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组图)专业
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组图)专业
中学生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倾向,哲学思考和探究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优化思维,提高思维,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世界。哲学论文写作是训练你的思想的重要方法。超越思维将陆续在中学生暑期哲学课上推出优秀论文,展示当代中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研究潜力,并邀请专业的哲学研究人员对学生论文进行点评,为中学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哲学探究。更专业的演示。
关于作者
贾斯汀张
上海闵行中学
年级:大二
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学生暑期哲学班论文一等奖
我的哲学经历:
细细想来,我对哲学的理解似乎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小时候,我曾经“爱读书,不求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成了我大脑的一部分,与我共存。智慧,或“一无所有”的宁静,或“珠落玉盘”的美……正如佛家所说的“渐悟”,随着学识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我在他们所学的东西上有相似之处,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脊梁——中国哲学。哲学反映和总结时代。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无处不在。
我喜欢中国哲学,因为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站在世界的东方?不知道新时代中国还有什么力量在闪耀?我一直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有时和我的父母,有时和朋友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有时我自己。我认为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源于生活,同时指导生活;中国哲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14亿中国儿女。这或许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归宿。
审稿人简介
王无洁
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生
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班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儒学、汉学教育
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艺术是其时代的反映,哲学只是其时代的总结和升华,艺术必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也成为中国古代最核心的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儒学肯定会对大多数文化现象产生影响。
中庸之道是先秦儒家的最高追求和智慧,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显得永不过时。碑派书法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必将对碑派的书法产生影响。
在《西周青铜铭文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碑派书法风格的影响》一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了碑派书法与书法的发展。它可以作为它的延伸和延伸。
一、先秦儒家中庸之道
现代人常有这样的认识:中庸之道是人生中的一种高智商,但一般理解为不温不火,不冒犯任何人,做好人。事实上,孔子曾经说过“村民(愿望)是盗贼的美德”(《论语•阳货》)。
那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究竟是什么?
对于“中”的解释,朱熹指出:“中间人以公正和优越为名。” 杨伯君先生认为有“正确”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更接近儒家的真意。在“庸”方面的一些细微差别,朱熹认为“庸是平凡”,而朱熹则引用了程子的话,即:“难谓平庸”,“平庸为世间定理”,朱熹习的“平凡”可以是一种不变,但“难”不仅包含“平凡”——平凡可以理解为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
“中庸”二字,说大了,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说小了,是一种处世之道。一方面,“中庸”代表我们戒骄戒躁,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努力工作,以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达到内心的安慰和自强。
另一方面,更直观的中庸思维方式就像一本哲学方法论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将“仁”作为“礼”来实践。孔子所提倡的“仁”“礼”是实践之外的抽象理解,在具体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当然,这种偏差并不是“仁”和“礼”本身造成的,而是抽象与现实、普遍与特殊的结果)。春雨坤曾经就“男女继承”的问题向孟子请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仁”与“礼”问题:
春雨坤说:“男女接吻 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组图)专业 ,有什么礼节?”
孟子说:“也是礼。”
说:“我嫂子会帮他吗?”
说:“嫂子不帮她,她就是豺狼。一男一女不给,不收,是礼节;嫂子帮她,就是是一种权利。” (《孟子·李娄上》)
“男女不接吻”是“礼节”,但这样的“礼节”在“嫂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成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正确地坚持“礼”就显得尤为重要。孟子提出“权”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字“权”,古文字“权”
有人仍然坚持认为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与《说文解字》不同,朱熹在这里对“权”字的理解更为具体:“有权力的人,也是秤子,也是锤子。”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我们对“权”这个词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quan”——在“仁”“礼”与实际问题之间选择平衡点——接近于中庸之道的哲学方法论。因此,中庸思想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导着我们与人和事的交往。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说文解字”,朱熹在这里对“权”字的理解更为具体:“有权力的人,也是一个称量和一个锤子。“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我们对“权”的理解——在“仁”“礼”与实际问题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更接近于中庸之道的哲学方法论。因此,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导着我们对待人与事,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说文解字”,朱熹在这里对“权”字的理解更为具体:“有权力的人,也是一个称量和一个锤子。“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我们对“权”的理解——在“仁”“礼”与实际问题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更接近于中庸之道的哲学方法论。因此,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导着我们对待人与事,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我们对“权”的理解——在“仁”“礼”与实际问题之间选择平衡点——更接近于中庸之道的哲学方法论,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因此,中庸思想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导着我们与人和事的交往。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我们对“权”的理解——在“仁”“礼”与实际问题之间选择平衡点——更接近于中庸之道的哲学方法论,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因此,中庸思想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导着我们与人和事的交往。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指导我们与人和事打交道。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指导我们与人和事打交道。没有中庸之道,“仁”“礼”的追求就没有立足之地。
对此,《中庸之道》提出了“持中二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点简单辩证法的感觉。要把握这两种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儒家思想中,“持中两用”似乎比较普遍。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君子之道,忠于宽恕。为忠者,”欲立己则立人,欲达人则达” “原谅,“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对自己做的事情。”忠诚就像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宽恕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孔子声称“我的方式是一致的”(“ 忠恕之极,是儒家修身的核心——仁道的无限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行为代码的微型系统,同时也是这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要保持一致,就要“持两用”,在忠诚与宽恕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仍持守一个”。此外,让我们回到“双重目的”的根源:忠恕之极,是儒家修身的核心——仁道的无限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行为代码的微型系统,同时也是这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要保持一致,就要“持两用”,在忠诚与宽恕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仍持守一个”。此外,让我们回到“双重目的”的根源:在忠诚和宽恕之间找到平衡,避免“仍然坚持一个人”。此外,让我们回到“双重目的”的根源:在忠诚和宽恕之间找到平衡,避免“仍然坚持一个人”。此外,让我们回到“双重目的”的根源:
子曰:“舜之大识亦在!舜好问,好察近远言,藏恶扬善,把握其两端,用之于民。他认为舜是顺!” (《礼记·中庸》)
孔子称赞舜“把握人之过尽之极,中庸之道”。事,然后以中庸之道治民。
如果说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崇德求知,通向广大精微,极明中庸”(《礼记•中庸》);那么“求中和”就是圣人的“赞美天地变化”、“与天地和谐”的宇宙观,是指“天道”的所在,或“道”不变的地方。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庸》一开始就说:
喜、怒、哀、乐的缺席,据说在中间。所有的头发和头发都在中间部分,这叫做和谐。中间是世界的基础。和谐是通往世界的道路。中和,天道地位,修炼万物。(《礼记·中庸》)
本段分别论述了“中”和“和”的概念,将“中和”与情感联系起来,将“中和”的结果定义为“天位”和“万物生”,突出了“中和”的重要性。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本”“大道”两个字直接将“中和”归类为万物之根。这样的阐述对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因为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中和”作为一个不变的客观状态,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总的来说,“中和”是道,“中庸”是基础,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追求。通过中庸之道,可以将内在的“仁义”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中庸之道也是儒家最普遍的处事之道,着重探讨“变与恒”的关系,在处事中注意事物的“两端”,寻找在“两端”的平衡点,“居中适中”,实现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最优解。
二、“碑派书法”的艺术性是什么?
从中国书法整体来看,历史上最激烈的争论是“题字之争”。究其原因,中国书法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过程。其原因受到书写工具、文字演变、文字载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国书法以此区分实用性和艺术性。
实用性是铁派书法的立身之本,铁派书法家往往尊崇“二王”。在“两王”时期,书法不应该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书写交流。随着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纸张的成本大大降低,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只能生产小张纸,所以此时的纸一般应该用于日常书写和交流。这种情况在《兰亭序》、《鸭头丹帖》、《快雪时光清帖》等一大批“两王”中都看到过……因此,可以说,铁派提倡一种一种源自宣纸的自然和实用性。
碑书的根基犹如艺术。不可否认,艺术性来自实用性,但这种实用性与“二王”——石刻字的实用性大相径庭。现存的石刻铭文数量众多,无论是《石鼓文》等先秦铭文,《曹全碑》等墓志铭,《石门嵩》等摩崖石刻,还是《石平公像》等宗教铭文》,都有它的实用价值——文字的长期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碑派书法是实用的,因为书法仍然是用毛笔写在纸上,而不是用刀刻在石头上。碑派书法提倡的是探索笔与刀、纸与石的关系,
简单来说,艺术性其实就是碑派书法与前人传承发展的关系。从传承来看,碑派书法真正开始兴盛是在明清以后,或者说是在清代碑派复兴之后。这一时期,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制作更大面积的纸,这使得碑派书法的传承成为可能。“石头”,艺术性可以出现在规章制度中。碑文的基本布局有两种:有行有列,有列无行。这里以曹全碑(图一)和石门颂(图二))为例。
图 1 有行和列
上图:《曹全碑》部分,下图:王明隶书
(图片来源:中国珍宝馆APP《曹全碑》清代拓印;王明《圆明书汉·王明礼书唐诗二首》第六卷)
图2 完整版《石门颂》有列无行
(来源:《中国书法》2020-06,第19页)
后北派书法家大多试图模仿这两种整体布局方法。从发展的角度看,书法是一门介于纸笔之间的艺术,碑书法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碑派书法家在模仿古代碑文的同时,又结合了毛笔和宣纸的特点。,发展了碑派书法的墨法。从《石鼓文》拓本,不可能知道“墨”的变化,但吴昌硕的笔墨却表现出墨的自然变化,即墨法(图三).
图3 墨法制作
(图片来源:“北宋阮元中傅天一阁石鼓文”中国宝藏APP;吴昌硕《篆书节石鼓文》)
由此看来,碑派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并不是对中国文人中庸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在实用性、艺术性、传承性、发展性等定义中,有一种“持久性和多用途”。我自己的方法在这堆概念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达到了板书的最佳表现。于是,碑派的书法在这样一种风格的演变中应运而生:阳刚、随意、雄伟、壮丽。这十二个字完美地诠释了碑派书法在儒家中庸之道的指导下的氛围,正如孟子所说的:“充实而美丽,充实而辉煌是伟大的”。同时,
图4 《严钦礼碑》局部
(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APP闫真卿《闫秦礼碑》民初拓印,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
因此,暂时可以断定碑派书法追求以毛笔倾刻之感,以贴近拓本原画风;同时也属于中国书法的范畴,力求在笔与纸之间寻找艺术性,即碑派书法是笔锋与刃锋碰撞的产物。 .
三、中庸与碑派书法的同源
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有一定的同源性。所谓“同源”,其实就是两者同根。它的同源性大致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从内容上看,都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就形式而言,两者都可以追溯到“阴阳两极”。
从内容开始。先秦儒家中庸之道起源于“仁”“礼”理论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其根源是“仁”“礼”,可追溯至礼与礼。西周音乐系统。孔子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目的,所谓“周在二代监督下,我窒息!我跟随周”。(《论语•巴瑶》),可以说儒学既有目的,也有理论。它与西周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西周礼乐体系最重要的载体是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青铜器最重要的部分是上面的铭文,这些铭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碑派书法的发展。西周青铜铭文与碑派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在硬物上,以保持其在世间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青铜器最重要的部分是上面的铭文,这些铭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碑派书法的发展。西周青铜铭文与碑派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在硬物上,以保持其在世间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青铜器最重要的部分是上面的铭文,这些铭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碑派书法的发展。西周青铜铭文与碑派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在硬物上,以保持其在世间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而这些铭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碑派书法的发展。西周青铜铭文与碑派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在硬物上,以保持其在世间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而这些铭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碑派书法的发展。西周青铜铭文与碑派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在硬物上,以保持其在世间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它们用刀刻在坚硬的物体上,以保持它们在世界上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它们用刀刻在坚硬的物体上,以保持它们在世界上的实用性。褚遂良所谓“以笔如锥画沙篆墨”(《论书》)强调作家用笔时的力量感,这明显受到西周铸铜铭文的影响。王朝。刻字(图 五).
图5“大禹鼎”铭文局部实拍
(图片来源:作者亲自在上海博物馆“高峰春秋”特展上拍照留念
拍摄设备:SONY DSC-RX100
拍摄参数:f/4.9 1/10s 37.1mm
没有闪光灯)
米芾还点评了颜真卿的“郭志云比座”(《海月名言》),称赞颜真卿书法造诣高,因为他努力练习“簪轩”(题字、小篆等古字),著名的楷书楷模“雁提”源于铭文。由此可见,碑派也可以追溯到青铜铭文。因此,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碑派书法,都起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
再次,就形式而言。儒家称《易经》为诸经之首,《易》意为变化,《易经》为研究天地间的无穷变化。,天地之始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两极”。《礼记》云:“故圣人治法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 (《礼记·礼云》)、《阴阳》“是圣人所造之法的总纲。由此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基本基础之一——阴阳。 . “阴阳观”也与“易”息息相关 和中庸之道的思想。正如“中不偏,阴阳不易”(《三字经》),中庸的不变性产生于易的变化,中庸也调和了阴。和阳智慧。“黑白”就是“阴阳”,中国书法就是“黑白艺术”。作为中国书法的一部分,碑派书法也必须穿梭于黑白之间。碑派书法是通过黑墨和白纸完成的。出现了。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阴阳”的直接体现。因此,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在形式上仍是同源。中庸的不变性是在易的变化中产生的,中庸也调和了阴阳智慧。“黑白”就是“阴阳”,中国书法就是“黑白艺术”。作为中国书法的一部分,碑派书法也必须穿梭于黑白之间。碑派书法是通过黑墨和白纸完成的。出现了。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阴阳”的直接体现。因此,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在形式上仍是同源。中庸的不变性是在易的变化中产生的,中庸也调和了阴阳智慧。“黑白”就是“阴阳”,中国书法就是“黑白艺术”。作为中国书法的一部分,碑派书法也必须穿梭于黑白之间。碑派书法是通过黑墨和白纸完成的。出现了。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阴阳”的直接体现。因此,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在形式上仍是同源。
这样一来,可以认为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中庸之道是儒家对世界的认识和具体的修行方法;碑派书法是书法家思想的艺术表现。碑派书法作为一种具象表现形式,必然受到思想的影响,恰巧先秦儒家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目标和处事方式。反映在其中。
四、碑派书墨法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中庸之道在碑派书墨中的体现,必须建立在第三章所讨论的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的同源性,以及艺术性中的中庸之道思想的同源性之上。第二章所讨论的碑派书法。这两个前提必须在这两个前提下表现出来。由于中庸之道与碑派书法同源,具有共同的主题和魅力;此外,张法和墨法是碑派书法艺术下的两个小部分,属于艺术范畴。
规章制度,各项工作的总体布局也是。在这样的框架下,中庸之道转化为对工作整体协调性的把握。总的来说,一部书法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文字、署名和印章。没有签名和印章的书法不能称为书法作品。正如一成不变的道德引导我们在变化的生活中不断前行,这里的中庸之道仍然是研究变化与不变的关系,协调三者,找到平衡的支点,从而达到整体动态平衡,也许每幅作品都不一样,但对整体协调性的把握必须不变,这是书法作品布局的最高境界。使用图像隐喻,它是在三角形上找到它的重心。三角形可以不同,但必须有一个重心。这可能很抽象,放到具体实例中就很清楚了(图六).
图6 郑燮书法整体对比
(来源:中国宝物博物馆APP)
这是郑燮的草书,但我个人更喜欢将其归类为碑派书法,符合“阳刚、奔放、雄伟、壮丽”的风格。从原图来看,郑燮对整体性的把握非常好,文、签、章的策划相互协调。不过,当左下角的铭文和印章去掉后,整个作品就有些诡异了——作为文字延续的铭文整体丢失了,显得虎头蛇尾,而左下角也是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去掉右上角的封印后,右上角失去了与左下角呼应的“黑丛中的一点红”,而且整个作品略显单调。因此,书法作品的整体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书法“易”,协调“难”。以求万变,以达到文、签、篆的和谐,这就是碑派。书法布局的精髓。
对于练墨的人来说,墨的粗细随干而变。碑派书法作为纸上书写的书法,自然不同于石刻,这也是上述碑派书法发展为水墨的原因。在这里,碑派与领带派有共同之处,都体现了墨法上的自然韵律;但它们也有本质的区别。领带的本质来自于它的实用性,这就是实用性的本质,也是碑学的本质。源于宣纸上的艺术表现,是一种规则下的自然。这样一来,规则与自然的协调就是莫法的重点。让我们用另一个例子(图七)来说明这个问题,
图7 陈欢《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图片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公众号
《特别策划|阿尔伯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展简介》)
此作品为碑学经典作品。从它的原图来看,不难看出作者在
(喜欢)
(儿子)
(背部)
(自从)
四个字都沾上了墨,而这四个“墨段”都有一个由浓变淡再到干枯最后干枯的自然变化过程。在“完美诠释艺术”的原则下,充分体现了整部作品的自然性。; 可想而知,在减少了底纹、干枯、美白之后,整个作品就会出现黑色面积增大、黑白面积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过于臃肿的感觉。这种变化源于规则与自然的协调,是一种“应对不断变化”的表现。“不变”意为“勇”,“每变”意为“轻松”。在中庸之道的指导下,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对碑派书法的构图和水墨风格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在构图上,体现在作品的整体协调上,在水墨风格上,体现在作品的整体协调上。在规则与自然的和谐中。但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作文中庸之道引导“易”中寻找“难”,墨拼之中之道则引导以之应对万变。将它们结合起来是书法家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守而求变”的创作中,碑派书法的艺术性在变化与不变的过程中发展,在整体、规律与自然的和谐中不断发展。
参考
【汉】徐深着【清】段玉翠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宋】朱熹:《四书章句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杨伯君:《论语(简体)》,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文进:大学中庸之道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杨伯君,《孟子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江西美术出版社编:石门颂,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王梦苟(注),王云武(主编):《礼记今注今》,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版。
何以新:“一一一一”:孔子的人文演讲;《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东汉石门宋拓》;《中国书法》2020-06。
肖振明:《鲁迅藏汉曹全碑拓考》;《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2期。
何祥之:《孔子中庸思想略论》;《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
陈焱:知、仁、勇:理论的三大美德,华东师范大学,2008。
张玉臣:《西周青铜铭文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碑派风格的影响》;上海市中小学校德育研究会:《文化根植于民族灵魂中国梦——第七届上海中学生“入馆有益”微项目论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中国书法家协会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阿尔伯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展介绍》,2021年6月2日。
中国宝物博物馆APP。
书法词典大全APP。
论文评论:
张玉臣的《论先秦儒家中庸对碑派书法艺术构图和墨法的影响》是一篇优秀的中学生哲学论文。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已远超同龄作者水平。一是选题能力突出。笔者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选择了自己关注已久的话题,能够在儒家与书法的关系这个大话题中找到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续研究。二是文学基础扎实。作者在讨论时不仅引用了《易经》、《论语》、《孟子》、《并且可以关注各种不同的解读,当然也包括书法领域的大量文献。显然,这些广泛而恰当的引用与作者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三是讨论比较规范。文章结构完整,结构清晰,稳中求进;在分析上,有初步的概念界定和分离意识;在辩论中 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组图)专业 ,它力求在断言中严格和谨慎。并且可以关注各种不同的解读,当然也包括书法领域的大量文献。显然,这些广泛而恰当的引用与作者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三是讨论比较规范。文章结构完整,结构清晰,稳中求进;在分析上,有初步的概念界定和分离意识;在辩论中,它力求在断言中严格和谨慎。结构清晰,稳中求进;在分析上,有初步的概念界定和分离意识;在辩论中,它力求在断言中严格和谨慎。结构清晰,稳中求进;在分析上,有初步的概念界定和分离意识;在辩论中,它力求在断言中严格和谨慎。
当然,作者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改进。首先,文献综述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似乎缺乏。最好在开始时简要回顾一下之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第二,中庸之道等关键哲学概念的概念似乎不够清晰。表达时,文本给出了各种相似和不同的版本。或许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搜索相关文献,理清核心概念的理解。应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比较成熟的研究文章。本文的选题属于中国古典美学。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由王无洁审核
复旦大学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