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孔子的中庸之道(十四)

(国学文化)孔子中庸之道(十四)

(十四)孔子的中庸之道

王廷信

中庸之道不是人们错误的认为是所谓折中调和、平庸而无作为,实则是中国哲学的大智慧。中庸之道在儒学文化和中国哲学中占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思想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先,中庸之道的历史渊源和本质特点。中庸思想的依据是尧、舜等古圣先贤的中和思想而形成的。《论语.尧曰》记载:"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说明在尧禅让帝位给舜时告诫说,天让你坐上帝王的位子,你治国爱民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牢记允执其中,否则四海的人都很穷困,你的帝位就坐不成了。舜也以中和思想告诫了禹。孔子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中庸概念。所谓中庸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取中间的位置;而庸是平和之用,实现中庸和谐就是事物的理想状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待人处事最好的思想态度和思想方法。子贡说:"师与商也熟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贡问子张和子夏二人谁好一些?孔子说:子张常有些过头,子夏常有些不夠。子贡说是子张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头和不夠是一样的。在这里,过犹不及是对中庸的最好说明。所以无过无不及,达到适度和正好,就是中庸的要求。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及也。"(《论语.子路》这也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反映,勇于进取的狂者和不思跃进的娟者都有可取之处,两者相交符合中庸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强调中庸是高尚的道德,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之道实则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其二,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既是孔子终生推行的人生哲学,又是孔子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哲学法则,也是孔子思想理论基础。孔子说:“赐也!女以于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日:"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告诉子贡说:我的学问可以用一个东西以一贯之,是用什么东西贯串下来(国学文化)孔子的中庸之道(十四),在这里孔子并没有讲。而孔子在另一个场合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在这里明确指出他的学问能以一贯之的思想,即叩着事物的两端找到事物中间的支点,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方法。孔子思想以一贯之的东西正是中庸之道。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有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说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们就去执行,不用就隐藏起来,只有我们俩个能做到,这实际上就是中庸的思想。而子路在一旁说:夫子统帅三军你与谁在一起呢(子路以勇敢著称)?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老虎,徒步不用船去渡河(国学文化)孔子的中庸之道(十四),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浅谈儒家哲学思想,我不和他在一起。一定要临事慎谨,用好的谋略而取得成功的人。在這里孔子否定了只有勇敢而没有智慧者,赞扬了坚持智勇美德的成功者,这也是中庸之道思想。在《论语》中孔子首先提出中庸一词,视中庸为至德要道。其中涉及到"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中庸思想。孔子还运用中庸之道,正确处理了儒学思想中的德与刑、言与行、进与退、用与舍、义与利、勇与智、文与质、仁与礼、和与同、怨与恕等的辩证关系,达成了事物矛盾双方高度和谐统一。在实施仁政中,坚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思想;在《诗经》的欣赏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歌曲中;在对人的评价中文与质的结合,实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像等都是中庸之道在生活中实际运用。

其三,儒学经典《中庸》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孔子的孙子子思作巜中庸》,阐释和发挥了中庸思想,提出"执两用中"、"中和"与"时中"、"诚"与"至诚",主张"君子而时中"、"和而不流"、“中而不倚"、"率性修道"等范畴与思想,使中庸思想系统化与哲理化。①中为大本,和为达道,必致中和。②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浅谈儒家哲学思想,知其精奥和达其精美境界,并非轻而易举。③中庸之道又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常道,并非高不可攀。④中庸是对和谐的理性追求,具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⑤中庸之道是人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和重要方法。不仅为人生道德修养提供了主要遵循,而且为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庸之道既是儒学文化的至上道德,又是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为人处事的大智慧,在当代社会有重要珍贵价值。有现代诗句为证:

君子之德行中庸,

执两用中显神功,

中国哲学大智慧,

中道功业在于诚。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