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

饮食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

《汉书·郦食其传》中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有谚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每一件,都与食物有关。可见从古至今,食物对于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也是情感的体现和载体。

歌词里唱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每当年末,不管是身处何方,人们都要匆匆忙忙的往家里赶,为的是除夕之夜能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

而这顿饭,不光吃得有多么丰盛,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在这一刻相聚在一起的情感满足。

对于食物,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萧伯纳说,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格里高利•罗伯兹说,美食是身体的歌曲,而歌曲是心灵的美食;奥斯卡•王尔德说,我厌恶那些对美食不认真的人,他们都是肤浅的。可以看出,食物对于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也带给我们思考。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在《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中就探讨了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对饮食的思考,需要考虑到和自然的关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不仅如此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作者还在文中提出了,饮食的思考也涉及到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以及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系列的哲学思考。

可以说吃饭这件事情,无形中折射出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作为英国哲学家,在提出这一些列问题的时候,无疑深受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习惯看成德行的基础:伦理德行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我们的德性既非处于本性,也非反乎本性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在《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中,作者就食物的时令、有机和本地产这些大众心中习惯性问题阐述了道德的多元性。

而这样的理论和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饮食文化中“礼”的重要作用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生活得好的关键是美德,举止得体就是美德。美德的培养,来自孔子所谓的“礼”,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习惯”。不管是礼还是习惯都需要通过实践训练自己使举止得体成为本能。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不言,寝不语”是基本的准则。圣严法师说:“活在当下就是要专注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是专注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而儒家思想还讲究酒德,正所谓:“酒以成立,酒以治病,酒以成欢。”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古人饮酒,倡导克制,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所谓酒德,就是对自我行为的控制,避免自己的失控造成对礼的破坏。

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

除了在饮食习惯上的自我要求从而达到对人的礼节以外。我们对于食物的挑选上也有讲究。

孔子《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他曾说到八不食:食钮而蚀浅谈儒家哲学思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浅谈儒家哲学思想,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也就是说,变了颜色的食物、陈旧的粮食、不新鲜的鱼肉、不新鲜的蔬菜、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以及从市场买回的酒和熟肉,这些在孔子看来都是不应该吃的。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邀黛玉、宝钗喝“梯己茶”,因着妙玉在贾府上下,最欣赏的就是林黛玉,因此给她的器皿是点犀盉,寓意“心有灵犀一点通”。为黛玉煮茶的水也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

从孔子的八不食,到妙玉以好水好茶好器皿招待自己眼中最重视的黛玉,可以看出,用好水好食材,本身体现的就是对食客的尊重。这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就是礼。

适度饮食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在传统中医里,调理脾胃讲究的是饮食七分饱,饮食过量会加重脾胃负担。张居正说,食也养生,意思是说,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不是贪吃。朱熹的重要思想”存天理,灭人性”中,他用吃饭解释,吃饭就是存天理,贪吃就是人欲。

总之,适度饮食浅谈儒家哲学思想,无论是从身体健康上,还是个人修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又暗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中,不是正中间的意思,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要过分。庸,不是碌碌无为、庸俗,而是保持常态。

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

在饮食中,比如我们常说的暴饮暴食,就是过分饮食,导致身体一系列的病症出现。因此,适度饮食,不是要我们刻意远离美食,而是要求我们不要做味觉的奴隶。一个人被自己的胃口控制,只满足于口腹之欲饮食的哲学: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是无法获得大的成就。这就是中庸之道:既不沉迷于美食的愉悦,也不鼓吹苦行僧般地拒绝所有感官乐趣。

饮食中强调的“五味调和”包含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

有一个成语叫“五味杂陈”是指:甜、酸、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体会不出是哪种味道,形容人的心情不好受。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味”是核心。《吕氏春秋·本味》中有“以味为本,至味为上”的说法。意思为既要保持食物原始风味,又要通过烹饪让食物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五味调和”就是调味的最高标准。

古人认为,酸、甜、苦、辛、咸都有各自的味道,而单一的味道,显得不完美,一定要经过调和,取长补短,相互作用,最终呈现出芳香适口的最好状态。

因此,在五味调和中,“和”是最佳境界。

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意思是,礼在运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而孟子在说到战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这里的和,就是人心所向,军队内部的团结一心。可见“和”对于一场战争的重要性。而荀子《天论》中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意思说,万物在调和中得以生长。在这里,“和”被提到万物赖以生存的高度。

著名饮食文化专家张光直教授曾经说过:“我确信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中,饮食是最基本和核心的文化。从饮食文化中得到到的思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清楚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处处蕴含的儒家思想,让我们不仅仅看到美食,无疑能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一面。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它是情感的最佳载体。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也是谈话的好时机。此时,吃,不仅仅是简单的进食。就如《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所说: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体验,它把所有人都带到了同一层面上:不管是国王还是农夫,所有人都必须吃东西。这时候,饮食又体现出人人平等的人性尊严。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