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人的哲学思维秋水、秋水》两篇之中
西蜀人的哲学思维秋水、秋水》两篇之中
文|西蜀无为堂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一定的时代背景又决定一定的文化,人的思维往往受到其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它从来就不只是为了摆脱某种固定陈旧德思维模式,而是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哲学思维就是这个人的传记写照,于是构成了哲学之间的共通与特别。
儒道哲学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同样延续了这样的规律性。它们就如同一轴杆的两极,以其不同的方式共同璀璨中国的哲学文化。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孟子和庄子便是这一时期儒道之代表,笔者便于《孟子.梁惠王下》和《庄子.秋水》两篇之中,比较二者异同,从而以小见大,最终得以理解和诠释儒家和道家之“入世”与“出世”的差别。
一、内容简析
(一)《孟子.梁惠王下》
该篇主要围绕王道展开,即相对于霸道的王道。其起于齐宣王好乐且大言不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提出悬疑和间接反复论证,使齐宣王明白,君王一人之独乐并不会使百姓快乐,而只有君王与百姓同乐,才能称为真正君王的道理。
本节选文章为孟子劝导齐宣王推行仁政,以民为本的一段话。
(二)《庄子.秋水》
这个故事说:秋水之时来临,川流不息,河水很大。因此河伯便有些沾沾自喜,他顺着河流向东行,最终到达了北海。他在那里遇到了北海若,看到北海若的管辖之地,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河虽然大,但是跟海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他用十分羡慕的心情向北海若倾吐了他的想法,但意想不到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北海若对他说自己的海也并没有多大,他本身生存于天地之间,也只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米而已。所以北海若也只能说自己是“小”,而不是“大”。而后对于河伯将“小大之别”绝对化的看法,北海若最终重新下定义,最小便是“无形”,最大但是“不可围”。
“大到天际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就是大;小到看不见,就是小。”这两句话,可谓是现在的分析命题,它们都只涉及抽象概念,就是名为“至大”、“至小”。但是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总的说来,该篇假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西蜀人的哲学思维秋水、秋水》两篇之中,即河伯与北海若,通过之间的对话阐释,以此形象地表达了庄子的人道观:只有不断地去超越自身在认知上的局限,才能最终接近对世界的本真即道的认识。
二、为何说这两篇文章,代表的是儒家和道家是同一轴杆的哲学思想呢?
(一)形式上
二者在散文文体中追求同样的美感,将思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同样的文字感染效果。
1.文体相似
孟子和庄子的这两篇文章,都为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且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同属于散文文体。
2.思辨与论辨色彩
《孟子.梁惠王下》篇中,孟子为达到劝导宣王“为王需有民本思想”,其以移情入境的悬想和代言方式,劝说宣王将这些嗜好与百姓联系起来,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不同效果和百姓对它们截然不同的反应,形象地展现在宣王面前。
他以己之心推度百姓之心,把快乐和百姓共享,最终结到“与民同乐”才能称王于天下的大问题上。从中可见,其虽沿用《论语》的语录体的形式,但表现出新趋势,即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逐层的展开,然后进行反复论证。
同样的,《庄子.秋水》篇中,在第一层的对话问答中,充分利用类比推理。在第二层问答中,北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之间的相对性,从而进一步破除了河伯将小大的区别进行绝对化的成见。这两层问答在逻辑上可以说为环环相扣、周密完足。
纵向相比,二者相对于本学派,论证手法灵活多变,论证语言精妙准确,学理性和逻辑说服力都逐渐增强。
(二)内容上
1.反映现实状况
二者都处战国时期,该年代呈现出大盗恣肆、民不聊生、战争频仍的苦况。
《孟子.梁惠王下》篇中,向齐宣王提出王应为民之理,说明其关注到现实状况之中的民不聊生与君王霸道。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以北海若的形象,提出超脱自然等避世之法,以获得精神上的超然物外。究其根本便是现实的残酷状况,使人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慰藉,便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释放自己。在其愤世和喟叹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那样的时代所怀揣的无奈和激愤。
两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现实状况,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矛盾,揭露了以争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得深重灾难,描绘了一幅幅生民涂炭、家国凋敝的图画
2.天人合一
从《孟子.梁惠王下》这篇文章中的许多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足见孟子都对天的敬畏以及有天人融合之意识。而《庄子.秋水》这篇可以读出庄子关于天的表述,已将天上升到一个极大的哲学范畴。
二者都认可“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
3.“反者道之动”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类事物,只要是发展到了一个极端,那就必然会反朝于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的事物都包含着对它自己的否定,即通常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二者都同意,“不及”比“太过”好,即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的这种观点,二者对宇宙之万事万物,同持“毋太过”之观点。
《孟子.梁惠王下》篇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时,以辩证思维让齐宣王自己明白,将自己的独乐奢靡发挥到极致,便是民“群起而攻之”的另一个极端。而《庄子.秋水》篇中,“大小之辨”的论述,大道无形,大演变到最后趋于无。这是从无至有的一端,也是从有到无的另一端。
从以上三点,就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当时儒家和道家在同一时代下,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三、儒家和道家思路,从这两篇文章来看,差别在哪些地方?
(一)形式上
二者的文风存在差异,一个述人间,一个幻天上。
孟子倾向于现实主义文体。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其直率表达齐宣王独乐乐与众乐乐产生的直接现实效果,最终直接给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
而庄子倾向于浪漫主义文体。其喜融神话传说入题,擅用寓言等虚拟化的表达方式。《庄子.秋水》篇,便是假想河伯与北海若之对话,以想象和幻想为基调西蜀人的哲学思维秋水、秋水》两篇之中,用瑰丽的笔调,超拔奇瑰的想象力和跳脱不羁的浪漫情调,将苦难的图画罩上了奇异的色彩,充满“魔幻现实主义”之意味。
(二)内容上
1.入世和出世
同样面对战国之苦难状况,从《孟子.梁惠王下》篇中观之,孟子积极游说君王,与他们进行有策略的交谈,劝说他们走王道之路,放弃霸道图强的做法,充分体现出其民本思想和君王的仁政学说。延伸来说,便是他积极为百姓之解脱寻求现实方法,即君王应该承担他正确的社会责任。
而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不断地为人寻求超脱现世,回归自然之法,认为人不应当拘束于自身存在与认知局限,不应缠绕于现世种种,体现出遗世逍遥的无我状态。
由此可见,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个积极入世,一个却是避世的想法。
儒家“游方之内”,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其更倾向于现世哲学。而道家“游方之外”,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而发的东西,距离人伦日用更远,更倾向于精神哲学。
2.知命观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认为国君便该实行仁政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什么,每个人本该承担社会责任,纷乱的社会现实便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这是就儒家的“无所为而为”的思想。一个人不可能是无为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尽的义务。但是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的,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不在于结果的回报,而是蕴存在事情本身内了。简单而言,能做的就心无旁骛尽力去做而不去计较最终的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孟子强调尽心、知性,即扩充四端而懂得人的本性,把“知天”看作是尽心、知性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作为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天与人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且人定胜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倾向。
而《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在阐述小大之辨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出得失不论,荣辱不惊的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得出了清醒的认识论判断。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混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体现出道家之天命难违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倾向。
四、儒家和道家思想,虽有很大不同,但也代表时代思想的碰撞,是推进文明和交流的强大助力
仅从两位代表人物之某篇著作,挖掘儒道之全部异同,或许难以致得。
儒道有其各自的历史走向,但也因二者的不同,产生思想交锋。而正是这样的碰撞,使得中国的哲学体系擦出了思想的璀璨星光,也为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提供了良好的力的平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