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所在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
孔夫子所在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
孔夫子所在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儒家的智慧,使他们恢复自由,救赎奴隶的费用可以从国库里报销。孔子的高足子贡,是一个富商,家里很有钱,他在外国把鲁国人赎回,从不向国家要求获得补偿,并因此很得意,认为自己在做善事。结果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孔子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圣人做事,可用来改变世俗民风,教化百姓,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好恶或利害随意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你是有钱,但多数人没有钱。你向他们树立了一个坏标杆,就是向国家领钱是不好的儒家的智慧,不领钱是好的。这样,那些穷人,谁还敢再往回赎人?他们赎了人,花了钱,又不好意向国家要,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你看看人家子路,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被救的人感谢他,送了他一头牛,他欣然收下,救了人有回报,以后就有更多的人见义勇为了。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孔子可有点矫情,子贡明明做了好事,受到了批评,子路救人收了别人的牛,反而受到表扬。如果都按照孔子的教诲来做,就没有善行,没有美德了。这似乎不应当是孔子的风格。
伦理行为分三个领域,即道德(moral,good)、非道德(,right)与不道德(,evil)。人的行为涉及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以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只是经济学里所谓的“外部效应”,个体只要依据对个人收益与个人成本的评估做出行为决策即可,这样做是正当的,是一个“非道德”的领域。例如公平交易。子路救了人,得到了一头牛。这里边没有美德的成分,也没有恶的成分。
如果个体能够“有意识”的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或者“有意识”地降低他人或社会的成本,则是善的,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有意识”的通过施加社会成本来增进个人的利益,或者“有意识”地掠取他人或社会的财富占为己有,则是邪恶的,属于不道德的范畴。这里的“有意识”是指有明确的动机,刻意为之,而不是看后果。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好的。例如,只要主观动机上是为了帮助别人,没有自利的动机,这种行为就是善的。如果主观动机上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只是客观上也帮助了别人,就不能称之为善,顶多只是“正当”。
简单地说,个人的道德判断是基于“动机主义”,只要动机是好的,就可以了,无需纠结后果。
但是,不能够所有的人都跟着这种善良的动机走。有些人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例如政府。政府对行为的判断就是“结果主义”。还有,上帝,也需要根据结果来判断是非。政府要将国民当成一个整体,提高福利总量。上帝更是将所有人类当成整体,推动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而如孔子这样的智者,或者说先知,最了解上帝的旨意,或者说是在代行上帝的职能。他必须根据后果来判断是非。他要将人的行为与最终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这种行为有助于实现最终的目标,这种行为就是应当鼓励的,就是善的。
对于孔子来说,解救所有的鲁国奴隶,是至高无上的目标,一切有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就是善行,如果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个人动机是好的,但是也不应当予以鼓励。
更重要的是孔夫子所在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子贡和子路都不是普通人,在当时他们应该属于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行为具有标杆意义,正如孔子所说,“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圣人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权衡利弊,还要考虑行为的社会效应。实际上,就是要求子贡子路这样的公众人物,要“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外部效应”。当然儒家的智慧,这些是“圣人之举”,并不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而且,从更深的层次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有高下之风的,孔子也是一个“老愤青”,对当时的整体道德水平抱有悲观的看法,认为社会应全面恢复“周礼”。就是说,他认为当时的道德总水平是较低的,这是设立更高的道德标杆,并无助于社会进步。例如,排队上公共汽车,是一个基本的社会规则,但某一个群体,根本没有排队的习惯,来车了就往上挤,混乱不堪,这是可以认为人的道德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只要让公众做到“排队”就够了。那些能够主动排队的,实际上已经是超过平均水平的“善行”了。在没有规则时,遵守规则,建立秩序,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无济于事。孔子批评子贡,表扬子路,实际上就是要确立一种规则。当这种规则已经确立孔夫子所在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不幸沦落为奴,再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如排队已经成为习惯,则礼让童叟孕病,让他们先上车,才有现实意义。这正是孔子的智慧所在。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2019/6/14 古典文字的故事:道德经、宗教典籍与人类思考阶段的演变
- 2024-07-22黄明哲正解道德经:用道家智慧指引人生,让生活更有趣
- 2024-07-12道家圣人与儒家君子的本质区别:智慧与德行的不同追求
- 2024-07-12儒家和孔子的智慧:对我们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启示
- 2024-07-11儒家人生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精髓与人生智慧
- 2024-07-11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领悟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
- 2024-07-10道家处世之道:学习道德经,应对人生困境,活得更通透
- 2024-07-06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孔子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 2024-07-0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天纵之圣,万世师表
- 2024-06-21中国佛教如何与世俗社会伦理道德相协调?揭示其丰富社会内容及重要意义
- 2024-06-18中庸思想:儒家核心,适度恰分,融入日常,影响深远
- 2024-06-17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德治主义到当今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