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甲骨文写作,《说文》《礼记》

仁、义、甲骨文写作,《说文》《礼记

这个要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说起。仁、义等概念并不是孔子创造的,他们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仁,甲骨文写作

,《说文》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它的本义指以人道待人。即,对人亲善、友好,富有同情心等,如果能对其他人都这样,则就是一种美德了,即仁德,仁爱。义,甲骨文写作

仁、义、甲骨文写作,《说文》《礼记》

,金文写作

,本义是屠宰牛羊以祭祀,因为屠宰牛羊祭祀是大事,必须要认真慎重对待,所以逐渐引申出公平公正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再引申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原则,即大义、公义、正义等。

孔子在词汇概念方面并没有对仁、义等赋予太多新的内涵,但他却将仁、义等概念的价值地位作了提升,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孔子身处他当时的时代,他认为,当时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原因就在于整治秩序被破坏,所以他想要恢复秩序,而这个秩序就是西周的礼制。关于礼,我之前在另外一个回答在法治出现前,古代君王是怎样以礼治国的? - 世外仁波切的回答中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简而言之,礼不仅仅是礼仪,而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统称,《仪礼》《周礼》《礼记》当中,记载了很多西周礼制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

但孔子并不只是单推西周的礼制,礼制,是外在的制度形式,那么还需要有内在的思想内核,孔子认为,这个内核就是仁。为什么是仁而不是其他的概念呢?这与当时的历史形势是分不开的,进入春秋之后,诸侯之间攻伐不止,不仅严重加剧了底层人民负担,而且还导致大量的人民丧生;另一方面,统治者们在国内穷奢极欲,贪图享乐,而最终买单的依然还是老百姓,种种行为,都是不把底层人当人看,而当作是像牛羊一样的生物。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孔子认为,光有外在的礼制制度还不够,作为统治者,在实行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还应该施行仁政,要把人当人看,而不是视为草芥。

孔子这种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所谓以人为本,就是首先要尊重人作为一个高级的生命个体的充尊重,突出人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而且这种以人为本,要求统治者要充分地关怀底层老百姓,这对于以往的政治观念来说,是一种进步。

在周初,周公提出,作为统治者,要修德,要保持有德,这样才能得到永久的统治合法性。“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德,小篆写作

,金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左边是一个彳(chi,四声)旁,表示慢慢行走的意思,右边,最上面那个符号加一个眼睛,表示眼睛直视标杆,这个“德”字的本义就是直视前行,就是走得直走得正,金文的“德”下面是一个心字,于是就突出了心底正直的意思。孔子也非常支持这种观念,比如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儒家文化是不是一种管理哲学,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但我们通过对比仁与德,可以知道,与更重视个人心地正直厚重的德而言,仁,对于底层老百姓更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说,仁是作为德的一种补充,即不仅自己心地要整治有德行,而且在向外对人对老百姓的时候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周公提出德的政治观念,而孔子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仁的政治观念,于是,仁德,作为成为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仁?如何有德?这就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即是修身。“其身正儒家文化是不是一种管理哲学,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仁、义、甲骨文写作,《说文》《礼记》,虽令不从。”作为统治者,你首先要自己有良好的德行修养,这样你才有底气和资本去推己及人。孔子认为,为政治国,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的培养和提高。而这一点,也成为了儒家思想逻辑的核心被继承下来,这也就是后来《大学》所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是不是一种管理哲学,“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后来仁、义、甲骨文写作,《说文》《礼记》,虽然儒家思想有不断地改变和进化,但“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纲是没有变的,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明心见性,都是为了修身,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

总而言之,儒家学说是以道德品质为基础,再推及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所以,说它是仁义道德学说,也不算错误。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