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本文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大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诸子百家不仅在文学、兵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皆有所开创,而且在音乐,舞蹈等艺术上的造诣更是颇丰。本文旨在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老子、庄子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孔子;老庄;儒道思想;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 J6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40-1
一、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之乐与道家“大音希声,法天贵真”的天籁之音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本文,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不同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而道家则认为音乐贵乎于“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即所谓“法天贵真”、“大音希声”,道家更崇尚自然之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说“听之不闻名日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之乐,而非人为的美,这与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见解及“无为自化”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法天贵真”将“天籁”看做音乐的最高境界,崇尚自然之乐。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赞扬的“美善相间”的音乐美学思想比“崇尚自然”,追求纯真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更具有功利性。儒家看重音乐的教化之功,道家重视音乐的纯真之美。
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与“淡兮其无味”“得意而忘言”,儒道两家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不同
儒家重视音乐的审美体验,《论语》有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经把吃肉的味觉与听音乐后的审美感受作比较,并得出了欣赏音乐后获得的美感要远远大于食肉后的。
然而,老子曾说:“淡兮其无味” 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庄子的音乐审美体验是“得意而忘言”。庄子在《庄子外物》里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又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出“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道家的这种要求物我两忘的音乐审美体验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因此,陶渊明才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审美体验。庄子的思想被陶渊明等隐士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
由此观之,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道家的古代音乐审美体验比儒家更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礼乐教化”与“天籁之音”,关于音乐的功用不同
孔子乐教的目标是培养国家所需的治国之人。他将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立于礼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本文,成于乐。”孔子所倡导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以“礼”为核心的教育,礼乐合二为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从这个层面上讲,强调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且音乐要在“仁”的中心体现。
然而,庄子认为音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后来这种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竹林七贤的任性自然和李贽的“童心说”就是在受到这种思想的巨大影响下而形成的。
由此可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具有审美功利性,而道家的音乐审美思想则是要人们追求合乎自然的“天籁之音”,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四、儒家求“善”,道家求“真”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迁移到音乐上来,孔子也是比较重视音乐美学中的“善”的一面,即教化世人的功用。
然而,道家却不然,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并且以“美”为最高。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纵观古今,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内核都充满了“外儒内道”的忧患意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是文人士子们奋力进取,博得功名,服务社会,积极“入仕”的一面;道家则是他们心灵的“后花园”,是他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消极“出仕”的另一面。当仕途遭遇坎坷之时,他们向往自然,归隐林泉,避免了心灵的创伤,去追求生活“真、善、美”的另一面。而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老子.道德经[M].上海:中华书局,1998.
[3]庄子及其弟子.庄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钟世艳(1987-),女,藏族,青海西宁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教育与理论。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