”的学术前见,认为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独特价值,反对将之进行西化的全盘改造。第二,与以往学者多从整体性的视角进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不同,他更加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如女性主义、生态环境等,莫不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概而言之,他在学术立场上实现了从“以西释中”向“中西互释”的转变,在问题视域上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向“微观论证”的转变。当前,在“做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之思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推进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无疑是每个中国哲学研究者都关注的焦点话题。李教授《比较的时代》一书所呈现的比较哲学的研究范式,或可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
注释
① Li, The Tao the West: in , : State of New York Press, 1999;中译本为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②李晨阳:《比较的时代: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下文简称《比较的时代》。
③李晨阳:《比较的时代》,第 1 页。
④李晨阳:《比较的时代》,第 4 页。
⑤李晨阳:《比较的时代》,第 8 页。
⑥刘擎:《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伯林论题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⑦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见《严复全集》第 3 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254 页。
⑧ Li, The of , New York: , 2014.
⑨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82 页。
⑩刘笑敢:《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韩书安儒家思想英文视频儒家思想英文视频李晨阳: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研究象数易学,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儒家思想英文视频李晨阳: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比较哲学。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